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市場

陳履生:藝術品市場進入“大躍進”時代?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2-19 17:23:51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大躍進”是過去的1958年所創造的一個詞彙,所反映的是這個年度內人們為了糧食和鋼的理想和追求。“大躍進”的特點是你追我趕,爭先恐後,是創造紀錄,留下疑問。現在,歷史已經還原了它的本來面貌,其經驗教訓不斷提醒人們要實事求是,力戒浮誇。可是,與“大躍進”相關的一哄而起,在生産建設或其他領域又是不斷和反覆地出現,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不斷和反覆需要治理的問題。

中國的藝術市場進入到2010年,已經不是先前所言進入的“億元時代”,而是一個“大躍進時代”。伴隨著春風,黃庭堅的書法《砥柱銘》在春拍上以4.368億元的總成交價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成交價的世界紀錄,而經歷了季節的變化,在英國倫敦的一次小型秋季拍賣會上,一清乾隆粉彩鏤空瓷瓶以4300萬英鎊的天價成交(新聞報道中説被一中國買家拍走),加上佣金和增值稅達5.5億元人民幣,更是刷新了此前《砥柱銘》創下的紀錄。就在這一拍賣記錄成為社會話題的時候,嘉德秋拍以總成交額高達41.33億元人民幣收槌,令世人驚愕,難以想像。然而,當人們還沒有回過神來的時候,保利秋拍更是以52.8億元的總成交額刷新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單季紀錄。與之相關的是,王羲之《平安帖》的3.08億元,徐悲鴻《巴人汲水圖》的1.71億元,南宋宮廷畫《漢宮秋圖》的1.68億元,都進入到億元的行列,就連“宋徽宗禦制的古琴”也拍到了1.3664億元。由此可以説明拍賣市場已經進入到了“大躍進”的時代。

顯然,人們對於現實中拍賣市場“大躍進”的質疑是不可避免的,正如同1958年“大躍進”時代中的《大豆過江》、《飛機撞斷了玉米稈》剛一面世就受到質疑一樣。説拍賣市場中有泡沫,誰都難以否認。因為在這個年度裏我們經歷了爆炒的各個浪潮,連大豆、大蒜都成了炒作的題材,那還有其他什麼不能炒的。世上能有“炒房團”,就一定有“炒畫團”。可是,在諸多的質疑聲中,又沒有人能夠拿出有力的證據來説明是如何泡沫,怎樣炒作。所以,一些具體的數字就為人們留下了待解的疑惑。

市場的炒作除了能夠為始作俑者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之外,還會給盲目跟進者帶來傾家蕩産。在這一遊戲的接力過程之中,誰也不知道誰會成為這接力棒的最後一人。可以肯定的是,拍賣公司始終是贏家,不管接力棒落到誰的手裏,他都有一進一齣的佣金收入,而且是接力棒傳的次數越多、越久,拍賣公司的收入就越豐厚。因此,以數字作為“大躍進”標誌的拍賣紀錄,儘管其背後有許多推手,拍賣公司的興風作浪也是攪動這一謎局的重要力量,這也是論説當下中國為何有那麼多藝術品拍賣公司的原因之一。如果説1958年的“大躍進”是新中國建立初期這一時代背景下脫貧致富的時代印記,那麼,當下藝術品拍賣市場的“大躍進”則是全民性的嚮往和追求財富的現實誤區。可是,炒大豆、炒大蒜、炒房都關係到民生,到一定程度時政府會出面干預。然而,炒藝術品無關民生,政府不會干預,不管是什麼程度。因此,藝術品市場上還會不斷放“衛星”,即所謂的一發而不可收。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