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文學巨匠的孩子——追憶魯迅之子周海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4-08 19:09:48 | 文章來源: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4月7日專電(記者 孫麗萍)7日,魯迅獨子周海嬰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1歲。

身為文學巨匠魯迅之子,周海嬰遵守父親的遺訓“不做空頭文學家”,而以科學安身立命,但他畢生拍攝的珍貴攝影作品,讓人們感到了他身上的文化基因。2001年,《我與魯迅七十年》出版問世。七十歲的周海嬰深情地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七十年來,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與我父親聯繫在一起的。”

“上海出生的孩子”

周海嬰出生於1929年9月。魯迅給兒子取名為“海嬰”,意思就是上海出生的孩子。

1936年魯迅逝世時,周海嬰年僅7歲。在《我與魯迅七十年》這本書中,他曾詳細描述了父親去世的那一天。

“父親仍如過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麼平靜,那麼安詳。好像經過徹夜的寫作以後,正在作一次深長的休憩。但房間的空氣十分低沉,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對父親的回憶、眷念,對父親權益的維護、捍衛,縈繞了周海嬰的一生。為爭取魯迅的鉅額稿酬、為給父親寫書、為了別人以父親的名義註冊網際網路域名……周海嬰因為頻頻捲入魯迅官司而受到世人矚目,並且承受了一些非議。

周海嬰與上海的淵源很深。他曾舉辦《朝影夕拾——周海嬰鏡頭下的上海1943-1950》攝影展,展示上世紀四十年代的上海記憶。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回憶説,周海嬰每年到上海來,都必定要到上海魯迅紀念館,還會經常去魯迅故居看一看。

與父親之間有種秘密傳承

“周海嬰與父親之間有種秘密傳承。”與周海嬰十分熟悉的上海魯迅紀念館館長王錫榮認為,海嬰先生從音容笑貌到思想性格都頗似魯迅。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魯迅先生為人、為文的精神,已盡在他自己的詩句描述中。而為人真誠、率性直言、容不得“拿、騙”等行為,也深深烙印在周海嬰的性格之中。

幾年前的全國兩會上,身為全國政協委員的周海嬰的發言曾震驚全國。他坦率地“檢討”自己也買盜版書,並因此發出質問“書價為什麼總是定得這麼高?”

而在魯迅青少年文學獎的活動上,周海嬰也毫無敷衍之辭,又一次直言不諱地批評當下青少年寫作真心話太少,“假、大、空”太多,匠氣太重。

在一些資深攝影人看來,周海嬰的攝影作品中,也蘊含著魯迅先生的精神傳承。8歲開始捧起相機的周海嬰,因為得天獨厚的優勢,拍攝過大量具有非凡歷史與人文價值的紀實攝影,包括《文學家巴金》《胡風家屬》《曹靖華》《蕭軍》等文學家系列;記錄新中國成立前上海難民生活的《難民》系列;還有親情作品系列《母親許廣平在外灘》《三叔周建人》《周家“老臺門”》《腳划船》《香火》《煮咖啡》《家族大團圓》等。

攝影評論家劉鐵生説,周海嬰攝影作品不僅記錄了魯迅的摯友、周氏家族,還以平民真實的視角記錄了大量底層的人,這與魯迅的精神一脈相承,“因為他是魯迅的兒子,心靈深處有著父輩同一的關注”。

有風度的老派知識分子

“魯迅之子是一個很重的頭銜,但他承擔得起。”上海作家協會副主席趙麗宏獲悉周海嬰去世的消息,感到十分遺憾。

趙麗宏還記得,初識周海嬰先生是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會。周海嬰年紀比一般代表委員更大一些,在人群中頗為引人注目。他相貌清瘦,也有幾分魯迅先生的神采。

初次見面,周海嬰就向趙麗宏談到了與魯迅先生有關的兩件事情。一件是他在自己書中寫到的魯迅死亡之謎。另一件是上海虹口公園魯迅墓地前的兩棵廣玉蘭。他擔心,兩棵廣玉蘭的樹冠和根系太過發達,影響到了母親手植的兩棵松樹。趙麗宏感到,對於和父親魯迅有關的,哪怕是一絲一毫的小事,他也傾注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血。

“作為魯迅的兒子,他的一舉一動不免受到關注。相識這麼多年來,我感到海嬰先生是一個正直、有智慧,有修養的人,也是一個老派的知識分子。外界對他的爭議,有時候是出於一種不了解,或者對偉人之子的過度關注。”趙麗宏説。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