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士”者如斯:何多苓展5月將亮相上海美術館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15 15:12:03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春風已經甦醒》 布面油畫 1982年

學術主持:范迪安

策 展 人:歐陽江河

執行策展:亞歷山大•格林姆博士 杜曦雲 傅麗蓉

展覽總監:趙野 許麗

主 辦:中國美術館 上海美術館 領升藝術機構 中國藝術基金控股有限公司

執行主辦:布魯姆畫廊

地 點:上海美術館

“士者如斯:何多苓展”將於2011年5月8日至18日在上海美術館展示。本次展示為巡迴展,在上海美術館首展之後,展覽第二站將於本年9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示。隨後,展覽也將會在全國以及世界各地的部分重要美術館中巡迴展出。此次何多苓巡迴展由中國美術館、上海美術館、領升藝術機構、中國藝術基金控股有限公司聯合主辦,布魯姆畫廊為執行主辦。展覽中除了展示何多苓各個歷史時期的成名之作外,也將呈現藝術家一批從未見世的新近之作。展覽也特邀了中國美術館館長、藝術學者范迪安作為學術主持,著名詩人、文化學者歐陽江河為策展人,年輕批評家亞歷山大、杜曦雲作為執行策展人,歡迎您屆時予以關注與光臨。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中,文化的傳承始終與“士”階層有著密切的聯繫。提到“士”,人們往往會與為官“士大夫”聯繫到一起:“士大夫”來源於“士”,它們也共同歸屬於文人系統。但事實上,不同於少數掌握了政治權力的“士大夫”,“士”代表了更為廣泛的文人階層,他們是中國文化發展重任真正意義上的承擔與執行者。並且相較于“士大夫”,“士”的精神更為樸實、自由、真誠與高貴。當然,由於具體的歷史語境不同,中國“士”的精神會隨著歷史的變更而有所調整,但基本的要義並不會有太大改動。就當下而言,“士”的精神可以總結為自由精神、精英精神與當代精神。

《青春》  布面油畫 1984年

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後,文化的異質性越來越凸顯出來。尤其是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的傳統文化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壓制,但“士”的精神並沒有就此沒落,它一直傳承、保留于中國文化人的內心。尤其是近年來,隨著文化自身以及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中國文化到了當下有了新的時代需求。西方不再成為唯一的標準,中國的本土文化開始重新受到重視,“士”的精神也將面臨新的審視與發展。

《麗達與天鵝》 布面油畫 2008年

在此語境下,就藝術領域而言,創作于當下的藝術作品,如果既能有效的吸收西方文化的成果,又對中國本土文化精神有很好地領會與把握,同時,能發展出當代語境中較為有效的表達方式,將既符合文化的自身需求,也符合社會大氛圍的需要。何多苓正是一位立足於本土文化,同時吸收西方有效觀念與形式的中國當代藝術家。雖然是使用油畫的方式進行創作,但不同於用西方藝術視角改造中國繪畫的潮流道路,何多苓是在使用中國“士”的精神和審美理念對世界進行改變。而何多苓內斂、優雅、高貴的品格也踐行了當代“士”人的精神。在人們印象中,面對熱鬧世界,何多苓似乎總是選擇“遠離”在一旁靜靜地思考,他也幾乎未參加任何藝術運動或潮流製造。但事實上,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作為中國“傷痕美術”的代表,何多苓就已經成為了中國最重要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作品《春風已經甦醒》、《青春》、《小翟》在社會中廣為流傳。面對巨大的榮譽時,何多苓並沒有停滯不前,而是不斷地嘗試打破成見、突破自我。並隨著眼界的開闊與知識的補充,他也開始重新審視西方現當代藝術,並逐漸由對西方的學習回歸於對中國傳統文化挖掘。他開始逐步在畫面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尤其是近年來的作品,畫面整體氣息變得圓潤與柔和,畫面中西方象徵主義的手法逐漸淡去,而中國傳統文人繪畫的筆墨與趣味的影響開始突顯。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