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展覽品質檢驗國家軟實力——國博副館長陳履生訪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1-01-29 09:04:00 | 文章來源: 文藝報

在美術界,作為史論家,陳履生為叉素以敏銳、大膽、老辣著稱,作為策展人,他視角獨特,策劃的展覽常有新鮮看點,中年專攻水墨畫梅花,園構圖奇特章法嚴謹,自成體,被稱為“陳氏風格”。從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畫研究院、中國美術館,到中國國家博物館新任副館長,一路走來,豐富的工作經歷和深厚的學術素養,使得陳履生對美術界請多現象都有獨到視點。近日,記者採訪了陳履生。

  新國博將會成為顯示國家軟實力的文化窗口

  記者:由原來的革命博物館和歷史博物館合併而成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其定位與之前相比有什幺不同?

  陳履生:2003年2月,在原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兩館合併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了中國國家博物館,無疑,這已經釋放山一個信號,即國家在整合文化資源方面,將打造一個與大國地位相稱、與悠久文化傳統相稱的國家博物館。因此,其功能定位也隨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國家博物館是以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國家博物館。經黨中央、國務院批准,自2007年3月開始,國家博物館歷叫二年半進行了改擴建工程,現在以近20萬平米的建築面積,躍升為世界第一大館,超過了原來為世界第一大館的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新的國家博物館作為“十一五”國家重大文化建設項目,在“十二五”開局之年的開館小僅是國人的期待,而且也是國際博物館界的期待它將在21世紀新的十年和國家“十二五”計劃期間,對於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發揮重要的作用。

  記者:“國博”應重點收藏、展示什幺樣的藏品?這個標準是如何確定的?

  陳履生:以“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為建館目標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在重新開館之後,各項工作都面臨著轉型,其中的收藏和展覽工作將有最為直觀的變化。在國家文物局的支援下,國家一次調撥39萬件文物入藏,使得國家博物館的藏品總數達到106萬件,而其他的古代與近現代歷史文物、近現代與當代的藝術品收藏,也在不斷增加數量增多、品類擴大與叫間下延,會成為開館之後收藏方面的特點。而重點將是根據可能性突出收藏精品、補充不足部分。

  新的國家博物館有48個展廳,其中最大的展廳面積有2000平米,最小的也有700平米。除了用於“古代中國”和“復興之路”這兩個長期陳列之外,尚有30個展廳可以展示古今中外歷史與藝術類的展覽,其中既有時間較長的專題展覽,也有相對短期的臨時性展覽。專題展覽涉及到青銅器、瓷器、玉器、佛造像、錢幣、傢具等,臨時性的重要展覽有配合建黨90週年、辛亥革命100週年的展覽,有中德史化交流項目“啟蒙的藝術”,有“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還有世界頂級品牌“寶格利珠寶藝術百年展”。可以説是好戲連臺。新國博將會成為顯示國家軟實力的文化窗口,成為歷史與藝術並重的展覽中心,成為公眾感受歷史、欣賞藝術的文化場所。

  至於説收藏、展覽的選擇標準,大致可以概括為:立足國博,放眼世界;配合大局,服務社會。

  記者:請介紹一下國博正式開館的時間及活動安排。

  陳履生:長期陳列“復興之路”經過修改後於今年2月底與公眾見面,“古代中國”長期陳列以及潘天壽、李可染、黃胄3個專題展將於3月開幕。由德國3大館提供藏品、為時1年的“啟蒙的藝術”大型展覽將於4月1日開幕。此後,各項專題展和臨時展都會相繼舉行。圍繞展覽的其他工作也將隨之進行,比如配合三位大師展覽的國際學術研討會,配合“啟蒙的藝術”展而舉辦的“啟蒙的對話”國際論壇也分時段舉行,其他的公共教育項目則漸次展開。有700個席位的國博劇院,將上演非遺節目和其他高品位的音樂、戲劇節目。為了更好地服務公眾,量身訂做的具有國博特色的各種紀念品將在國博的紀念品商店出售。網上國博作為國博建築主體的外延,將建構國博與外界聯通的重要渠道,會更大範圍地擴大建築本體之外的社會影響。其他為公眾設置的導覽、餐飲等將為觀眾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到2012年,國家博物館將迎來它的百年大慶,因此,一個大規模的關於國博百年紀念的系列活動也在緊張籌備之中。

