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 資訊 > 繪畫

蔡國強:我只是一個説故事的人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5-07 20:40:50 | 文章來源: 外灘畫報


蔡國強 圖/覃斯波

  5月4日,上海外灘美術館,蔡國強帶著農民發明家們和他自己收藏的60多件發明家“作品”亮相,展覽的名字叫“農民達·芬奇”。蔡國強説“自己本來就是農民的兒子”, “我的感受是,他們的那種好奇心、開拓性和我很像,做東西的趣味跟我這個藝術家很接近,我從他們的創造與夢想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但他強調,在這次展覽中,他“只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何不做一個機器人,代替你接受回答,反正媒體的問題都千篇一律。”

  “這是個好主意!”

  幾個月前,北京通縣郊區,農民發明家吳玉祿因為每天要接待媒體而“煩惱”。有人給他支招——做一個可以替人回答問題的機器人,他怦然心動。

  這個提議並沒有實現。4月15日,上海洛克外灘源辦公室區,那個支招的人仍然要用一整天的時間接受各家媒體的訪問,介紹包括吳玉祿在內的12位農民發明家發明的飛碟、潛水艇、飛機和航空母艦等。

  “支招人”名叫蔡國強。5月4日,上海外灘美術館,蔡國強帶著農民發明家們和他自己收藏的60多件發明家“作品”亮相,並給這個匯集了農民們樸實的奇思妙想的展覽取了個文縐縐的名字——“農民達·芬奇”。

  作為當今最富國際聲譽的當代藝術家,53歲的蔡國強最擅長用火藥在天空製造驚奇。2008年北京奧林匹克開幕式,他送上了16分鐘的焰火表演,在夜空裏用煙花創作了29個“大腳印”。

  農民達·芬奇

  奧運會後,蔡國強收拾行李回到紐約,結束了長時間的“單身漢”生活。一個多月前,記者撥通蔡國強的手機時,他笑著説:“我在紐約飛北京的飛機上,剛剛落地,你就打來,還真是湊巧。”為了籌備《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蔡國強工作室“傾巢而出”,開始了為期五周的展覽倒計時衝刺。

  “蔡國強:農民達·芬奇”進入最後的布展階段後,在展覽現場,記者看到建築廢料、工具和電線堆滿了展廳。蔡國強正指揮眾人完成沉重的潛水艇“霞光一號”的固定工作,他站在十幾個農民工中間,穿著藍色衝鋒衣、土灰色鞋子,魔術師般地變出了一副白色棉線勞保手套,不慌不忙地戴在手上。當記者低聲感嘆蔡國強齊全的“裝備”時,遠方的他衝著攝影師的鏡頭得意地笑了。

  “吳玉祿是我爹,我拉我爹去逛街,謝謝。”上海外灘美術館的三樓,被改造成一個機器人工場。這個會説話的機器人是吳玉祿幾十個機器人“兒子”中的一員。從去年3月4日開始,蔡國強從北京出發,前往江蘇、安徽、四川等8個省,尋訪十多位農民發明家,為此次展覽集合最後的作品。在48歲的吳玉祿家中,蔡國強故意逗他説:“你可以做一個機器人幫你按摩!”聽聞此言,吳玉祿回答:“我要做就做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女!”蔡國強便小心地在一旁提醒:“小心你老婆聽到了!”

  安徽阜陽的農民工陶相禮在北京打工十多年,他用遙控器控制一個螺旋槳模型,螺旋槳向前時可以前後行走。陶相禮向來訪的蔡國強介紹,螺旋槳向下時可以“潛水”,向上的話就能飛起來了。他説,這是首創的三位一體的承載工具。面對如此驕傲的發明家,蔡國強卻反問:“中國古代也有同樣的幻想,你知道是什麼嗎?”陶向禮想不起來。蔡國強告訴他,“是龍。”

  農民發明家們覺得這個消瘦的藝術家很有意思,吳玉祿決定把自己早期做的機器人交給蔡國強,而陶相禮則同意專門設計一艘“航空母艦”。蔡國強不但買下了12位農民發明家們現有的大部分“作品”,還按照自己的創意向他們“定制”機器人、飛機、潛水艇,甚至是航空母艦。

  位於虎丘路的上海外灘美術館,由中國最早的博物館之一亞洲文會大樓舊址改建而成,“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是這個美術館的開館展。在這個1930年代的建築上方,安徽蕭縣農民杜文達發明的飛碟懸在空中,大樓一側的墻面上書寫著幾個大字:“不知如何降下”。

  這並不是杜文達“作品”的第一次公開亮相.五年前,藝術家孫原和彭禹向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蔡國強提出了展出杜文達的飛碟的想法。展覽當天,蔡國強正擔心飛碟如何降下來,這個機器便冒出一陣煙便停了下來,飛碟沒有飛行起來。杜文達很怕這會給大家丟臉,蔡國強安慰他説:“沒事,全世界都很崇敬義大利發明家達·芬奇,但是他的發明從來沒有一個做成的。”於是,“農民達·芬奇”就成為此次展覽的名字。

1   2   下一頁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