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廣東美術館藏早期留洋藝術家作品展舉行(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2-02-05 18:30:15 | 文章來源: 浙江線上·世紀美術

馮鋼百 自畫像

辛亥革命以降,中國的近代史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動蕩與變革,隨著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形形色色西方美術思潮及繪畫技法猛烈衝擊著中國傳統繪畫理論及其技法,借鑒西方美術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于日前在廣東美術館展出的 “碰撞與交融”廣東美術館藏早期留洋藝術家作品陳列展正是關於那些中國第一批有意識地學習吸收西方繪畫語言體系的藝術先行者,他們已經毫無爭議地進入到中國近現代油畫史和美術史的坐標中。

在當時的歷史階段,面對西風東漸下的中西問題,藝術有著獨特而豐富的表現,保守、改良抑或革命,每個藝術家都面臨著艱難的選擇。一批滿懷創作激情與救國熱忱的藝術家們走出國門,以各自的才華和理想實踐著自己的藝術道路,其特殊文化現象對中國近現代文化藝術發展産生了深遠的影響。藝術家肩負著振興和發展中國美術事業的重任,漂洋過海遠赴歐、美、日等國學習研究西方繪畫。學成歸國後,他們通過傳播思想、興辦教育、組建各種藝術群體等方式,把西方繪畫理念介紹到國內,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的啟蒙運動,為中國早期油畫等西方藝術的引進與民族風格的形成和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20世紀初,西方油畫已從後期印象派進入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等交替更疊的現代派時代,寫實主義已經逐步退出了統治地位,留學歐美的中國藝術家卻對這一看似落伍的藝術樣式情有獨鍾,一方面早期留洋藝術家大都在歐美具有深厚古典傳統的藝術學院學習,接受的主要是學院派寫實教育。值得注意的是,當時歐美的藝術院校已經接受了印象主義及後印象主義的一些觀念與技法,因此,即使是堅持古典寫實風格的中國留學生與19世紀歐洲地道的學院派已有了顯著的區別。中國藝術家鍾情于寫實主義的另一深層原因在於國家危亡的處境和藝術家救亡圖存的使命感,處於社會大變革中的中國社會迫切需要開發民智,人民群眾需要認識現實的精神武器以爭取人民解放的出路。寫實主義正符合當時提倡的“藝術為人生”的觀念,並與“救亡圖存”的民眾思想相呼應。因此這一時期以肖像、人物為主體的寫實主義主流地位的確立,也可以説是這一時代的選擇。

李鐵夫 盤中魚

廣東美術館以藝術史為線索在收藏工作中做了諸多積極的探索,本次展覽展示的早期留洋藝術家的經典作品是館藏的一大重點,經過多年的努力現已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序列,但同時尚有許多不足之處亟待填補,早期留洋藝術家群體中幾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如徐悲鴻、林風眠等人的作品因經費等諸多原因尚未徵集到合適的藏品,本次陳列展一方面是為這一館藏系列的繼續補充和完善為學者、專家及觀眾提供一個討論的平臺。另一方面,也是試圖將展覽作品串聯起來形成一部富於視覺力量的社會發展圖像史,通過對作品的重新審視,能夠從一個有效的角度,發現近現代中國精神史中某種起承轉合的細節,再次引發人們對於中國現代藝術史的積極討論和思考,同時為當代中國美術研究和創作事業的發展提供必要的經驗。

該展覽將持續至2月27日。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