  因為批評的變質,批評在專業層面以及在公眾領域已經失去了尊嚴

  記者:你既是美術評論家,也是策展人,曾經策劃過很多大型美展,請大致談談當下國內美展的現狀。

  陳履生:這是一個展覽的時代,有目共睹,已經成為共識,像北京這樣的大都市,基本上每天都有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藝術展覽的開幕式。各地展覽的數量也較之過去有較大幅度的增長,呈現出繁榮的景象,這無疑也會帶來雜亂的問題,從而給人們帶來展覽疲勞症、厭惡症,因此,很多專業人士反而看展覽少了。人們期待能有一些精品展覽,實際上這種期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展覽現狀中的小足。展覽的魚龍混雜,從大的方面來看,是因為展覽場所的大幅度增加,展覽的門檻降低,過去很多著名的畫家一輩子也就舉辦過一次畫展,有的可能一輩子都沒有機會舉辦個展。現在就小同了,有的畫家一年就可以舉辦幾次個展,而想辦畫展的畫家只要能夠出錢,那基本上都可以如願。過去畫家舉辦個展往往是在進人中老年的藝術成熟期之後,現在剛出校門的年輕畫家舉辦個展也是家常便飯。與展覽相關的市場炒作,已經波及到了“80後”。所以,人們多年來形成的對展覽的崇敬感已經消失,專業認同也相對降低。而展覽的絕大多數是商業性的和宣傳性的,與過去教化性的、指導性的和專業性的有本質上的不同。商業性的展覽中包含了宣傳的訴求,可是,通過展覽來達到賣畫的目的,在目前以拍賣為市場為主導的社會中並沒有顯著的效果。而在一些專業場
館中舉辦的展覽,大都是以宣傳自我為目的,效果顯著。從各種宣傳資料中可以看到,沒有不成功的展覽,凡是舉辦的展覽都是“大獲成功”,此後,展覽也就成了個人簡歷中的重要的記錄。而與之配套的是各種研討會,大都是眾口一詞的捧場,即使有一些不同的意見,或者是批評,最後也在“紀要”中被抹平。綜合目前展覽來看,能夠體現國家文化軟實力和為觀眾傳頌的藝術展覽,實在很少。

  記者:那麼美展如何體現文化的軟實力?健康的美術批評如何推動展覽水準的提高?

  陳履生:儘管我們不缺一些大型展覽,也有一些走出去的展覽,可是,實際的效果不僅與投入小相匹配,而且社會影響力不高。這與一些發達國家策劃的一些大型展覽小可同日而言。要提高我們的展覽反映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展覽策劃與作品的硬實力,而作品的硬實力在某種程度上受制于國家的實力,沒有國家的強大,文化的軟實力就難以提高。所以,就目前的展覽狀況來説,我們在數量上是展覽的大國,在品質上並不是展覽的強國。

  我們現在與展覽相關的批評已經很少見了,因為批評的變質,批評在專業層面以及在公眾領域已經失去了尊嚴。與展覽相關的批評,現在大都是展覽的組織者組織來的捧場的評論,可能除了組織者或親朋好友自己去看之外,沒有多少人會去看這類文字。所以,與展覽相關的美術批評近來年時常被批評,因此,有識之士們小斷地呼籲、提倡健康的美術批評,可是,環顧四週,現在談“健康的”美術批評,實在是一種難以實現的理想境界。健康的美術批評是建立在健康的社會基礎之上,我們的社會肌體已經染上了很多毛病——黑白是非不分,金錢左右一切,尤其是倫理道德評判的失衡,這些都直接反映到美術批評中來,所以,抽象地談“健康的”美術批評,實際上是幻想空中樓閣。時代完全小同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美術批評已經不健康,現在只能企求在受環境污染的亞健康的狀況下,能夠少帶一些病菌,尤其是少帶一些危及本體存在的病菌。

