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蔡康永:藝術收藏中折射的人脈社會關係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9-08 11:16:09 | 文章來源: 羊城晚報

對於上流社會來説,買藝術品的高門檻,就是樂趣的來源之一。為什麼他們會願意繳會費去參加某些俱樂部?因為俱樂部規定只有會員可以進來,這個門檻使他們不必跟其他人擠在同一家餐廳吃飯、同一個球場打高爾夫球。

藝術品是通向上流社會的“會員證”

名畫背後的人脈存摺

有一位台灣買家,三年前一齣手就花了七百萬買了一張畫,這樣的大手筆,立刻驚動了拍賣公司,讓他瞬間被列為重要客戶,成為所有拍賣公司鎖定的對象。

當佳士得拍賣在香港舉行晚宴的時候,他也會受邀。佳士得的大股東皮諾(Francois Pinot)也是PPR(巴黎春天百貨)與Gucci(精品集團)的大股東,會親自出席這樣的餐宴,親自接待貴客,這是大藝術家跟大老闆、大收藏家互相認識的頂級場合。

從此這位藏家就常被邀請去巴黎享受最好的紅酒,享受最高檔的飯店,跟歐洲社交圈的皇族、名人、企業家、時尚人士結交為朋友。他去參觀世界級大藝術家的工作室、出席私人派對只邀貴賓的開幕……他的社交圈人脈完全被打通到另一個境界,從頭到尾就只是因為他買了那張七百虧美元的畫。他心理得到很大的滿足,覺得他買這張畫真的是買對了。花一樣的價錢,如果只是在台北市場買一個兩百坪、每坪一百萬台幣的豪宅,社交的層次就依然停留在台灣的富豪圈,不可能因而就認識了歐洲的皇室、西方的大亨,等等。

以前收藏水墨畫的人,買賣政府高官的國畫老師的畫,或在官員升遷之時,送上一幅馬又畫猴的“馬上封侯”圖,其實也都是為了社交功能。我父親就買過很多水墨畫,他買畫主要是為了人際關係。同一桌打麻將的另外三個人都買了,或是其中一個麻將家就是畫家本人,讓他不得不買。我們家挂的其中一幅水墨畫,還是宋美齡的老師畫的畫,客人來訪時,一定會説:“哎呀!你有蔣夫人的老師畫的畫。”這就是買畫的功能吧!

一件藝術品等於一張會員證

西方還有一種賞畫派對,有一幅新畫到了,他們會鄭重其事地用布把畫蓋住,當晚大家還是一樣喝酒聊天,當要把這塊布掀起來的時候,就宣佈:“畢加索的畫到了,請大家來一同欣賞。”無非就是製造一個大家歡聚的場合。就像小孩滿月慶生,主要還是大人在聚會喝酒。台灣收藏家最有名的幾個聯誼社團,往往全是上市公司老闆,你認為他們見面的時候都在聊宋朝的瓷器嗎?他們應該也會聊一下生意的。

不過,收藏藝術的社交功能也可能帶來負面評價。如果你品位很差,地位當然會降低的。聽説某個西方的專家,曾被聘到香港去看一位有錢人的瓷器收藏,可是他入眼看到的都是假貨,又不好意思講,因為替這個有錢人買瓷器的所謂顧問也在場。這個西方專家看了一整晚的假瓷器,還要不斷找出各種稱讚的話,閃爍其詞,只求脫身。當然那位專家回去後會告訴別人,香港有個毫無見識的凱子,買了這麼多假東西,這個有錢人的社交地位當然會降低,淪為笑柄。我們只能祝賀他永遠不知真相,自己高興就好。

高門檻,就是一種樂趣

對於上流社會來説,買藝術品的高門檻,就是樂趣的來源之一。為什麼他們會願意繳會費去參加某些俱樂部?因為俱樂部規定只有會員可以進來,這個門檻使他們不必跟其他人擠在同一家餐廳吃飯、同一個球場打高爾夫球。

