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政府早前列出一份全港非物質文化遺産初步普查名單,其中包括粵劇、舞龍舞獅、打小人、客家山歌、盆菜、跌打等逾60個建議項目,預計有關普查工作將於明年完成,屆時有關方面將研究向國家及聯合國把有關項目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香港特區政府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公約》,于前年委託香港科技大學進行全港普查,並整理出一份初步名單,當中包括傳統口頭表述、表演藝術、社會實踐及儀式、有關自然界知識實踐以及傳統的手工藝技能等範疇。
特區立法會民政事務委員會于2月11日開會討論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産普查進度,以及有關方面如何保護香港傳統文化工藝的傳承。據介紹,這份初步名單涵蓋63項建議主要頂目,並再細分為216個次項目,當中涉及客家山歌、舞龍舞獅、粵劇、謎語、春秋二祭、點燈、驚蟄祭白虎打小人、神功戲、打醮、七姐誕、天后誕、魯班誕、端午節、涼茶、跌打、養雞、養豬、棚屋工藝、傳統頭髮定型劑“刨花油”的製作、蝦膏蝦醬製作、盆菜等。
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首席助理秘書長賴黃淑嫻表示,普查工作預計于明年上半年完成,有關方面將成立網上數據庫供市民查閱,並會將飄色和包山製作技巧等傳統技藝編輯成書。此外,當非物質文化遺産草擬名單制訂完成後,將呈交非物質文化遺産諮詢委員會審定,研究向國家文化部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有關項目申請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産。
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表示,有關方面已投入資源保護有關文化遺産項目,相信成功申報有助鼓勵更多人參與維護這些傳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