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蔡國強杭州創作記:火藥和筆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5-28 14:38:00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據考證,火藥是唐以前的煉丹家在“火法煉丹”的過程中偶然發明的。誰都知道,人類結束“冷兵器”時代後,火藥的發展、衍變和應用所産生的巨大功效。正是因為火藥對人類社會發展史的影響力,我們才把它稱為“中國古代偉大的發明”之一。毛筆和墨也是中國發明的,它具有中國文化的象徵,但在世界範疇內的影響力日漸式微,特別是由筆墨創造的中國傳統書畫在西方社會文化形態中,沒有根本性的地位特徵。

蔡國強的火藥畫創作形式有其獨特性,他利用火藥爆炸灼燒留下的痕跡作為視覺呈現手段,但根本上追求的還是傳統的筆墨效果。近些年來,蔡國強在北京及世界各地頻頻有“大動作”,這次在西湖現場寫生確實又“風光無限”,當代藝術家是不是要以他為參照模式?在蔡國強帶來的“甚囂塵上”和中國傳統藝術蘊含的“寧靜致遠”之間,我們是不是還要考量一下其中的輕重得失呢?

很難給文化下一個精確的定義,但有一點是明確的,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要有一個群體長期創造形式的産物,是一種歷史積澱。蔡國強只是一個個案,火藥是他的創作工具,大多數人卻不可能使用。即使能用,也已落了先招,不好意思用了。我們不反對當代藝術在創作材料和媒介上的拓展和創新,但如果一味地在這個上面追求新奇,難不成還要把“槍支彈藥”、“管制刀具”都用上?

文化具有公眾性,但蔡國強的藝術顯然不具備普及的效應,之所以會引起社會和媒體的廣泛關注,主要是因為公眾需要心理獵奇和新鮮感受。公眾很難搞清,為什麼杭州嚴禁放煙花,西湖邊卻可以硝煙瀰漫?很多人剛剛搞清楚什麼是PM2.5,現在突然還得重新捋清思路。蔡國強的藝術活動往往選擇當地的地標,這次他到杭州當然要圍繞西湖大做文章。相信每個藝術家都想這麼做。這時更應當有清醒的認識和導向,誰也不希望蔡國強在西湖邊的這把火反過來助燃當下在藝術界已經呈現的浮誇躁動和急功近利。西湖三月,“絕勝煙柳滿皇都”,“皇都”是杭州的歷史底蘊,西湖“煙柳”不是火藥爆炸出來的,而是自然造化和文化內涵的絕妙組合。

中國文化有其特有的美學理念,書畫藝術深刻反映了中國文化的精神實質。媒體大篇幅報道中,關於蔡國強的作品只是寥寥數言,且大多是對畫面效果的描述。蔡國強做的是當代藝術,他的火藥畫不是講究線條、構圖、佈局、色彩,對一般的畫家沒有實際的參考意義。很多人都説蔡國強是當代藝術的“鬼才”、“奇才”,他的作品就是包括了他的創作過程,他的創作過程就是包含了太多的現代藝術傳播方式。現代的書畫家絕不能照搬他的經驗和做法,如果一味想“出奇制勝”,可能成功,可能會走火入魔。當代的藝術家在注重和開拓形式感及傳播性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老老實實做好筆墨功夫;任何一種當代藝術形式都會沒落,藝術家傳世的是他的作品。蔡國強通過一系列的製作,他可能還會“炸”出《富春山居圖》,我們大多數人仍然會抱著賞玩的心態來觀摩,但內心最崇敬和期待的絕不是蔡國強的《富春山居圖》。更何況,如果有人建議蔡國強用火藥炸出《清明上河圖》或是《姑蘇繁華圖》,就不知道他會不會允諾?

蔡國強在杭州的演出落幕了,我們不妨也迎著西湖的“吹面不寒楊柳風”,好好地思考一下藝術所包含的深層次涵義。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