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吳冠中“追思會”九日舉行:他讓世界看到中國的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8-10 09:26:21 | 文章來源: 人民日報

 

一個半月前,吳冠中先生在北京溘然長逝。沒有告別儀式,沒有追悼會,一如他一生的風格,他與這個世界最後的告別,也是那樣的簡約。

然而,由他的逝世所引發的關於文化、關於藝術的眾多話題卻慢慢發酵。8月9日下午,文化部、中國文聯以及眾多的中國美術家坐在一起,用座談會這種形式,紀念這個“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美”的畫家。

“不要帶著假面具跳舞”

“吳冠中先生對於當代中國藝術的貢獻是毋庸置疑的。他強調作品中要表達真實的情感,不要帶著假面具跳舞,正點到了當代中國美術的軟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邵大箴一口氣講了吳冠中先生對於中國美術的“九點啟示”。顯然,他更看重吳冠中先生深刻的憂患意識。

“吳先生一直強調自己有兩個觀眾,一個是西方的大師,一個是中國人民。他的藝術一方面是充滿形式美的,是高度精神性的,一方面又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他從不孤芳自賞,他希望自己的作品既要專家點頭,也要群眾認可,他一直致力於用自己的作品感染群眾,提高群眾的審美趣味。”

“他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美”

“當年他們一起去法國留學的人有四位,在是否回國的問題上曾經通宵達旦地討論,最後只有吳冠中決定回國。他不止一次和我們講,他最滿足和自豪的是,通過自己的作品證明了回來沒有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袁運甫談起吳先生,仍然淚眼矇矓。

1992年,大英博物館為吳冠中舉辦個展,這是該館第一次為中國在世畫家辦展。2000年,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200年來獲得該職位的首位亞洲人。

“他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的美。大漠遺址、江南水鄉、長城長江,他對祖國山山水水的熱愛,他的民族性都流淌在筆墨間。他不被任何的風格束縛,也不被自己的風格束縛,他有那樣一種殉道的精神,這也是他的藝術生命如此旺盛的原因。”原中國美術館館長楊力舟感慨地説。

讓研究吳冠中的人都來中國

吳冠中先生給上海美術館捐了3次共80多件作品。

上海美術館執行館長李磊回憶説,吳先生曾經講,一開始覺得中國人看不懂自己的畫,想把畫捐到國外去,覺得那樣會更加便於傳播中國的美,但後來中國的發展讓他改變了想法,他説要把自己最好的畫都留在中國,讓想看吳冠中畫的人和想研究吳冠中的人都到中國來。

“一個國家的發展需要文化的支撐,需要自己的文化代言人,需要有被國際社會廣泛認同和喜愛的藝術家和藝術作品,我覺得吳冠中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代言人,他的作品也是中國真善美的代表。”李磊説,2011年,他們會在奧地利舉辦吳冠中的畫展,2012年還會去美國紐約進行展覽,“希望讓更多的人看到中國藝術的水準和高度”。

“懷有同樣心願的人無別離”

中國美術館館長范迪安説:“如何使油畫民族化,使中國畫現代化,是吳冠中一直思考的問題。如何超越古人、如何超越龐大的西方文化,這也是他一直思考的大問題。他認為愈往高處走,中西藝術就愈一致。他繼承傳統文化和吸收外來文化的能力,體現的是一個大國文化的自信力。”

“在這條中西融合的路上他並不孤單。吳冠中的藝術是林風眠先生等開創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吳冠中曾經的母校——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説,“蔡元培當年創辦國立杭州藝專的理念就是用美育代替宗教,融合中西藝術創造新東方藝術,這個理念一直傳承下來,而林風眠先生中西融合的探索,也深深影響了吳冠中,他比林風眠走得更遠,有更多的創造性,但核心處又秉持著中國人特有的詩意。”

“懷有同樣心願的人無別離”,這是吳冠中的恩師吳大羽先生當年在畢業紀念冊上的題詞。許江用這句話表達了對吳冠中先生的思念之情。

相關文章
注: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尚無評論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