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臨拆遷危機,以黃銳為代表的一些園區內的藝術家走訪了718聯合廠的老職工,還蒐集了大量珍貴的歷史圖片,內容涉及718聯合廠的開工典禮、政要視察、中德合作、生産勞動、政治運動、文體活動、生活福利、基礎建設、建築,留念與合影等方方面面;他還找到健在的第一位718聯合廠廠長李瑞、718聯合廠首任總工程師羅沛霖、798首任廠長傅克,以及工程師馮懷涵等人,請他們回憶敘述718廠的建設歷史。黃銳將這些資料編撰成漢英對照的《北京798:再創造的“工廠”》一書,並最終由798藝術區內的八藝時區出版。在2004年出版後,這本書被發送給北京各政府機構。在後來的訪談中,黃銳這麼解釋:“編這本書在當時是一種權宜之計,但我們的目標非常清楚,就是要保護這個老工廠。為了得到政府的支援,我們開始挖掘這個工廠的歷史。……我們來做這件事情實際是想給政府一個啟示,一種情緒上的衝擊。這兒過去有輝煌的歷史,國家投入那麼多,而且還曾是一個時代的驕傲。”黃銳説。
從黃銳的敘述中,我們看到,他編撰《北京798》的目的就是要保護住即將拆毀的工廠,而採取的方式是挖掘歷史、喚起人們對工廠的集體記憶。2004年4月,八藝時區還出版了攝影師朱岩的《798》畫冊,畫冊中80個人物都是早期入駐798的藝術家,這裡面有中央美院雕塑係教師隋建國、音樂人劉索拉、出版人洪晃,還有退休建築師美籍華人朱鈞、舞者冰冰等等,畫冊記錄了每一個人物在798的生活狀態。
藝術家借助718聯合廠老職工的語言、故事、圖片以及在場互文的廠房建築,建構了一個關於718大院的集體記憶,通過敘事,718大院的“歷史”意義生成,並在某種程度上被轉化為“建築”意義,使得建築空間(而非718聯合廠的下崗工人)與國家歷史相關聯。不僅如此,這種集體記憶還經由文本刻寫、複製和傳播得到進一步強化,而同時期《798》畫冊的出版則通過圖片敘事建構起一種近期的、短時的集體記憶,隱晦地指出了718大院的未來走向。
合法訴求:人大政協提案
要保留718大院不被拆遷,重新修訂城市規劃,必須獲得制度層面上的保障,在“不對立”原則的指導下,藝術家尋求在制度框架內來解決保留798的問題,以免798里的藝術家成為一個與政策對峙的“流民”群體。2004年2月18日,798藝術區內的雕塑藝術家、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李象群以北京市人大代表的身份,向當年北京市“兩會”提交了一份名為《保護一個老工業建築遺址,保護一個正在發展中的文化産業》的議案。議案中提出了關於保護798藝術區的“五大價值説”。議案把以798廠為代表的大山子藝術區的發展與城市規劃的矛盾擺上桌面,建議政府相關部門邀請各領域專家組成專家組,正式評估該地區的潛在價值,在擬訂發展規劃前暫停實施原有規劃。李象群在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這麼回憶道:“當時物業説準備把地賣了建公寓,大家都緊張了,開始出謀劃策想辦法。當時我正好要去開人代會,就決定把這件事作為一個議案提上去。”
正是由於798的創意産業階層積極參與空間的建構以及開展活動的影響力,引起了官方的重視。2004年3月中旬,當時的北京市政協副主席張和平與部分市政協委員前往798廠視察。4月8日,北京市委原副書記龍新民也到798視察。自2004年7月以後,北京市市委書記劉淇以及時任北京市市長的王岐山等先後對798進行過明察暗訪,形成了謹慎的積極態度:“看一看,管一管,論一論”。2005年3月成立了由北京市委宣傳部牽頭,北京市規劃委、發展改革委、安全局等相關部門參加的聯合調研組,並於2005年中期將研究成果上報北京市政府,劉淇對該報告作出了對798“建築物的保留方式需認真對待”的指示,初步明確對藝術區內四棟50年代德國專家設計的特色廠房建築進行重點研究。這一來自政府的決策雖未明確空間的未來趨向,但有效地遏制了718大院的拆遷進程,暫時保留住了物質空間,在“看一看,管一管,論一論”的時間間隙中,藝術家們積極實踐,為逐漸將718大院轉變為798藝術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筆者認為,類似798空間的都市運動的意義並非在於集體行動本身,更為重要的是通過發展社會運動的行動網路,不同背景的參與者學習差異的觀點和立場,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和決策。通過對民眾參與空間建構的研究,我們似乎看到了創意階層群體的大致邊界輪廓,並認為在政府認可的制度框架下進行的都市運動或許是中國通往“公民社會”的一條可行之路。(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798名稱的由來
