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美術館推出後生代畫家十二人展

時間:2010-11-11 14:22:27 | 來源:藝術中國

資訊>展評>


參展畫家與主辦方、策展人合影

 

2010年11月6日,“非常向上——中國後生代畫家十二人展”在北京時代美術館37層多功能廳開幕。本次展覽由楊維民先生策展,展覽分為油畫和國畫兩部分。參展藝術家分別是(油畫)南方、譚永石、呂欣、朱興國、汪洋、李雄伊,(國畫)曾健勇、竇良羽、涂少輝、黃丹、劉琦、焦洋。

藝術總是不斷發展的,在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歷程中,就發生了題材、內容、表現手法等方面的轉變。我們可以感受到,繪畫題材由英雄、偶像轉向了尋常人物、轉向自身、轉向當下,政治波普、“新生代”、“艷俗藝術”、“後生代”等藝術詞語層出不窮,它背後代表的是幾代人的時代背景和思想。在這些眾多風格、名詞中,“新生代”和“後生代”可以説代表了中國當下兩代正在進行時的最引人關注的當代藝術有生力量。

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新生代”特指方力鈞一批出生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專業美術院校科班出身,在九十年代一舉成名的青年畫家。這些畫家與建國前後出生的四、五十年代的“中生代”不同的最大特徵就是:“新生代” 已經沒有對社會對他人過於沉重的“使命感”和過多的教義性要求,這源於他們的生存環境發生的重大改變,較之於上一代,他們幸福的多,所以“新生代”藝術家不再像老一輩以一種對社會的共性的主題價值和普遍關懷的態度來對待藝術創作。對於他們來説,繪畫是一種傳達個人理念和情緒的媒介形式。他們越來越不安於“大集體”的生活現狀,喜歡在他們自己一定的“小圈子”裏,享受後工業文明的快餐,汲取後現代文化元素,創作出的繪畫形象十分輕鬆,遠遠不同於也沒有“中生代”畫家作品中的形象高大、題材嚴肅。

隨著社會不斷發展,物質的富足,造就了70後、80後新一代藝術家,這就是新生代之後的“後生代”, 在當代藝術中,“後生代”指繼“新生代”之後崛起而倍受關注的出生於“文革”始末的“新新人類”畫家,是“新生代”之後的美術界迅速成長的又一代新人,他們是從“大集體”、“小圈子”走出,更樂於構築“自我”的新天地。他們駕駛“網路”快車賓士在資訊高速。在當今經濟一體化、文化多元化的新世紀之初,現代化最新成果的最先享用者自然又是他們。他們不僅在現代物質上敢於超前消費,營造充滿色彩和活力的生活,在精神層面與“中生代”、“新生代”更是不同。“後生代”畫家作品表現的情感心路和生活痕跡亦不同於“卡通一代”的另類、玩酷,也不同於先前的“新生代”腕們的那種玩世調侃,而是著重于自然的生活,追求藝術的純粹。他們在生活裏、創作中,尋找純粹感受快樂,“還原繪畫純粹求美的初衷”,“後生代”的作品大多與“時政”無關,但並不遠離生活。他們描繪生活中的觸動、顯現心中的亮色,情感的波瀾及心靈深處的感悟都一一表現出來,他們在喧囂和繁華中尋找靜謐。雖然他們沒有“新生代”腕級畫家的大牌感覺,也沒有“卡通一代”的快速商業化的驚喜,但他們不是漂泊的一代,更不是無根的一代。

“後生代”的聰慧敏感和紮實功底使他們能從容不迫地去從當代多元文化觀念和日新月盛的技法中提煉出適合打造非常自我的藝術語言的元素,真實的表現出他們即不同於前人,又與同代人的差異之處。他們這一代沒有重大“使命”的巨大壓力,也不受“圈子”的約束,不管別人怎麼畫,而是怎麼畫出“自我”才是終極目標。他們的作品輕鬆透明,富有質感而不浮淺。“後生代”不是沒有思想的一代。在新時期寬泛的文化視野、豐富藝術形態裏,他們只是追求的目標更具體、更真實,是非常向上的一代。

在此次展覽中,我特地選取了十二位風格迥異,但是題材不約而同“非常向上”的“後生代”畫家,他們的“成長”題材,不僅僅是在刻畫自己的孩子、周圍現實的孩童,更有自己童年的記憶和對過去現在的審視,這是跟“後生代”們的經歷緊密相關的。出生於“文革”始末上世紀七十年代前後的“後生代”畫家,成長在“陽光燦爛的日子”,幾乎沒有“新生代”動蕩之艱辛,直接而完整的受到良好的系統的學院藝術教育,有的是從少兒美術班、美院附中、本科、碩士、博士一路走來,充分接受了古今中外優秀文化藝術的熏陶。他們聰慧敏感,充滿活力,比他們的師長更具創新意識。他們成長的煩惱中已無“衣食之憂”,他們成長在一個好好讀書的年代,既沒有前人生活甘苦的切膚之感,也沒有象後來的“卡通一代”過早體會市場競爭之憂。他們自由自在地讀書、繪畫,平心靜氣地思考、創作。他們喜歡真實而透明的生活,觀察別人同時反觀自己,讓自己變的更透明更真實。他們不斷地審視著自身的成長及文化背景,從多元的當代文化語境中尋到適合個人表現方式的切合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文化視野和語言形態”。所以,在“後生代”的畫作中更多的是直白式的語言,空靈的構圖,非常個性化的畫面形式,取色鮮亮,但不是浮光掠影。這十二位畫家此次的作品可窺見之一斑。

 

1  2  3  4  5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
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