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桑火堯方塊系列開創當代水墨新視點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3-28 20:01:50 | 文章來源: 新浪收藏

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右),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畫院院長田黎明(左)

展覽現場

展覽現場
 

應今日美術館的邀請,中國著名當代藝術家桑火堯先生攜自己近年精心創作的,在今日美術館舉辦當代藝術展。本次展覽共展出作品25件,包括3件裝置,1件多媒體影像。其中《竹林七賢》綜合媒材裝置,將在六月份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克勞迪歐布幾奧基金會”“未來通行證”大展中展出。

本次展覽由國際著名策展人陸蓉之女士策劃, 學術主持由著名學者,藝評家殷雙喜先生擔綱。參加展覽的有藝術界,學術界,收藏界,金融界等社會名流,(如文化部副部長、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中國藝術研究院副院長、中國國畫院院長田黎明,浙江美術館館長馬鋒輝,尤倫斯藝術總監鄭妍,著名藝術家楊少斌等。)

桑火堯先生是位學者型畫家,現為國家一級美術師,浙江美術館副館長,清華大學吳冠中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美術學院國畫係畢業,碩士學位。桑先生具有文化使命感與現實擔當意識,既深諳中國傳統哲學與傳統繪畫真諦,又放眼世界藝術發展流脈,近幾來一直在深度探研水墨審美的世界性與水墨形式的當代性,逐漸開創了自成一體的境像水墨風格,而為海內外所矚目。

在當代水墨界,當藝術家們還在拘泥于線條的當代性探索的時候,桑先生已經從中抽身出來,走向更為寬廣而深邃的“方塊世界”。

在將“方塊”作為當代水墨的構造基礎中,桑先生運用被稱作“桑氏方塊”的觀念體系來打造筆下的作品。通過發揮自己在書寫上的極高天賦,將其變成了一個可實行的概念。

桑先生認為傳統中國畫的本源是水墨,而非線條;而當代水墨的核心在於“面”,而非“線”。其展覽作品首創了用塊面構成打破了用線條造型-直沿用的中國水墨畫傳統,逐步形成了具有濃郁的東方傳統與西方情調的“桑氏方塊”。在桑先生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傳統與當代、東方與西方在“桑氏方塊”中的充分溶解與化合。自古以來,“書畫同源”作為中國具有最古老的藝術傳統之一被奉為圭臬,使得中國繪畫與中國書法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形態混為一談。“書畫同源”的立論根基在於線條的本源,因而,線條被視為中國書畫的不二法門。對於線條的過分重視,隱蔽了塊面的藝術作用。

關於“桑氏方塊”, 桑先生認為, 中國遠古文化有方形模式(八卦圖式起源),代表中國本質文化精神的漢字有方塊造型,東方宇宙觀有天圓地方之辯, 西方文化之典《聖經》有諾亞方舟之説, 這是從精神層面來詮釋。從現實生活來講, 我們生活中構成的物件,如建築, 桌椅板凳, 日常用品等等, 基本上是方塊或有方塊組成的。傳統的土樓、城池亦為方形構造。甚至於經久不衰風靡全球的“俄羅斯方塊”也在“從混亂中尋找和創造秩序”。可以説,方塊思維滲透在人類文明的深處,散發出迷人的哲學、美學與生活的光輝。在桑火堯的作品中, “方塊”作為最基本的形式, 在表現張力上與美學價值上和學術意義上都有無與倫比的價值。創造價值是藝術最重要的屬性,桑火堯的“桑氏方塊”這種獨創的全新的唯一性的藝術風格將具有美術史的意義。同時,桑火堯作品的另一個特色是用中國最古老的畫材——絲絹,來表現最當代的內容,是-種古與今,舊與新的完美結合。他的這種表現在絲絹上的方塊作品,既當代又時尚奢華,將中國水墨畫材的優勢發揮到極致,是西方當代所無法呈現的。當我們看到桑火堯的作品中,水墨觸及絹面所産生的驚人的紋理,奢華的效果時,我們為之驚嘆水墨方塊的魅力。在每件作品中,藝術家創造圖像的才能令人稱奇,在層層疊加中,中國水墨傳統少有的面目呈現出來,為中國當代水墨畫的革新開出了另一扇發展之門。

方塊的探尋過程,是桑火堯先生在圖形中找尋世界本質元素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認識世界、追求藝術真理的過程。他認識到,藝術與永恒的視覺世界裏的那些可見的形式是不同的。“桑氏方塊”寄託了作者對於宏觀宇宙的思考,滲透著老子的大道無形及有無之辨是藝術創造的宏富理念。從題材範式的視角,桑火堯在“桑氏方塊”中表現了人類審美的晶瑩與通透;表現了金木水火土的無形之性;表現了滴水成洼、積點而成的巨大力量;表現了波光粼粼而又變化莫測的視覺效果;表現了解構事物的瞬間映像……總而言之,“桑氏方塊”承載著一種

變化的力量,呈現出東方水墨的另一種可能性,對於“書畫同源”、“線條至上”理論的實踐性顛覆,或許可能開啟中國當代水墨的嶄新時代。

今日美術館是中國當代藝術最重要的展示場所, 也是國際藝術界了解中國藝術現狀的最關注最重要的窗口。所以,它對展示作品的高品質的要求,使其在世界當代藝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桑火堯先生這次展示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又有獨特個人風格的當代藝術作品,顯示了東方藝術獨有的魅力。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