北京798藝術區所在的地方,是前民主德國援助建設的“北京華北無線電聯合器材廠”,即718聯合廠。718聯合廠于1952年開始籌建,1954年開始土建施工,1957年10月開工生産。718聯合廠是由德國德紹一家建築機構負責建築設計、施工,這家建築機構和當年的包豪斯學校在同一個城市,兩者在建築精神層面上是共通的。其主要特點是:注重滿足實用要求;發揮新材料和新結構的技術性能和美學性能;造型簡潔,構圖靈活多樣。這種學派後來被稱為包豪斯學派。
1964年4月上級主管單位撤消了718聯合廠建制,成立了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及751廠。2000年12月,原700廠、706廠、707廠、718廠、797廠、798廠等六家單位整合重組為北京七星華電科技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為了配合大山子地區的規劃改造,七星集團將部分産業遷出,為了有效利用産業遷出空余的廠房,七星集團將這部分閒置的廠房進行出租。因為園區有序的規劃、便利的交通、風格獨特的包豪斯建築等多方面的優勢,吸引了眾多藝術機構及藝術家前來租用閒置廠房並進行改造,逐漸形成了集畫廊、藝術工作室、文化公司、時尚店舖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由於藝術機構及藝術家最早進駐的區域位於原798廠所在地,因此這裡被命名為北京798藝術區。同時,798也指代這一藝術區引申出的一種文化概念,以及LOFT這種時尚的居住與工作方式。
看得見的歷史也要保護
成 靜
斑駁的紅磚瓦墻、錯落有致的工業廠房、縱橫交錯的管道、墻壁還保留著各個時代的標語、馬路上穿著制服的工人與打扮時尚前衛的參觀者相映成趣,歷史與現實、工業與藝術在這裡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這裡匯集了畫廊、設計室、藝術展示空間、藝術家工作室、時尚店舖、餐飲酒吧等眾多文化藝術元素……對現代北京稍有了解的人,立刻能反應出這幾句話説的是哪,沒錯,一個響噹噹的名字──798。在今天,如果誰還問:798是什麼,那你真的OUT了。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798險些淪為一塊平庸的商業地産的時候,一群藝術家們為了保護他們的園地而堅守著、努力著。今天我們不去討論798顯赫的名聲中摻雜著幾多辛酸和成功後喜極而泣的淚水,我們只看到,民間的力量已經在政府決策中贏得了一席之地,讓這塊土地按照真正依存和紮根于它的人們的願望去保留、去生存了。
798成功逃脫淪為商業地産命運,成為知名藝術區的例子並非沒有幸運的因素,因為,在21世紀最初的幾年,文化創意産業的東風已經吹開了枝頭的桃花。然而,更多的區域沒能按照自然的規律發展,而是在城市改造和商業地産的雙重鏟壓下面目全非。我想,這當中必然也有一些偏頗的頭腦在作怪,那就是,且以遠近論歷史。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給了我們太多的遺産,以至於,現代人似乎已經並不以798這樣僅有幾十年曆史的遺跡為寶貴。在城市改造的天平上,現代的高樓大廈恐怕站在更重的一端。然而,歷史就是歷史,不能因為其時間短,就抹殺其價值。由此聯想到上個月鬧得沸沸颺颺的錢學森實驗基地被拆事件,以及梁林故居被拆等事件,都令人惋惜不已。這些近、現代歷史遺跡雖然在中國悠長的歷史長河裏實在是離我們太近,可是,歷史正是由一個個眼前的時刻悄悄遠去而組成的。
在拆聲一片的喧囂裏,我們也曾聽到不同的聲音,然而,反對者的力量實在是太細弱了。我們並不反對市場化與城市的進步,但是,希望文化與歷史不要融化在市場化的熾熱大潮裏。特別是那些看得見的歷史,惟其近,才更加容易保護,才更要保護。難道非要等到我們將眼前全部毀掉後,留給後人的只有到歲月時空裏抓一把看不見的歷史煙塵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