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當代藝術應該關注什麼,一直是個困擾人的問題。為了引發當代人對文化的思索,策展人王林正在策展“破碎的文化=今天的人?”,希望通過14位中國當代藝術家的創作,來回答以上的問題,而這個展覽的地點,則是義大利水城威尼斯。昨天,深圳藝術家應天齊向晶報記者透露,他的作品已入選“破碎的文化=今天的人?”,並將於今年6月在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上亮相。
威尼斯雙年展自1894年4月22日拉開帷幕後,已經走過百餘年的輝煌歷史,是歐洲最重要的藝術活動之一,更是世界三大藝術展的鼻祖,這裡展示著世界最新銳的當代藝術。中國當代藝術參展威尼斯,為什麼要選用“破碎的文化=今天的人?”的主題?應天齊作為唯一參展的深圳藝術家,又是如何理解當代藝術?昨天,晶報記者對策展人王林、藝術家應天齊進行了獨家採訪。
呈現真實的中國當代藝術
昨天下午,晶報記者聯繫到策展人王林時,他剛剛從威尼斯飛回上海機場。在這趟威尼斯行中,王林與意方策展人進行了交流,並實地考察展覽場地,以便確定參展作品的篇幅大小。
據王林介紹,除了大家熟悉的國家館之外,平行展也是威尼斯雙年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雙年展組委會的申請流程,平行展的申請者須為非營利性藝術機構,因此,獨立策展人王林與廣東省美術館取得聯繫,經過充分的前期溝通,廣東美術館同意作為主辦單位牽頭申請參展,不過,具體的策展布展工作則由王林及其團隊負責。王林説,申請平行展的競爭非常激烈,在本屆雙年展中,組委會收到了來自5000多個機構遞交的申請,最後僅有40余個機構獲得了入場券。
王林説,“破碎的文化=今天的人?”的參展藝術家共有14位。如何挑選切合展覽主題的藝術家作品?王林説主要考量藝術家的創作主題是否與展覽一致。此外,這14位藝術家均在長期的藝術創作中取得了一定成就,而最重要的是,他們的作品不是被拿來炒作的,他們本身不是明星化的藝術家。
將“破碎的文化=今天的人?”定為本次展覽的名字,王林表示希望引起當代人對文化的思索。王林認為,中國當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呈現,過於他者化和市場化。也就是説,我們總是根據西方人的中國想像,在展覽中提供相應的符號化圖像。與此同時,由於中國當代藝術作品逐漸被國外收藏家看好,中國藝術家開始炒作手裏的作品。然而,中國當代藝術的真正面貌和價值訴求,並不由這兩種現象來確定。中國正處於充滿矛盾的複雜社會進程中,中國人的精神需要和困惑,才是當代藝術最應關注和呈現的主題。王林希望“在國際上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的真正面貌,而不能被市場化的表現所覆蓋。”
那麼,如何才能創作出具有當代藝術價值的作品?王林表示,必須且只能將中國文化歷史與當今現實文化語境聯繫起來。“歷史發展到今天,不可能以完整而系統的面貌呈現出來,一定程度上説,它是破碎的。在這樣的歷史情景前,當代藝術家有質疑、困惑和價值訴求,理想狀態就是將這些在個體化的創作中呈現出來,引起思考,給人以不一樣的啟發。”
特立獨行的深圳藝術家
今年3月12日起,應天齊的“世紀遺痕——應天齊藝術展”在中國美術館4、6、8號廳同時展出。昨天,身在北京的應天齊在電話中向晶報記者講述作品入選雙年展的心情。應天齊説,威尼斯雙年展是國際性的藝術盛會,平行展不同於國家館的地方在於,參展機構和藝術家需要經過組委會的層層評選,所以參展機會是百里挑一,非常難得的,他作為藝術家對能獲得參展資格感到非常高興。
早在1992年,應天齊的作品首次在深圳美術館展出後,他便與深圳結下不解之緣。1998年,應天齊在深圳市領導的邀請下,作為引進的專家人才供職于深圳大學。應天齊對深圳人來説,並非陌生,他的“大剪紙”、“對話觀瀾”、“對話萬科”等當代裝置藝術,曾經就創作展示于我們的城市公眾空間裏。不過,在他成為當代藝術家之前,“版畫家”是人們最愛賦予他的稱號。1986年,應天齊發現皖南古村落西遞村,歷時八年,潛心創作了32幅《西遞村系列》浮水印版畫。作品大獲好評,西遞村之後成為著名的旅遊勝地,並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錄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安徽黟縣為表達對應天齊的感激,在西遞村建立了“應天齊西遞村藝術館”。
1994年,應天齊正式告別《西遞村系列》,並漸漸離開版畫創作,他的離開緣于德國哲學家本雅明的一句話——“木刻的發明導致了本真性的混亂。”應天齊認為,機械複製極大地方便了現代生活,成為現代文明的一部分,然而這對藝術來説,卻是一種摧殘,機械複製極大地衝擊了原創性藝術。讀了本雅明之後的應天齊,對版畫的複製屬性進行了反思。2008年,應天齊出於捍衛原創的想法,將老一輩版畫家李樺先生的“怒吼吧中國”放大,易名為“我是原創”,與深圳大學數十名學子共同刻製、印製一幅作品,並在作品下沿標號1/1,然後應天齊帶領大家現場毀版。
2006年,應天齊以綜合材料為媒介進行油畫探索,開始創作《世紀遺痕》系列作品。記者在數月前的應天齊作品展中曾看到,在一件名為《木雕之二》的作品裏,應天齊把一件清代徽州木雕直接嵌入作品當中,而不借用任何替代品或複製品,從而彰顯自己的藝術觀點。2007年,應天齊應蕪湖市政府聘請出任蕪湖古城項目專家顧問、策劃,參與蕪湖古城的保護和開發工作,他將自己在這期間的藝術思考融入了影像藝術裝置《遺痕·滄桑》當中。2008年9月14日的中秋節,應天齊將蕪湖古城一家人過節的生活場景記錄下來。一年後,由於當地實施的拆遷計劃,昔日的房屋已變成一片廢墟。應天齊于中秋節這天再次記錄當地場景,還將前一年的影像在一面拆遷後遺留下來的墻壁上播放,在當地群眾中引起了極大反響。
據王林介紹,《遺痕·滄桑》已確定為本屆的參展作品,此外還會再選定幾件作品,可能會是《世紀遺痕》,也可能是其他系列作品。
關注作品承載的內容
應天齊説他不在體制內,他的一切藝術行為是個人的行為,外在的歸類和標簽對他都不重要,他只是專注于運用後現代的手法,讓自己的作品蘊含並承載更多、更重的內容。他説:“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不在於説,而在於做,你是版畫家還是油畫家,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作品中承載了什麼。”
威尼斯雙年展側重於展示、探討當代藝術,作為一個中國當代藝術家,應天齊眼裏的當代藝術又是怎麼樣的?應天齊昨天對記者説,當代藝術自改革開放後從西方進入中國,至今已發展了三十餘年。中國在不斷地學習、借鑒西方當代藝術,如今已經到了一個需要自己去建構的時候了,“我們用西方的語境來界定中國的當代藝術探索,中國當代藝術家的探索被西方的話語權捆綁住了。”應天齊認為,中國應當有屬於自己的當代藝術,而這些年來他所堅持的獨立創作,游離于圈子之外,就是為了走出一條不同的路。
應天齊的作品現正在中國美術館展出,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認為,在應天齊三十年的藝術探索中,呈現除了中國當代藝術三十年的發展歷程。應天齊的創作回答了中國當代藝術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是如何創作出中國現實語境下的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