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成果展”首都博物館開幕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成果展”首都博物館開幕

時間: 2010-06-13 11:11:15 | 來源: 藝術中國專稿
收藏 >

2010年6月12日,是我國第五個文化遺産日。為體現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豐富性,並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保護與研究的方式及成果,突出傳統文化藝術資源在資訊化時代與新技術的結合與應用,一個以展示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成果為主題的展覽在首都博物館開幕。此次展覽由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首都博物館主辦,得到了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産司的大力支援。

我國素有整理保存文化遺産的傳統。運用紙質載體典藏文化遺産在我國已經沿習千年,為我們留下了《詩經》、《樂府》、《四庫全書》等珍貴典籍。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會同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有關文藝家協會陸續發起“中國民族民間文藝整合志書”的編纂工作,歷時二十多年,編纂出版了民族民間音樂、舞蹈、戲曲、曲藝和民間文學等十部整合志書,共計298卷、400冊、4.5億字。進入新世紀,數字技術因其所具有的保存和傳播優勢,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文化遺産的典藏和展示工作中,紙質載體形式的典藏開始向數字媒介載體典藏發展,單純文本的記錄開始向圖、文、音、像立體化記錄發展,傳統的舞臺展示、書本傳播開始向3D動畫、全景全息呈現方式發展。現代技術的發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資源的展示傳播、增值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非物質文化遺産與現代資訊技術的結合正在成為文化遺産的現代傳播和未來傳承的主要推動力量,正在帶來文化遺産教育、公共文化服務、文化産業發展等一系列的革新。

“感受遺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成果展”,就是以“中國民族民間文藝整合志書”為核心的內容資源,圍繞著數字典藏和數字展示,展出了一系列的數字化成果。展覽內容共分為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展示。在這部分中,主辦方採用了妙筆技術,使觀眾可以通過點擊名錄滾屏上的項目圖片即可用耳機收聽到所點項目的語音介紹。第二部分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和保護名錄”展示。通過視頻和圖片的形式呈現出名錄中的部分代表作,如:木卡姆、古琴等。第三部分是數字典藏。以中國民族民間文藝整合志書的數字化工作為例,介紹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數字典藏工作。第四部分是數字展示。運用flash、數據庫等技術,以多媒體的形式充分展示戲曲、音樂、曲藝等各種傳統藝術表現形式及口頭傳統專題。在這部分中,音樂視頻可以自動播放,也可由觀眾點擊播放,體現出了很好的互動性。第五部分是文化遺産視頻演播室,將通過視頻的方式迴圈放映文化遺産方面的紀錄片。最後一部分是北京專區。在這個區域裏,將設置6個展臺,觀眾可通過點擊滑鼠來了解北京的傳統手工藝項目,包括木作、琺瑯作、雕漆作、盔頭作(戲裝)、花作(絹花)、紙作等。

更值的一提的是,在北京專區的展臺裏,還展示了由首博策劃籌辦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北京聲音。北京,這座古老又充滿活力的城市正無時無刻地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當我們正享受著飛速發展所帶來的便利和愉悅的同時,那些曾默默陪伴在我們身邊,見證了這個城市變遷的聲音,卻成為了人們心中永遠難忘的寶貴回憶。今天,首博精選出19種具有北京特色的城市聲音通過數字化手段整理成輯,在這次展覽中供觀眾欣賞、收聽。不論是列入國家級非物質遺産名錄的京劇,還是伴隨歲月更替的晨鐘暮鼓,亦或是天空迴響的鴿哨,相信這些曾來自於人們生活中的“尋常”聲音,將會帶給你一份 “不尋常”的異樣感動。

此次展覽將展出至2010年8月1日,地點位於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A展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