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中國網

中國影響世界:176件歐洲古瓷細説“東風西漸”

中國影響世界:176件歐洲古瓷細説“東風西漸”

時間: 2010-04-17 13:43:01 | 來源: 深圳商報
收藏 >

彩繪高足盆

從歐洲古瓷看中國瓷對西方經濟的影響

4月15日,“東風西漸——上海市歷史博物館藏歐洲瓷器展”在深圳博物館老館揭幕。在四樓的兩個寬大展室裏,擺放著176件歐洲18世紀以來的陶瓷,或食器、或茶器、或雕塑、或擺件,瓷光熠熠,遍室生輝。它們的陳設,以歐洲瓷器發展史為主線,展示了歐洲瓷器所經歷的倣造中國瓷器、融合西方文化元素、革新生産技術、研發新産品的歷史進程。

加拿大夫婦的捐贈

在展廳的瓷器櫥窗前,專程來深的上海歷史博物館館長張嵐向本報記者引見了加拿大收藏家拉斯洛·帕拉克維茨、孫建偉夫婦,他介紹説,“帕拉克維茨是加拿大著名收藏家,夫人孫建偉出生於上海,21年前赴加拿大留學定居,現為加籍學者,伉儷對歐洲的瓷器有深入的研究,他們把自己多年的珍藏和研究成果,捐獻給上海市歷史博物館,體現了一個收藏家、研究者的大家風範,這是一套較完整的、有歷史發展脈絡的歐洲瓷器藏品。”

帕拉克維茨夫婦表示,因為非常重視這批藏品在深博的展出,所以專程趕來參加揭幕儀式,下午還會開設關於歐洲瓷器專題講座,目的是想通過展覽為深圳市民解讀中西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更多的人了解西方瓷器發展的歷史進程,了解中國瓷器在歐洲近代工業發展史上扮演的重要角色。

展出的176件瓷器,是從300余件捐贈品中精選的。孫建偉説,“這些瓷器在歐洲市場上價值十分昂貴,但我更看重它們的文化價值。這批瓷器來到中國,也可以看作是中國瓷器的‘海外生子,還歸故里’。”中國是瓷器的發源地,中國瓷器歷史上就飲譽世界。盛唐以來,瓷器通過陸上、海上兩條“絲綢之路”輸往世界各地,在中西文明交通史上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16至18世紀,中國瓷器通過海上航線大量出口歐洲,促發了西方制瓷工業的誕生和迅速崛起。歐洲瓷因中國瓷而興發,但中國人不太了解後起的歐洲瓷,把它們捐獻回國,給國人欣賞,就算是‘還歸故里’吧。”

從模倣到自成一體

展廳裏我們見到歐洲18世紀很有中國風的瓷器,如“粉彩描金徽章紋碗”、“青花花鳥紋盤”等,但又完全不等同於純粹中國的東西,含有西方風格的微量元素,孫建偉説,“像這類瓷器,大抵是清朝時期的外銷瓷,外商訂貨,工匠按照客戶的要求,加了些東西,跟中國本土的東西就不完全一樣,這類瓷器銷售到歐洲,就是通常所説的‘外銷瓷’。”

孫建偉説,“東風西漸”,可以準確地概括中國瓷器對西方世界的影響。當時由於中國外銷瓷的精美以及價值昂貴,帶來了市場商機。一些商人開始依照中國傳來的瓷器進行模倣,模倣的同時還用科學研究的手段,研究出瓷器的多種配方以及先進的燒造方法,再加上藝術大師的雕琢,使得自己的瓷器逐漸地脫離了中國風,到了20世紀就有了歐洲本土的特點。“那些19世紀人物造型精細新瓷、小天使造型瓷碗、特色瓷鞋等,可以讓今天的觀眾充分領略具有濃厚異國情調的西方瓷器的藝術魅力。”

此次展出的展品包括18、19世紀德國邁森、德累斯頓和英國韋奇伍德、法國塞夫勒等歐洲主要瓷器産地出産的絢麗多彩的精美瓷器。觀眾可以從中國的外銷瓷及歐洲早期生産的瓷器,窺見其演變的歷史;可以從貴為歐洲第一名瓷的梅森瓷器之精緻,了解其在歐洲瓷器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從德累斯頓瓷器中的人物造型,領略歐洲的寫實技法和精湛工藝,至於英國韋奇伍德碧玉細炻器産業背後的故事,更能使人了解工業革命對人類財富的增長的巨大貢獻。據悉,展覽將展至5月30日。

天使動物鐘

這套瓷器是首屆世博會上的展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