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國強:農民達芬奇

首頁> 展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0-04-27 18:43:08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藝術家蔡國強

 

説説我和“農民達芬奇”

十位農民達芬奇的故事

 

展覽地點:上海外灘美術館

展覽時間:2010.5.4—2010.7.25

 

大腳印邁向廣大農村——《蔡國強:農民達芬奇》揭幕外灘美術館

飛碟、潛水艇、飛機,甚至是航空母艦……難以置信,這些龐然大物居然出自中國普通的農民之手。5月4日起,藝術家蔡國強將帶著農民發明家和他們的“奇思妙想”,以極具特色的《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覽,登陸全新的上海外灘美術館,作為該館首展。

這是繼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和國慶60週年慶典後,蔡國強首次將焦點集中于中國個體農民的創造力與社會議題,運用其作品中常用的“文化現成物”的概念和跨領域合作的表現形式,于2010上海世博會期間,向來自世界的人們展示中國農民的非凡創造力。

“中國農民創造”揭幕上海外灘美術館

延續6年的關注收集,蔡國強從今年3月4日開始,由北京出發,行經江蘇、安徽、四川、湖北、廣東、福建、浙江、江西8個省,從飄雪的北京到溫暖的東莞,行程9,000余公里,繞路半個中國,先後尋訪十多位“達.芬奇”為此次展覽集合最後的作品。

12位農民的60多件發明創造,將通過蔡國強的精心構造,在大都市的美術館場域,以現代藝術的理念和形式,傳遞中國農民追尋夢想的時空裝置。

首先,修葺一新的外灘美術館廣場上,由“達芬奇”們手工製造的飛碟、飛機將迎面襲來。3幅大型標語組成了巨大的宣傳氛圍。美術館上空的飛碟與大樓墻上書寫的“不知如何降下”,道出了安徽蕭縣“飛碟狂人”杜文達——這個只專注如何讓飛碟飛起的農民的質樸,放在這裡卻不經意間傳達出對於中國社會高速發展之下的思考與擔憂。圍墻上,用農村常見的群青底白色書寫著“重要的不在飛起來”表達了對夢想精神的讚賞。正值上海世博會開幕之際“農民,讓城市更美好”的提出,討論了中國個體農民的創造性、中國農民對於現代化的貢獻,以及農民的現實處境等當今最為重要的社會議題。

美術館一樓展廳中,山東“達芬奇”譚成年遇難的飛機殘骸將作為農民冒險家的紀念碑,詮釋著關於發明、創造的真實與嚴肅的生命故事。二樓展廳中懸挂的五十余個風箏,通過小風扇與投影講述著每一個“達芬奇”的夢想,傳達著中國農民們的浪漫情懷。三樓展廳則是機器人的生産空間,北京通州郊區“機器人發明家”——農民吳玉祿夫婦以及其兩個兒子、兒媳將在展覽期間,現場製作並表演他們的機器人,以此讓日日手觸鍵盤的都市人直觀的感受人類雙手久違了的能量。而在懸浮于4樓展廳五艘湖北“達芬奇”李玉明製造的潛水艇,以及四架形態各異來自湖北、江西、福建、四川的飛機和直升機,陪伴著空中的小小飛碟在鳥語花香中,營造出無盡詩意般的精神空間。

美術館隔壁中實銀行大廳內展出的,則是來自安徽阜陽“達芬奇”陶相禮的潛水艇和為展覽特別製作的長20公尺的航空母艦。艦身旁攜帶小型潛艇,甲板上一批批飛機“整裝待發”。艦身內的迷你電影院放映著前蘇聯導演的記錄影片《我們的世紀》,講述了輝煌的太空成就背後,鮮為人知的挫折和個人犧牲的代價。

在中實銀行的金庫內羅馬尼亞導演安德烈的紀錄片《脫離現在時態》的裝置, 敘説1991到1992年間,蘇聯和平太空站裏,太空人Sergei Krikalev和同伴們在太空站等待了十個月,而地球上正發生天翻地覆的巨變,派遣他們上天的國家已經不復存在。

