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千年西夏古瓷神奇“復活”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5 20:37:22 | 文章來源: 《蘭州晨報》

記者從武威市有關方面獲悉,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夏文化研究所學術委員、我國著名西夏學者、西夏文泥活字專家孫壽齡先生繼西夏泥活字研究復活之後,近期潛心研究,用傳統的瓷器燒制方法,“復活”了一批極為珍貴的西夏瓷器。

涼州老專家攬下“瓷器活”

10月14日,記者來到西夏文化研究所,工人正在忙碌地製作已經成型的西夏瓷器,在該研究所的展覽室中,已經燒製成型、形態各異的仿製西夏瓷器整齊地排列著。“這些都是最近根據史料記載及歷史文物研究後製作出來的。”孫壽齡告訴記者,“西夏曆史和文化在我國歷史上一枝獨秀,武威出土的西夏文字、瓷器、裝飾品等,以其深厚的文化沉澱見證了這一段輝煌的歷史。儘管武威是西夏官窯所在地,但由於年代久遠,殘存的西夏瓷器及西夏文的史料記載中瓷具已經不多見,普通人更是難以領略西夏瓷文化的魅力,當初考慮為了把瀕臨失傳和已經失傳的祖先留下的東西‘復活’、傳承和發揚廣大,在有關單位的鼎力支援下,我和武威市文聯副主席、民俗專家馮天民一道,從今年9月初開始,進行西夏瓷器的發掘、研製和繼承,對瀕臨失傳的西夏瓷文化進行復興。”

武威西夏官窯歷史悠久

記者了解到,西夏時武威的陶瓷製造業非常發達。在距武威市城南25公里的古城鄉上古城包括現在的上古、八五、上河三村,就是當時最大的陶瓷生産基地(以下簡稱古城瓷窯)。武威古城瓷窯位於武威市南30公里處的天梯山主峰南麓上古城村(包括黃家莊、蘭家莊、塔兒灣)。這裡瓷土資源豐富,森林茂密,水源充足,燒窯用柴、用煤、用水都很方便,是建窯燒瓷的理想之地。根據出土瓷碑殘角發現,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永隆年間就已經開始燒制瓷器。到西夏時燒制瓷器已經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相傳那時有48座窯同時燒制。官府為了管理方便,在頭壩河南岸建窯城一座專門燒制瓷器,人們稱其為窯城。在頭壩河北岸建商貿城一座,專營瓷器銷售與商業貿易,人們稱其為雲城。元代古城瓷窯的瓷器製作業已漸趨衰敗,從出土瓷器來看,僅限于上古城窯城之內,其他地方已經停止燒造。明清兩代,古城瓷窯生産有所回升,但仍限于窯城之內。古城瓷窯,歷史悠久,代代相傳。通過近些年來對古城瓷窯遺址的考古發掘、對出土瓷器的認真研究考證認定,古城瓷窯遺址是西夏官窯。

西夏瓷器復活意義非凡

孫壽齡告訴記者:“從考古發現看,古城瓷窯是官窯,研究和發掘武威的西夏瓷文化,會讓更多的人認識和收藏這一古老文化藝術的瑰寶。古城瓷窯西夏瓷器的存在,説明歷史上的西夏國,創造了自己的文明與藝術,雖然後來發展中斷了,但大家可以通過‘復活’的西夏瓷器,來觸摸這段歷史,重新發現它們的價值。”

武威市文聯副主席、著名民俗專家馮天民告訴記者:“涼州美酒,盛傳天下,這在歷史上是由來已久的。《冊府元龜·食貨志》中記載,西夏給遼國進貢的涼州酒,遼國又向宋朝進貢,説明涼州酒到西夏時仍是國內最佳美酒。既然涼州酒是專供朝廷皇家享用和進貢的美酒,它裝酒所用的甕、瓶、壺、尊等酒器,自然是皇家用品,與酒同樣重要,可見武威在西夏時期,曾在瓷器製造方面的重要地位。”

據了解,孫壽齡“復活”了泥活字,證明了泥活字印刷術源於中國,而此次他對西夏瓷器的研究和“復原”工作,在業內也引起了極為廣泛的關注。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