我做專訪節目《真情指數》的時候,有次請我的好朋友、常玉畫作的權威專家衣淑凡來談常玉的一生,因為連常玉的後代都沒有她那麼熟悉常玉。訪談當中,我問衣淑凡:“你覺得買藝術,是不是主要是有錢人的活動?”衣淑凡是一個非常直爽的人,順口回答:“對啊!”我們自己覺得完全沒有爭議。沒想到節目播出後,我遇到一個台灣的拍賣公司老闆,她跟我説:“你那一集播出之後,我認識的不少收藏家很生氣。抱怨你們怎麼可以在節目上講説,買藝術是有錢人的活動?”我説:“要不然呢?難道是沒錢人的活動嗎?”她説:“那你們也不能直接這樣講啊!”我完全不解這些人的抱怨,我不知道這些收藏家,是不是覺得這樣説誣衊了他們對藝術的愛,可是反正如果我再跟衣淑凡做一次訪問,我們的對答還是一模一樣。連本來屬於全體市民的Banksy的街頭塗鴉,都已經被一墻一墻地挖下來送去賣了,我們實在無法假裝買藝術和金錢沒有關係。

其實我認為提到錢,絕不會因此就抹殺了購買藝術者對美的品位和熱情。這些是可以同時存在而不悖的。何況不少收藏家都蓋了私人美術館,供不買藝術的人也能無負擔地欣賞藝術。這也是以金錢加上對藝術的愛,回饋大眾的一種方法啊。

很多上市公司的老闆,他們買一隻基金,可能只花幾分鐘,就決定投入三百萬美金,但是他買一張三千美金的畫,卻會興致勃勃地坐在畫廊裏面跟主人聊一個下午:“這藝術家有沒有前途啊?他明年後年作什麼展覽啊?美國有沒有人代理?他一年畫幾張畫?”好像比投資基金還慎重。我發現,這些有閒錢的人,不是把買藝術只當做投資,買藝術可以讓他們覺得與眾不同,這是收藏過程裏面他們很享受的部分。

藝術主題旅行的樂趣

平常印象中的畫廊,常常流露出距離感,這對一般人來講也是一個門檻。畫廊常常不是透明到讓人一眼看透裏面挂了些什麼東西。進去也沒有餐廳那種熱切的招呼,裏面常常空空的,藝術品也沒有説明。這一切都不像去逛百貨公司,好像一切遊戲規則都隱藏在後面,但其實,有些藝術交易的場合,完全沒有那麼拒人于千里之外。

拍賣會場?你隨時可以走進去;看藝術博覽會?只要買票就可以進去;一般畫廊開幕酒會,你走進去參觀,沒有人會攔你,而且很歡迎。

大部分買家都不是藝術圈的人,做紡織的、做電子的、醫生、律師,平常互不相識,但在一個畫廊開幕酒會裏面,他們有機會結交成朋友。另外像國際上幾個重要的art fair(藝術博覽會),白天有展覽,晚上是一個又一個派對,你可以去認識人、交朋友,談藝術創作、談藝界八卦、談藝術的生意,或是談其他的生意。

台灣也開始有專門的旅行團,會帶大家一起去看展覽、看古董、看藝術。像是美學專家蔣勳先生就帶過專門看盧浮宮的藝術旅行團,這也是一種因為愛藝術而形成的社交功能。同團的人可能是貴婦,也可能是不買藝術品的人,但卻都是藝術愛好者。

中國傳統的水墨畫家,會把送畫當做一種社交手法。張大千為了要建立他的社交網路,就會很週到地送。他很體貼,假設你的夫人生肖屬猴,每年生日他都會畫一隻猴子送你。我們説有一路的水墨畫是“應酬畫”,永遠畫一棵松樹、仙鶴,祝人家松柏常青、松鶴延年。藝術家本來就會把送自己的藝術作品,作為強化人際關係與社會地位的方式。

當代藝術的經紀人,其實也用這招,只是方式不同。當經紀人要為代理的藝術家進行市場或學術上的運作時,經紀人會跟藝術家溝通,把作品送給包括策展人、美術館館長、藝術雜誌或是媒體等重要人物。但是當然,這絕對不是鐵律,很多藝術經紀人不用這種手法,更多館長、策展人、記者、藝評家等等,是不收這樣的饋贈的。他們依據的都是專業的判斷。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