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從盧昊到蔡國強——玩汽車的藝術家們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18 13:07:55 | 文章來源: 新週刊


卓凡《每分鐘:這部車的喘息頻率為22次每分鐘》

每分鐘:這部車的喘息頻率為22次

喜歡做雕塑的藝術家,大都愛創作汽車作品。前衛藝術家張洹2003年在作品《把根留住》中打造了一輛賓士,賓士上還長出一棵樹,而以自己為原型的雕塑抱著樹親吻。這件作品2005年在北京中華世紀壇展出,放于停車場旁,不經意者真以為是佈滿了泥灰的真賓士。

而今年4月24日的北京國際車展上,藝術家卓凡的裝置作品《每分鐘:這部車的喘息頻率為22次每分鐘》將出現在國展登陸大廳。這並不是某汽車品牌的項目,而是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分會主辦的公益活動“暢想綠色未來”中的作品——啟動後在展覽現場仿佛不停大口喘息的汽車。

“同人一樣,汽車在狂奔時劇烈消耗氧氣,我們似乎看到它在長途跋涉後,累趴在那裏時的疲倦……”卓凡説。這個作品,曾在台北國際藝術雙年展上露面,設定汽車每分鐘的呼吸頻率,來表達對汽車體能與消耗的看法。

卓凡是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以汽車為主題的作品一直是他近年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內容。卓凡説:“二戰之後,很多西方發達國家的藝術家都用廢棄的金屬件做作品,而中央美術學院也有一門金屬焊接課程——將金屬物件焊接在一起,進行雕塑材料研究。而把雕塑做成活動體,是源自我對金屬機械特性的深度理解。確實,金屬物件中最出彩的是軸承、齒輪、軸條、連接杠等,而它們的靈魂是可以活動的,而不是一個只為造型而焊接在一起的死鐵疙瘩。”卓凡著迷于機械,喜歡在創作中強調金屬關節,近年展出的雕塑大都可以活動,而汽車可以看成是活動的“雕塑”之王,無不例外地成為他的創作內容。

“在藝術上,把汽車作為造型語言是不可避免,它在當代太普遍了,而且,它影響了我們,有汽車和沒汽車,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不一樣。”他很贊同這種説法:“在外星人看來,汽車是地球上的一種橫衝直撞的生物,而人僅僅是寄生在汽車中的動物。”卓凡説,從社會批判角度出發,汽車是一個很重要的能關注社會諸多問題的藝術表現載體。

也許只有在中國,汽車才不僅僅是工業産品,而被更多地賦予上政治色彩。畫了十幾年“文革”大批判的藝術家王廣義,2009年將目光轉移到中國生産的第一輛汽車“東風-金龍”上。

王廣義説“東風—金龍”是中國工業革命時期夢想的産物。“上世紀50年代,工人們為毛澤東特意手工打造出的唯一一輛鑲有金龍的坐駕。很多人都以為這輛車從一開始就叫‘紅旗’,毛主席當年曾象徵性地坐過一次。對於工人而言,他們最初的熱情基礎是對毛主席的崇拜和信仰,也許他們並不知道,這種崇拜和信仰的背後,實際上是對中國工業革命的熱切希望。”

他按原車尺寸大小,用鑄鐵還原車身,汽車車頭同樣立了一條中國龍,後面還有毛澤東當年第一次查看這輛汽車的照片。王廣義説:“在今天,我將它以藝術的名義複製出來,以此表達信仰與物質慾望之間的衝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