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
2012年3月14日,作為兩會結束的傳統壓軸項目——總理答記者問再次登場,這也是溫家寶作為總理在任職期間最後一次答記者問。台灣記者再提《富春山居圖》。
當問到對“雙畫合璧”的感想時,溫總理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談到兩岸關係,總理引用台灣詩人林朝崧的兩句詩説:“情天再補雖無術,缺月重圓會有時。”
幾分鐘後,在網上,林朝崧的這句詩點擊率已經過萬。
2011年,是兩岸文化交流最頻繁,也是取得重要突破進展的一年。
北京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鄭欣淼先生曾公開表示,“兩岸文物交流是人為隔不斷的,遲早要聯繫。”
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以民間身份訪問台灣,並在參觀台北故宮博物院時表示,“我們一再聲明,而且還可以再次聲明,回大陸展覽的文物不涉及所有權和保管地點的問題。”
浙江省文化廳廳長楊建新説,雖然大陸為此專門通過“司法免扣押文物”條款不現實,但大陸的海關法律規定,所有境外(包括港澳臺)經海關批准暫時進口的貨物(包括文物),必須在海關如數清點清楚,在規定的時間裏,完成交流任務,並且如數運出海關,一件都不能留下。否則,就要予以處罰。所以,《富春山居圖》回大陸,“台灣方面完全不必顧慮”。“兩岸的文物,都是中華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寶和精神財富,是共同的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産。兩岸的中國人都是這些文物的主人,兩岸的中國人都應有權利享受這些祖先的遺産。文化交流就是文化交流,希望不要去摻雜其他的東西。”楊建新這樣説。
“圖癡”劉長樂今年又在為如何從司法角度上促成《富春山居圖》大陸合璧一事一面聯繫委員們,一面忙乎著提案。“因為這是技術性很強的一個案例,非常具體和專業,會經過很多專家學者的討論,法律不會很快誕生。但是,六年的時間也肯定夠了。”經過“十年磨一展”的劉長樂,多了專業的經驗和耐心,顯得信心滿滿。
關於《富春山居圖》在大陸的合璧,司法免扣押的確是個問題。但在文化界人士看來,總有其他變通方法,比如到第三方展出,或是共同辦展。
就像溫總理所説,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兩岸的文化交流是天然的。五十年的政治阻礙不了五千年的同源文化,鄉愁便是這種文化的情緒産物。
雖然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無用師”在那頭,“剩山”在這頭,但是,“缺月重圓會有時”,相信終有一天,《富春山居圖》一定能“珍重萊衣歸故里”,講述一篇動人的“相思寄我採薇詩”。
有種東西,不會老。
真希望,會比六年早。>>文化背景
《富春山居圖》
元朝畫家黃公望作品,創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為背景,山和水的佈置疏密有致,墨色濃淡乾濕並用,用墨淡雅,但極富變化,是黃公望的代表作。總長約690釐米,畫作非一氣呵成,黃公望在題跋提到這幅畫從至正7年一直畫到至正10年,他會隨興致添加筆墨,反覆畫了好幾年,使“富春山居圖”前段和後段不盡相同。
《富春山居圖》全圖明末原為董其昌收藏,之後董其昌轉賣給吳之矩,騎縫印是吳之矩蓋的,清初順治年間畫傳給兒子吳洪裕。吳洪裕過世前,決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藏品當做陪葬,這些畫丟到火爐時,侄子吳貞度從火堆搶救《富春山居圖》,但畫卷已經被火燒成一大一小兩段,原卷首小段經過修補後稱為“剩山圖”橫51.4釐米,高31.8釐米,佔原畫十四分之一,後段畫幅較長,稱為“無用師卷”橫636.9釐米,高33釐米。
無用師卷名稱原由,是因為題跋説明畫給“無用師”,無用師本姓鄭,號無用,是一個道士,是黃公望師弟。1746年“無用師卷”收藏家安儀周死後家道中落,變賣收藏後進入清宮。但乾隆皇帝認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為真,在畫卷空白處題寫評語五十五處並加蓋玉璽,在他出巡常比對真實風景與畫中風景。“無用師卷”由於不被視為真跡故沒有他的題字,僅有大臣梁詩正奉敕敬書乾隆禦識文字,因此保留黃公望的留白空間。
《剩山圖》有1669年王廷賓的題跋,説明1650年吳洪裕火燒“富春山居圖”的故事,民國初年曾流落民間,後來被上海吳湖帆收藏,並用篆字提了“山川渾厚草木華滋”,之前韓葑題“富春一角”,意指現存者只是殘留的一小部分。
元代山水畫家黃公望
本姓陸,名堅,(1269-1354),常熟人。父母早亡,被永嘉黃氏收養,故改姓黃,名公望,字子久(黃公望子久矣),號一峰,大癡道人等。黃公望中年在官衙當過小吏,後因牽連,坐了幾年牢。出獄後,看破紅塵,加入道教全真教,並以賣卜為生,大約活動於江浙一帶,常常遊歷深山大川,以詩酒書畫自娛。據他在一則題跋中自述:少年時代就開始學畫,並受到畫家趙孟頫的教導(跋趙書《千字文》)。後來主要學習五代畫家董源的畫法。雲遊四方時隨身攜帶“皮袋中置描筆在內,或遇好景處,見樹有怪異,便當模寫記之”(黃公望《寫山水訣》)。由於勤學苦練,終於在七十歲以後自成一家,可謂大器晚成。黃公望的山水畫主要描繪江南秀麗的山川景色,作畫是“得之於心,而形于畫”,落筆喜歡用草籀的書寫方法,筆意非常蒼簡、雄逸。作品有水墨和淺絳(在水墨山水的基礎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兩種不同風貌,據説淺絳山水即是他的創造。他的畫在當時就受到很高的評價,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評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尊崇。他的畫風影響明、清兩代畫家,特別是清代山水有人認為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