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博物館怎樣讓人親近?展品陳列亟待創新

時間:2010-11-05 16:33:08 |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資訊>展評>

上海博物館陳列的明清傢具

河南博物館大廳代表性陳列

南京博物院室外庭院佈置

除了一些特展外,中國的博物館大多是“門庭冷落車馬稀”,與國外博物館的情形有天壤之別。中國人為何不願意走進博物館?有位觀眾回答了這個問題:博物館總是給人一種莊嚴、神秘的感覺,走進去難免有距離感。確實,中國的博物館呈現出來的面貌,通常是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這是為何?

展品陳列亟待創新

由於專業關係,筆者經常去一些博物館觀摩,細想起來,造成這種距離感的原因不少,但尤為重要的是國內博物館在展品陳設、與觀眾的互動以及環境氛圍方面的欠缺。

走進許多博物館,會發現其中很多都是以歷史先後順序來陳設展品,這樣“偷懶”的方式,的確給博物館省了不少力,但卻難免給觀眾造成千篇一律的感覺。走一圈下來,除了展櫃上貼著的“唐、宋、元、明、清”等標識時代的大字,幾乎再也想不起什麼展品,更別提會有一個什麼樣的整體印象了。另外,如果每個朝代都有展品還好,萬一這個地區的展品並不能展現完整的歷史脈絡,又當如何?難不成仍然把朝代標上,再在其後注上“空缺”?

在博物館的展品陳列上,筆者曾遇到過一件哭笑不得的事情。上世紀80年代,筆者隨父母參觀秦兵馬俑的時候,曾在展區外的電影播放館心潮澎湃地看了一段講述秦始皇與兵馬俑故事的電影。然而,10多年後再訪秦兵馬俑,看到的仍然是這部“經典老片”。這回不是“心潮澎湃”,而是“莫可名狀”。不可否認,製作新的宣傳影片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正如同實現其他新的陳設手段也需要下更大工夫一樣,但是,十幾年如一日的展品陳列形式,未免也太偷懶了。

當然,在乏善可陳的國內博物館陳列上也有例外,比如一些特別展覽。2008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盛世和光——敦煌藝術大展”,在展品陳列上就讓人耳目一新。甘肅敦煌博物院利用3D成像技術,將風化嚴重的部分洞窟加以複製、展現,並將它們從敦煌“搬”到了北京。走進美術館,可以看到其原有空間已被改造置換為敦煌洞窟的立方形空間,並運用了敦煌特有的棕灰色以及象徵喜慶吉祥的紅色,再提取敦煌的沙子、石材等作為設計元素,腳下的美術館方廳地面也整體鋪設了莫高窟的八瓣蓮花磚。再加上近在眼前的精美壁畫、彩塑,讓筆者恍若穿越時空、親臨敦煌。

這正應了《博物館陳列藝術》中的一段話,陳列“是一門綜合性的空間藝術。陳列藝術設計幾乎包括所有造型藝術的手段,融繪畫、雕塑、工藝美術、建築藝術于一身。”

觀眾互動需要加強

要拉近與觀眾的距離,好的展品陳列是一方面,與觀眾的互動也很重要。在我們的博物館裏,展品通常都在“遙遠”的玻璃那端——看不清,摸不著。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博物館設置的互動區,卻又未必是美好的體驗。2006年末,國家博物館展示了恭王府所收藏的明清傢具,使喜愛明清傢具的人目賞真器,大呼過癮。在展區的一側設有榫鉚的模型,有燕子榫、悶榫等,大概是想使不懂古典傢具的人看了圖示,玩了模型,就會完全了解榫鉚的究竟。但實際情況卻不是如此,因為操作臺面較硬,又無絨墊,木件偶有失手,便會發出較大響聲,再之有些觀者不能恢復複雜的榫鉚結構原貌,常會因此引起管理者的側目怒視,甚至是嚴詞呵責。如此這般,又怎能完全發揮博物館的宣教功能,設動手試驗區又有何益處?

這一點,歐美國家有著很重要的經驗,即用博物館做課外教育。在歐洲和美國,博物館作為青少年教育的一種重要資源,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和重視。如法國從2004年起,在一年一度的“博物館之春”活動中,由法蘭西博物館局與教育部聯合向兒童推出了“帶著你的父母去看博物館”的活動,有500家博物館參加了。在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裏,有40萬法國兒童收到一封由活動主辦單位發出的盛情邀請信,他們可以憑著這封邀請信,帶著父母一起去參觀博物館,而且一切都是免費的。

環境氛圍有待改善

除了互動,博物館的整體環境氛圍十分重要。觀眾所感受到的距離,或許正是從進門那一剎那的感覺開始的。國內大多數的博物館缺乏親近感以及在藝術之外的舒適安閒。儘管有些館中也有咖啡茶座,卻一點也不平民。大家看到更多的是在大廳外的長椅上有不少人攜著水壺、乾糧的景象。2009年夏,中華世紀壇展出了“秦漢羅馬展”,展品令人看後非常過癮,僅其中一件金縷玉衣就值回票價。但是,其附屬設施太差,筆者幾乎走了整整兩圈,才在出口處覓見休息的椅子。

而坐落在美國洛杉磯的蓋蒂美術館卻不是這番場景。蓋蒂美術館是由四棟建築組成的,進門的一棟好像只是一個大廳與不常使用的演講廳,後面就是面向陽光與噴泉的中庭。中庭裏是賣吃喝的攤子,坐了些穿著休閒的中老年男女,在享受加州的食物與陽光。右手邊的建築是長形,近是美麗的歐式庭園,遠方是一望無垠的平原,當然免不了有吃有喝,還有舒適的椅子。

聽起來,這真像是在描述一個環境優美的花園。這也不禁讓人浮想聯翩,中國將來的博物館會是什麼樣的?我想,至少應當多一些新鮮、互動和舒適,少一些距離感,不然不單是孩子,也許將來連我們大人都不願意進去了。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