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濃淡筆墨中的風雲流轉 回眸60年藝術作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31 13:49:08 | 文章來源: 北京日報

開國大典 董希文作

父親 羅中立作

柳岸孤鴻 林風眠作

六十年不算太長,走過了林林總總的中國藝術家,披沙瀝金,哪些才是值得我們流連的人物呢?那些曾經引起過轟動的紅色經典、那些創造了拍賣紀錄的作品可以是依據之一,但還有些踽踽獨行的寂寞高手價值又何在呢?回歸藝術家們所處時代的政治和經濟的語境,清濁自明。

一、紅色經典的弄潮兒

在新中國美術的歷史開端處即新中國成立初年,文學藝術領域實施“二為方針”(為政治服務、為工農兵服務),所有踏入新社會的新老藝術家自覺或不自覺地經受了一次來自靈魂深處的藝術觀改造,最終,徐悲鴻在解放前即倡導的寫實主義被接受,居於美術界的主導地位,而林風眠所主張的新派畫則被視作要質疑的對象。借助於蘇聯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藝術的信仰,中國美術界視中國畫和西方現代主義為封建主義和資産階級的糟粕,力圖建立本國的無産階級美術。在各個藝術門類中,油畫因其能展現宏大的場面和英雄的人物而居於老大地位,中國畫則由於不擅長此道而一度遭到刪消的命運。

作為社會主義藝術的欣賞主體——無産階級勞動人民而言,藝術語言的樸素自然和藝術情調的平易近人是至關重要的,1952年,董希文正是因為暗合了這點而成為第一位載譽的畫家。在受命完成的巨幅油畫《開國大典》中,他通過出色的構圖與色彩處理技巧,烘托出典禮場面的熱烈氣氛,滿足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群情激昂的社會審美心理。更為美術界所首肯的是,他適宜地刪減了油畫的用光和設色手法,讓這件看上去“缺少一點油畫特色”卻帶有某種古代裝飾壁畫風采的作品提示出“油畫民族化”的新路。這件作品受到群眾的喜歡還在於它有那麼一點年畫的味道,這與當時興起的新年畫潮流不無關係,上海一批在解放前擅長於色彩鮮明的美人圖的月份牌畫家被納入了改造的對象。1955年,已屆中年的金梅生成功地驅除了搔首弄姿的舊美人趣味,在《菜綠瓜肥産量多》中用他高超的技藝塑造出了社會主義的“新美人”形象:一個梳著長辮子的青年女社員蹲在一堆鮮麗欲滴的瓜果蔬菜中,享受著豐收的喜悅,她的著裝和表情是那麼自然,體現出勞動者精神健全的美。新中國成立初年萬千民眾對於領袖毛澤東的崇拜和熱愛在哈瓊文的宣傳畫《毛主席萬歲》(1959)中早已體現得淋漓盡致,但直到“文革”期間,通過諸多的命題作畫和一系列革命歷史的主題性繪畫,毛澤東形象才得以深化。儘管在江青所主導的“高大全”和“紅光亮”的美學規範下,強調情節性的人物動作和樣板戲一般的舞臺效果流於重復並且不無做作,但某些展現出作者的寫實技藝並滲透其真誠情感的作品還是不減其價值。1964年,頗受徐悲鴻賞識的蔡亮在《貧農的兒子》中描繪了長征途中毛澤東與兩個農家少年的相遇,毛澤東的親切笑容在畫面濃重的清灰色調中似一道霞光照亮了少年參軍的希望。1967年,劉春華(劉成華)奉命完成了《毛主席去安源》,他拒絕了同事提出的毛澤東應與安源群眾在一起以及背景應是紅彤彤的建議,堅持把毛澤東畫成孤身一人走在“亂雲飛渡”的路上,這個攥著拳頭從風雨中走來的青年毛澤東形象猶如電影中漸漸推進的特寫鏡頭,是那麼富於詩意,人們圍觀在畫作前久久不願離去。1972年,陳衍寧的《毛主席視察廣東農村》也廣受讚譽:在南國紫外線充沛的戶外,氣色健康的毛主席和一群面部黑紅、體格結實的南海漁民走在“人民公社的大道上”,前景一片光明,作者對人物的手、腳和衣紋的處理令同代人傾倒。同是在1972年,湯小銘的《永不休戰》以冷灰暗的色調刻畫出病中魯迅的戰鬥不息的精神氣質,雖與紅光亮唱了反調,卻成為當時描繪魯迅作品中最傑出的代表。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向祖國彙報:新中國美術60年
· 60年美術精品“向祖國彙報”
· 【視頻】“向祖國彙報——新中國美術60年”大型展覽開幕式
· 展示新中國美術最高成就——“向祖國彙報——新中國美術六十年”大展將在中國美術館開幕
· 誰也阻擋不了中國的發展 ——新中國美術60年展側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