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間的推移,克拉格在材料選擇上進一步放棄曾成為他早期創作一大特徵的塑膠——一種被他深情讚美過的純人造化工材料(“多美的材料,多妙的色彩”),而改用多種多樣的新舊材料。對材料的高度重視,理解材料在藝術創造中的巨大作用,是二十世紀西方雕塑名家的普遍特徵,克拉格這樣的後現代主義雕塑家當然更是如此。材料的選擇改變著克拉格雕塑的面目。與此同時,克拉格也開始更多地採用各種非現成品的創作方式。應當説,這兩種變化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裏的。
作于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擠壓品》(1989年)、《無題》(1989年)、《果瓶》(1989年)、《礦脈》(1990年)、《鐵山》(1990年)、《採石場》(1990年)、《郊區》(1990年)、《初期的形》(1991年)、《瞪羚》(1992年)、《馱獸》(1992年)、《眾天使與諸抗體》(1992年)、《無題》(1993年)以及其他一大批作品,充分顯示出這個階段克拉格令人驚嘆的創造力。
《擠壓品》不再沿襲現成品的創作觀念,也不再由已成型的工業製品或廢棄物構成。克拉格在這類創作中,回歸了歷史悠久的泥塑傳統,在榆木基座上,以如同擠牙膏的方式,用石膏這種古老的材料,塑造出自由多變的雕塑形態。從它那處處體現著製作過程的眾多細節和不同肌理上,從它那富於起伏變化的、節奏有致的整體造型上,均能領略到創作者不同凡響的想像力和藝術感。在作于同年的《無題》上,克拉格用水泥這種更堅固的材料,營造出與《擠壓品》相似的堆積而成的美妙視覺效果。裂痕的巧妙運用,為作品添加了自然和古樸的意味。
儘管在色彩上具有同前述兩件作品接近的單純和樸實,但在造型上,《果瓶》這件以青銅鑄成的雕塑呈現著截然不同的藝術效果。它圓潤的形體由六部分套裝而成。遍佈各層瓶體的相同圓孔,賦予作品整體一種精緻、工整、和諧、通透的效果,具有理性的美感。與《果瓶》相近,《初期的形》也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它同樣具有一種理性的美感。用木板拼合而成的幾何形體顯然需要精心的設計製作,不可能有什麼隨心所欲、自由發揮的餘地。從這個角度看,它可劃為《果瓶》的同類。但與套裝在一起的《果瓶》不同,它的幾個部分呈分立狀。注視著這件帶有圖騰意味的建築般的雕塑,不禁會生出一種儀式般的感覺,引發出神奇的聯想。
利用當代科學技術提供的新材料,始終是克拉格關心的問題。作于1993年的《無題》,使聚氨酯這種新的化工産品展示出自身的藝術表現力。不規則的四個部分緊密聯結在一起,眾多卵狀或葡萄狀的形狀組合成作品的別致外觀,美妙的潤澤紅色表面及其肌理,造成了它迷人的效果,從中不難領略到一股詩情。
克拉格的創作面目是豐富多彩的。除了經常從事的室內雕塑,他還涉足室外雕塑。《郊區》中那些製作精美的木質幾何形與橡膠幾何形巧妙而又和諧地組合成一個整體,給四週的環境增添了一個動人的景觀、一種盎然的生機。觀看它們閃耀著人工潤飾光澤的美妙形狀,不禁會憶起早期現代主義雕塑大師布朗庫西的藝術。這是表明克拉格善於吸納前人成果的又一例證。
雖然創作手法變得更為多樣,更多采用較為傳統的方式,但克拉格並沒完全放棄杜尚教會他的東西。那件洋溢著活力和動感的《瞪羚》,純然由現成的工業製品構成。一輛自行車和挂在其上向四週支起的二十來只空玻璃瓶就是整個作品。選用自行車,是否體現了克拉格對杜尚傑作《自行車輪》的敬意,筆者不得而知。不過,這件現成品創作,在觀者心中激起的感情,應當與《自行車輪》所激起的感情相似,那就是讚嘆創作者的獨具慧眼。
處在後現代主義時期,克拉格的藝術追求總體上是與時代藝術風尚協調一致的。這既體現在他不拘一格的創作手法上,也體現在他廣泛運用現代社會的各種材料上,當然更體現在他站在所處的物質和精神環境中努力以創造者的目光觀照藝術活動上。面對著克拉格一件又一件的雕塑作品,我們會清楚地感到其創作是多麼豐富多彩,多麼富於詩情和奇思妙想,不時會有意外的驚喜。