對於這樣的安排蔡國強特別解釋道:“這兩部紀錄片與中國農民的探究精神相同,都表現了人類在開拓未知世界的勇氣和艱辛,而前蘇聯極權力量主導的國家行為,與中國農民的個體活力,又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首度聚焦中國個體農民創造力——我從他們身上看到自己

飛碟、潛水艇、飛機、航空母艦……説起收集這些“農民製造”的初衷,蔡國強説,剛開始只是覺得好玩,“進入21世紀以後,就經常看到關於農民發明的報導。後來在2004年底,我看到安徽農民李玉明製作的霞光一號潛水艇圖片,被天趣的造型所感動,於是開始和他聯繫,在05年2月就收藏了這個潛水艇,這是我農民創造物收藏的第一號。”

2005年6月,當時身為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策展人的蔡國強,大力支援藝術家孫原和彭禹的展出方案,邀請了中國農民杜文達到威尼斯做飛碟。放飛時,他問農民發明家:想過飛起來以後怎麼降落嗎?對方回答:沒想過,只想讓它飛起來。他隱約覺得,杜文達和他的飛碟,似乎投射出中國社會的另外一種面貌。“我對這些農民的關注,倒不是首先從政治社會議題的角度去看,我的第一感受是,他們跟我很像,就是那種好奇心、開拓心很像,做東西的趣味跟我這個藝術家很接近,我從他們身上看到我自己。我的家鄉福建泉州,以前是個小城,我個人跟農民的感情很近。在國外,有人問我的身份,我常回答:“我是亞洲農民”。 “農民達芬奇”們的創造與夢想,何嘗沒有蔡國強的影子。

蔡國強表示,此次“農民達芬奇”展覽,首次將焦點集中在中國個體農民的創作力與社會議題,這與過去幾年他在國內的作品有著很大區別。從2001年上海APEC焰火計劃,到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印象深刻的“大腳印”,再到國慶60週年慶典的“和平鴿”和“網幕煙花”,無一不是誕生於大城市的“官方作品”。而這一次,他將目光投向了廣大的農村與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邁出了蔡國強一步樸實的腳印。

 

上海世博會引發社會議題——農民,讓城市更美好

《蔡國強:農民達芬奇》展出期間,正是上海世博會開幕之際,在蔡國強看來,這是一個非常理想的機會。近年來,他持續收藏的諸多農民創造物,正是合適的機會完整呈現,並借此討論中國個體農民的創造性、中國農民在現代化的貢獻,以及農民的現實處境等當今社會最為重要的議題。

“人家問我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農民跟城市有什麼關係?我説全中國的現代化城市,哪一個城市不是農民的血汗蓋起來的?”蔡國強説,世博會的歷史就是萬國通商,展示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發明創造,讓人類生活向更美好的方向發展,所以借2010上海世博會的時機,他希望能回顧“創造力是什麼?”的命題,關心中國農民原生態的創造力,他甚至為展覽創作了與世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主題相對應的口號——“農民,讓城市更美好”。

當城市人被永不滿足的物質所累之時,生活在大地上的農民,卻把雙手伸向了創造個人夢想的自由天地,這個頗具諷刺意義的現實,啟發著蔡國強。

他為展覽,創作了3句口號:

“不知如何降下”—— 跟現代社會寓意有關;

“重要的不在飛起來”—— 是對我們這個社會、這個時代的反思,重要的不是飛得越高、越快、越好;

“農民,讓城市更美好”—— 在這個以“城市”為主題的上海世博會,我們不僅通過這個展覽討論農民對現代化和城市的貢獻,更通過展示獨立在集體意志和行為外的個體農民的創造力,以及一個個生命的感人故事,看到一個民族追求公平民主社會的希望。

據悉,5月4日,在展覽《蔡國強:農民達芬奇》開幕當天,還將舉行相關研討會,同時配合展覽發行書籍《異想天開-- 蔡國強與農民達芬奇》。而從五月開始,在浦東震旦國際大樓的巨大螢幕上,觀眾可先期看到滾動播放的展覽宣傳影像,提前分享這一公共藝術盛宴。

2010年4月8日星期四

 

1   2   3   4    


簡 介

 

相關展訊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京公網安備110108006329號 京網文[2011]0252-085號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資訊|觀點|視頻|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