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專訪草間彌生:精神療養院裏的日本藝術天后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8-14 09:16:43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圓點女王、日本藝術天后、話題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諸多標簽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間彌生複雜而多變的一生。這位和荒木經惟一起被批評為日本壞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歲,用半個世紀的藝術創作來不斷證明自己,並和安迪.沃霍爾、小野洋子等先鋒藝術家見證了當代藝術史。在接受《外灘畫報》專訪,談及那些風雲人物時,她説:“我覺得沒有人比我有才華。我一直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藝術上,並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間彌生的作品上。”

這個夏天,英國倫敦泰晤士河邊的樹木將被紅色背景下的白色波爾卡圓點包裹了起來;9 月,在倫敦Hayward 畫廊 ,巨大的雕塑則將把畫廊空間的裏裏外外佈置得艷麗時尚;巨大的、重復的、紅白相間的圓點,在倫敦的角落蔓延。

但凡熟悉當代藝術的人,馬上就能想起這些標誌性圓點屬於那個身著相似圖案服裝的“日本怪婆婆”。

這就是世界著名的圓點女王、日本超級藝術天后、話題女王——草間彌生。據統計,在日本,年輕人穿著的服飾中,帶有圓點圖案的服飾約佔30%左右。草間彌生10 歲左右就開始運用非對稱的袖半身紅半身白的毛衣裝飾自己。至今為止,她的服裝全部由自己設計的。圓點和她的精神病一樣,成為藝術家身上最深的印記。

40 年前,亞洲女子草間彌生成為紐約前衛藝術的先鋒人物,影響力堪與波普藝術領袖安迪.沃霍爾匹敵。30 多年前,她回到東京,住進精神療養院,銷聲匿跡。1993 年,她獨自代表日本參加威尼斯雙年展,重出江湖,確立了自己在國際藝術的地位。

今年6 月底,英國《泰晤士報》公佈20 世紀最偉大的200 名藝術家的調查結果。畢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國藝術家無人入選。日本有4 位藝術家上榜,分別為村上隆、草間彌生、杉木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日本藝術家,80 歲的“怪婆婆”草間彌生比他們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

精神療養院的藝術工作者

每天早晨,新宿精神療養院,在助手的攙扶下,80 歲的草間彌生緩緩外出。1973 年從紐約回到東京,這樣的生活,她過了30 多年。

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療養院。她極少外出,也很少會見客人,不逛百貨商店,不會使用電腦和手機,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此次接受《外灘畫報》採訪,也是在助手的協助下完成的。不到10 歲時,草間彌生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經常出現幻聽、幻視。她所看到的世界,蒙著一個巨大的網,於是她不停地畫畫,試著用重復的圓點把自己的幻覺表現出來——精神疾病與藝術創作幾乎伴她一生。

“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著紅色桌布上的紋理、花色,並開始尋找我的周圍是不是還有同樣的紋理,從窗戶、墻壁、天花板到房間的每一個角落,包括我的身體。在尋找過程中,感覺自己被逐漸侵蝕、隕滅,時間與空間不停地旋轉著,自我變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剎那間,我意識到這並非只是一種幻覺,也是現實生活的一種存在,我被這真實的幻覺給嚇壞了,我對紅色桌布和上面的紋理産生了強烈的恐懼......我奪路而逃,臺階卻在我腳下散落,我從臺階上摔了下來,手和腳踝都跌傷了......”

在療養院附近的工作室裏,她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內的數千件作品。同時,她還發表了十幾本小説和詩集。最近,草間彌生終於在療養院隔壁買下一棟樓。她説,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筆花銷,但至關重要,“我在那裏畫畫,並進行雕塑作品的設計。那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全部。”

1973 年,草間彌生從紐約回到日本之後便遠離了公眾視野。很少有人了解她的生活,唯一的線索就是長期接受精神治療。去年,以草間彌生工作室為背景的紀錄片上映,這是首次公開她的私密檔案,大受歡迎。鏡頭中的草間彌生,身材矮小、略微駝背,穿著她自己設計的圓點衣服,戴著顏色艷麗的假發,還化著濃粧。

在工作室裏,草間彌生會換上寬鬆的工作服,並開始至少8 小時的工作。療養院把這位80 歲的老人照料得很好。草間彌生身體非常健康,但畫畫已經不是那麼得心應手,經常需要助手們幫助。在助手們完成耗時而累人的鋪色工作之後,她用自己特有的圓點表達不同的幻覺和夢境。

在精神療養院裏,草間彌生有一間私人臥室。即便在深夜,從工作室回來之後,她仍然可以在這裡工作。寫小説,寫詩,畫設計圖或一些小畫。在工作日,她會撥通經紀人的電話,絮叨地描述著自己前一天的狀況,某件作品最新的進展,甚至是自己最喜歡的甜點——她比較貪戀甜食。即便是精神狀況很好的時候,草間彌生還是經常會忘記自己説過什麼,或者會重復已經説過的話,對方已經完全習慣了這種的方式,以至於通話時間有點長。