  試想,如果我們有健康的美術批評或展覽評論,那麼,無疑會帶動展覽水準的提高。尤其是那些大手筆的“雙年展”,有人論其不足,或者説還應該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對於舉辦下一屆的展覽一定會有所幫助。可是,我們在主流媒體上基本上看不到説好論壞的評論。批評的缺失也是當代美術界的一大特點。

  像重視場館建設那樣,重視展覽的策劃與推廣,讓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公眾的必須

  記者:我們的美展和國外好的展覽區別在哪?

  陳履生:土要區別在:一、展覽策劃的時間短。國外的展覽策劃一般都在三至五年之間,有充足的時間建立學術根基,完成資金籌措和作品商藉以及布展,而我們的絕大多數展覽都是在短叫間之內完成的。二、選題的主動性、預見性不夠。國外的許多展覽是在獨立的學術策劃的基礎上表現出學術的主動性和預見性,而我們的許多展覽是應景之作,有些是為了完成任務,或者是為了配合形勢,顯現出各方面的被動。三、選題的公眾性不夠。我們的展覽通常都是策展人或者是某些場館負責人的興趣所在,不能反映大多數公眾所關注和欣賞的內容,因此,往往是曲不高,和更寡。四、作品的選擇不精。受制于作品徵集的難度,加之時間的限定,以及借展費、保險費、運輸費等資金上的問題,許多展覽往往是湊數。我們很難做到像最近在巴黎大皇宮展出的莫奈展覽那樣,為了一個展覽到世界各地去借畫,不遺餘力,不惜工本。可以設想,如果我們想集中全國公立博物館的宋畫而舉辦宋畫大展,其難度是可以想像的。五、學術準備不夠。我們對展覽應有的學術基礎和學術內涵不夠重視,主要是因為策展人的學術素養不足,加上社會對展覽的學術訴求往往重視表像。六、資金局限。國外的一些展覽往往是靠大投入來維持大場面,因此,不僅能夠借到名家名作,通過保險費而使作品有體面的社會形象和安全的保障,而且通過展覽的大製作能使展覽有不同一般的效果。我們的許多展覽沒有足夠的資金,或者是投入嚴重不足,使得難有大作為。七、推廣乏力。重展覽、輕推廣是我們的展覽所存在的普遍問題,所以,觀眾數量較少,一些展覽的開幕就是閉幕,展廳門可羅雀。因此,展覽成了個別策展人的玩物。國外一些博物館、美術館門前所呈現的整天排隊的景象,在我們這裡很少見到。此外,我們的公共教育項目除了引導孩子們畫畫,就沒有別的內容。

  記者:你如何評價一個展覽的社會效應?

  陳履生:展覽的社會效應主要看它的觀眾人數,沒有觀眾的展覽談不上社會效應。從中國的博物館、美術館的整體狀況來看,觀眾數量偏低,各地出現的重場館建設、輕展覽策劃和推廣的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最重要的是,我們沒有建立一套科學的觀眾統計系統,沒有基於正確統計基礎上的評估體系。比如,與面積成比例的參觀人數的要求,可以作為立館的重要參數一些主要城市要從葉公好龍的場館追求中,轉向辦好一個或幾個重點館,像重視場館建設那樣,重視展覽的策劃與推廣,讓博物館、美術館成為公眾的必須,成為青少年的第二課堂。從這方面來看,我們一方面要提高展覽的品質,多舉辦一些適合觀眾趣味、符合觀眾要求的展覽;另一方面,要提高全面的文化藝術素質。博物館、美術館中的展覽應該脫離一般的層面,我曾經説過,展覽檢驗國民素質,也檢驗國家實力,更能檢驗國家的軟實力。

  記者:近日國博北門前豎立了一尊孔子像引起眾多議論,您對此怎麼看?

  陳履生:關於這個問題,國博已經有官方態度,這裡就不作回答。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