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張國領:與詩歌一起回家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10-13 17:50:31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三、在自我傾訴中與世界對話

在論及詩人張國領時,我很願意用“低調”這一詞語。與詩歌攜手的30年裏,他不張揚,甚至與詩壇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隨波逐流,只是由自己的心性默默地行走。對於詩人,這是相當難得的。低調的張國領,寫詩,是在訴説中與世界建立起個性化的對話體系,在抒發中尋找,在尋找中呼喊,在呼喊中重建。

在他的詩中,士兵的精神強度是巨大的。這是士兵給予他的啟示,也是他心中所嚮往的。正如他所説:“我最怕別人説我不像個兵,所以,我的任何一篇作品裏,都能找到兵的影子。我堅持寫軍人寫戰士,寫軍營的火熱生活。我也寫過母親,那是戰士的母親;我也寫過祖國,那是戰士眼中的祖國;我也寫和平,那是戰士對和平的祈禱方式。”在為這一文化精神象徵謳歌的同時,他更在以此告訴世人,時下,軟骨病橫行,像鋼一樣的精神常常不在場。遭遇奉承、阿諛、媚俗、圓滑、名利的爭奪和權欲的貪婪,人們不戰而敗,甚至會主動地積極地迎合擁抱。時刻處於警醒和憂思中的他,因此寫下了長詩《血色和平》。這部長詩是因一次突發事情而起,但豐滿其中的是詩人長久以來的心靈思考和呼喚。他表達了對戰爭的仇恨對和平的珍惜,慷慨激昂的背後,是他無盡熱忱的期待。詩人是作為士兵敘述者的身份出現的,但詩行裏處處充溢著一個普通人的憎恨與吶喊。當然,迸發激憤和苦痛只是詩人言語的外在,詩人真正用心於對於和平的訴求,對於人與人和睦相處,整個人類社會和諧與共的守望。

同樣,以《千年之後你依然最美》為代表的情詩,意在讚頌人世間的大美真愛。而今,我們時常忘卻了大美的本色,那源於生命的真愛也多半處於失語狀態。滾滾紅塵挾架著我們步代匆匆,好像在追尋目標,其實是迷失自我。我們需要美的溫暖需要愛的相隨,但我們卻不願意或者是無暇停下腳步放下慾望靜下心靈,去與美與愛細語。詩人是在以情詩的方式,在召喚愛與美的回歸,讓我們可以在感動之中潛回到自己的內心,讓休眠的愛與美甦醒,重新洋溢於我們的周身,化作陽光灑滿世界。遺憾的是,或許我們中的許多人沒這份心境進入到張國領的詩歌之中,或者只是淺淺地漫不經心地閱讀一番,終究無法咀嚼其中的滋味,領略審美的清潔與高貴。這與其説是詩人和詩歌的悲哀,還不如説我們自身的不幸。這其實就是詩人與讀者長期互為抱怨的態勢。詩人責怪世上已經沒有真正去讀詩去奉詩歌為神聖的讀者,讀者則數落如今的詩人不會寫詩寫不出好詩了。是的,我們都是指責對方,卻不用心反省自己。當然,面對這一態勢和塵土飛揚的相互攻擊,我們還是看到了詩歌存在的價值,體會到這個世界我們的生活是離不開詩歌的,是需要好的詩歌滋補我們的身心,是需要好的詩歌參與我們的人生的。

既是對話,那麼心態相當的重要,這取決於對話者的動機以及對於生活的態度。時下的詩歌,並不缺對話的姿勢,即使是那些自稱是詩只是寫給自己看的,看似是極端的私語,其實骨子裏還是一種對話,最極端的也是一個我與另一個我的私密交流。然而,我們讀到太多怨氣漫天的灰暗詩,拽著我們陷於迷茫和陰冷之中。詩歌催人奮進促人提神醒腦的心靈益友隱身而去,變異為一定意義的精神毒品。張國領有著仁厚的情懷和真誠的表達,使得他與世界的對話明亮和健康,流動著一種陽光般的溫暖和積極向上的力量。如果生活是寒冷的,他就去溫暖它;如果生活是溫暖的,他就去分享它;如果生活是沉痛的、無情的,他會讓它沉澱、澄澈,直至光明俱來。儘管他的對話,有時會被嘈雜、渾濁、陰暗之流淹沒,有時很少有傾聽者,遭到迎面而來的不屑一顧,從而難免有孤獨與寂寞之感悄然爬上心頭。可他長久以來總是虔誠地傾訴,像戰士一樣堅守自己的陣地,義無反顧地衝鋒陷陣;又如戰士一樣的忠貞與赤誠,維護著詩人和詩歌共有的尊嚴。

所謂無技巧才是大技巧,無技巧並非沒有技巧,而是將技巧化于無形,我們讀不到,但因有這樣技巧的隱形存在才讓詩歌美不勝收,生命力旺盛。自然之美,才是大美。生命如此,詩歌同樣如此。我並非否定詩人們對詩歌技藝的求索與實踐,詩歌要發展,要更有生命力地存在,離不開技術性的創新,但這一切必須是為詩歌的生命和美感,為詩歌的力量和責任服務的。因此,切不可以詩行裏所裸露的所謂詩技來評定作品的高下,衡量其價值指數。同樣,詩歌的面貌只是外在的,是一種形式,內在的質地才是其靈魂。功夫在詩外,其實説的就這意思。當對話由內在態度坦誠地外化為行為後,張國領以心靈的力量生長著詩歌。這不由讓我們想起那田野上的莊稼,在大地這一富足、仁慈、厚愛和力量綿綿不斷的懷抱裏,生根、發芽、破土、吐綠,自然地成長。生機勃勃但不張揚,質樸繪出了壯美,以自我生命的全部力量奉獻給蕓蕓眾生得以生存的根本。張國領的詩歌不故弄玄虛,炫耀技藝,而是將一切內化,融入血液沉浸於心田,然後隨同生命一起自然地散發。當然這絲毫不影響他詩歌作為詩歌的品質,反而在樸素之中提升了其魅力。

 

(作者係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青年評論家)

   上一頁   1   2   3   4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