這樣的驚喜,由克拉格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創作繼續帶給我們。
規模巨大、帶有紀念碑特徵的雕塑,此時似乎更吸引克拉格。《每日的麵包》(1994年)、《快粒子》(1994年)、《團結的美國》(1995年)等作品均是例證。讓我們分別接觸它們吧。
建在維也納新城的《每日的麵包》是一件高達八米的大型室外雕塑,具有明顯的紀念碑性質。克拉格利用易於成型的鋁材製作出一個個形態相似的太空人或機器人般的形象,並用它們巧妙地構築起空靈通透的巨大雕塑體。輕質的銀色鋁材與透空的形體相輔相成,自然而然地融入了藍天和周圍的空間,創造出一種奇妙的、上升的、歡欣的、壯觀的藝術景象,引領觀者超越平庸的日常生活,從凡俗之地進入神聖之境。
《快粒子》雖然陳列在室內,但也是具有氣勢的大作品。克拉格創作這件作品時,依然記得杜尚的觀念,主要運用裝置的方式,把不同材料的現成品拼接成一個向上向外伸展的整體。不同形狀、不同材質的現成品集合在一起,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富於變化的造型,而表面涂蠟的獨特處理,又賦予這件作品色調與肌理的統一感,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可以説,沒有卓越的眼光,沒有豐富的想像,沒有對材料性質的深入把握,很難創造出這樣的作品。
注視著《團結的美國》,難免會憶起克拉格早期那批在地面上展開的創作(如用塑膠廢品鋪就的《光譜》),因為《團結的美國》也是在室內地面上展開的。不過,這件作品無論在製作方式上還是在藝術效果上,都跟《光譜》等有巨大差別。克拉格把加工成美國本土四十八個州版圖形狀的鋼板放置在室內地面上。但在延續展開的過程中,有些鋼板從地面豎起,靠在墻面上。四十八塊鋼板在錯落有致的起伏變化中,有力地控制了整個室內空間,具有一種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質地堅硬、色澤深暗、分量沉重的鋼板,在形成這件雕塑的浩大氣勢上,發揮了良好的作用。
克拉格利用現成品、廢棄物、工業社會製品,利用那些在當代社會環境中常見的物品和材料,並不是要讓我們再度融入其中,而是想使我們跟他一起擺脫現實的物的世界,以充滿幻想和詩情的審美眼光觀照它們,從而使我們的心靈飛向一個超然的、自由的新天地,達到不為物累的美妙境界。也許,僅憑一兩件作品,你難以清晰地覺察到他的苦心孤詣,但縱觀其大量創作,你的感受就會強烈起來,相信他確實渴望與我們共同翱翔在純凈透亮的天空。
克拉格認為“雕塑能給人生的全部領域帶來各種各樣的變化”。把他這種看法與他説過的“或許我該坦承我正試圖改善我生活的品質。我要找到對付它的辦法”聯繫起來,大約會使你更相信上述對他創作意圖的分析。
從七十年代步入美術天地起,克拉格成果豐富的創作活動一直由展覽相伴著。幾十年間,通過個展和聯展的形式,克拉格的作品頻繁出現在世界各地許多城市的著名美術館和展覽會。英國倫敦泰特美術館、法國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西班牙馬德里國立博物館、德國慕尼黑現代美術館、柏林新國立美術館、瑞士伯爾尼美術館、比利時布魯塞爾美術館、美國紐約現代美術館、日本東京大都會美術館以及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獻展均推出過克拉格的作品。隨著這樣不斷的露面,克拉格確立了在國際藝壇的地位,成為給當代英國美術增光添彩的人物。相信他在新世紀會繼續探索下去,帶給我們新的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