對於40 多年前曾經讓自己大紅大紫的報紙,草間彌生一直都在關注。她每天都會認真地看報紙,往往是從政治部分開始,這是保持了幾十年的習慣。

“在日本生活很難,除了在精神療養院。”多年前的一次採訪中,草間彌生如是説。草間彌生曾經患有精神分裂症,躺在床上會覺得天花板在旋轉,強烈到感覺眩暈,控制不住自己,接著就會很沮喪、很焦急。如今,當她獨處時,依然有著相同的困擾。事實上,早在幾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草間彌生是在利用自己的精神問題炒作。時至今日,人們對於她的精神狀況依然不得而知,唯一確定的是,她依然住在精神療養院裏。

10 年前,台北畫廊博覽會曾邀請草間彌生作為藝術明星亮相。她在經紀人的陪同下應允前往,並將一個幾米高,佔地幾十平方的《南瓜》帶到現場。這是她離中國粉絲最近的一次。由於語言不通,在博覽會現場和酒會上的草間彌生木訥寡言,開幕致辭也由經紀人代為完成。有媒體指出, 經紀人、助理等人像棉花一樣填充在草間彌生這個易碎的玻璃製品周圍,幫她打點一切事務。草間彌生則用大多數的時間在精神療養院裏休息、創作,遊走于藝術家和精神病患者兩種身份之間。

“草間彌生不知是在哪面墻上鑽了一個洞,窺知了造物者的某個手勢或背影,她從此寄居這面墻上,在兩個世界間來回顧盼。”蔡康永的一篇名為《自願住進精神療養院的藝術家草間彌生》博文中這樣比喻道。

一無所有

“如果你一定要問我從什麼時候開始藝術創作的,我可以告訴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時候。我的一生,我活著的每一個日子,都與藝術相關。要是人可以有來世,我還想再做藝術家。無論生與死,藝術對於我來説就是一切。”

在接受《外灘畫報》採訪時,草間彌生一遍又一遍地表述著藝術對於她的重要性,藝術是她一生中唯一抓住的東西。

1929 年,草間彌生出生在日本長野縣松本市的一個富裕家庭,家族經營種子生意一百多年。

在10 歲時,草間彌生畫了一幅鉛筆畫,一個小女孩陰鬱而安靜,沒有一絲笑容,這恰恰是她童年的寫照。

母親將家族生意經營得有聲有色,卻對女兒的精神疾病一無所知。在她看來,草間彌生所謂的幻覺都是在胡説八道,而畫畫更不是富家女應該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收藏藝術品的人”。母親毀掉草間彌生的畫布,罰她和工人們一起幹活,經常把她關起來。“每天打我,還踢我屁股”,強烈的恐怖感讓草間彌生的精神接近崩潰。

童年的記憶雖不盡美好,卻極大地激發了她的創造力。草間彌生不但“發明”了那些張牙舞爪的類似花卉的植物,還把它們做得越來越龐大。花和植物成為草間彌生近來創作的主題,並已經在洛杉磯展出了“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因為她對童年的回憶。

1955 年,26 歲的草間彌生在舊書店發現了美國女畫家喬治亞.歐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幫助下,她寫信給喬志亞.歐姬芙尋求幫助。“雖然我在遠方,雖然我在藝術的道路上才剛剛起步,我還是懇請你為我指路......”深受感動的女畫家回信給草間彌生,表示願意在美國推薦她的作品。

1957 年,草間彌生拿到了去美國的簽證,離開之前,母親給了草間彌生100 萬日元,告訴她永遠不要踏入家門。臨走時,她在家外的河堤上毀掉了數千件作品,表達對母親的憤怒。

在日後的小説《中央公園的毛地黃》中,草間彌生通過描寫一名日本女孩在紐約的遭遇展現了自己的早年經歷:孤獨潦倒,身無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夾著自己的畫在城市中的畫廊間穿梭;由於不懂英語,這個小個子、相貌並不出眾的東方女人賣掉一張作品都異常困難;在租住的公寓裏,她半夜會被凍醒,一直畫畫到天亮;在街邊的垃圾籃中拾起魚頭和丟棄的爛菜葉,並用這些材料熬一碗熱湯。

“在美國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溫室裏的花朵,草間彌生打破了這樣的看法,她強悍而具有創造性。”紐約評論家Gordon Brown 在1960 年代接受採訪時有這樣的表述。

美國藝術家約瑟夫.柯內爾的出現給草間彌生的人生增添浪漫色彩。柯內爾是近代美國著名藝術家、雕塑家和實驗電影先鋒人物。“第一次見到他時,他穿著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嚇壞了,以為自己見到的是一個幽靈。”

“ 他每天寫信給我,打無數個電話給我,在電話中呼喚我,以至於有人問我,電話是不是壞掉了。我説,不是的,是因為他一直在和我通話。”草間彌生後來回憶,柯內爾有一天,竟然給她寫了14封信。自上世紀60 年代認識後,兩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 年約瑟夫.柯內爾去世。

愛人的去世給草間彌生沉重的打擊,她的精神問題越來越嚴重。1973 年,約瑟夫.柯內爾去世的第二年,草間彌生從紐約回到東京,離開藝術家與評論家,逃出媒體視野,獨自一人在精神療養院生活。

1   2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草間彌生八十歲了,高古軒舉辦個展慶祝
· 草間彌生:“鏡中的年代”
· 草間彌生近十年作品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