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石灣藝術主題展開展,“龍窯”是我國最古老的陶瓷裝燒手法之一,目前已式微。
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科技的發展遺跡石灣陶瓷産品品種的更新變化,各種高科技、易操作、産量大、速度快、性能穩定的窯爐不斷出現,龍窯這種古老而顯得有些落後的窯爐因為不適合“工業化”的生産要求,在上世紀90年代之後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是若燒制陶瓷藝術品,特別是燒制傳統的石灣公仔的時候,陶藝家們還是喜歡使用龍窯。因為它的特殊性使得燒製品具有其他窯爐不可替代的藝術效果。
用傳統“龍窯”燒成的“老派”石灣公仔究竟有何不同?今天在廣州越秀區東湖路125號嘉德文化藝術中心開幕的“龍窯遺韻”石灣藝術展為觀眾揭開這一謎底。作為中國最古老的陶瓷裝燒手法之一,龍窯以其詭譎多變的“不確定性”造就了無數石灣陶瓷精品。但近年逐漸式微,因此存世有限的作品成為近年收藏界的“新寵”。而專門的“龍窯”主題展,在廣州的陶瓷展覽中,也是開先河之舉。本次展覽將延續至8月31日。
同一窯內“製造”多種溫度
和燒成時間成就“龍窯效果”
龍窯可分為兩種,一種是“泥坯灶”,專為直接明燒泥坯而建,是用來燒制日用陶瓷的較大型的龍窯;另一種是“皮冚灶”,是燒制工藝美術品石灣公仔的小型龍窯。
陶瓷工藝工程師梁沛星指出,燒制陶瓷藝術品時,使用不同的顏料,採用不同的燒成工藝燒出來的成品無論釉色、胎色都有很大差別。使用龍窯燒制的石灣公仔胎和釉的色澤自然統一,其釉色古樸渾厚,變幻淋漓,表面沒有刺眼的“賊光”,胎色油潤並帶有溫和的光澤。這些優點就是其他窯爐難以産生的“龍窯效果”。這是因為龍窯可以在同一窯內的各個區域人為地調節多種燒成溫度和氣氛,也可以在各段窯體內調整燒成的時間。
梁沛星指出,所謂“龍窯效果”的産生是因為龍窯使用的是木柴,在高溫燒成的時間裏,與其他窯爐相比需要更大的窯壓,空氣在龍窯內轉換速度慢,停留時間也比其他窯爐為長。作為燃料的木柴含有大量的鉀,它與石灣傳統陶釉配方裏的極易揮發的材料硼砂、鹽,草木灰中的鹼,以及一些在高溫狀態時也會揮發的有色金屬如鉛、銅、鐵等,同窯內的其他氣體混為一體,並在窯內慢速轉換,因而能與製品有較長的接觸時間,使製品表面産生一種特殊的變化,於是便出現了“龍窯效果”。
燒制陶瓷藝術品
還得靠龍窯
著名石榴紅和窯變釉出自“死角”
傳統的龍窯多依山坡或土堆傾斜建造成一長隧道形窯爐,約與地平線構成10°~20°角。龍窯裝窯後,先在窯頭點火燒窯,從窯尾排出廢氣,並將窯後段製品預熱。隨後,燒成帶往窯尾移動,窯前段製品冷卻,將空氣預熱,預熱的空氣進入燒成帶。這樣,龍窯就有效地利用了廢氣的熱量,從而減少了單位産品的燃料消耗,提高了窯窟的熱效率。此外,由於龍窯窯身傾斜,可以造成一定的幾何壓頭,形成一定的抽力。當窯身傾斜角度及碼窯方法合理時,這個抽力恰好能克服窯內氣體流動時的阻力。這樣,就有利於窯內溫度、氣氛較均勻的分佈。
不過龍窯也是一種很不穩定,難以控制的窯爐,每窯産品的好壞經常受到人為的因素和氣候條件的影響,也難以形成統一的釉色。而且在每窯中都有一些區域是難以控制的“盲點”,灶上師傅稱之為“死角”,不適合燒制常規的製品。但是石灣藝人們通過多年摸索,熟練掌握了龍窯的窯性,並在燒制時巧妙利用,形成獨特的效果。甚至“死角”中也産生了石灣最著名的“石榴紅”和變幻莫測的窯變釉。所謂“龍窯一窯一寶”中的“寶”,大多就在這“死角”中燒成。
“遺失的大師”
成展覽亮點
此次“龍窯遺韻”展覽的珍品年代自上世紀初到20世紀90年代,且以“文革”和改革開放之初的80年代居多。特別是80年代,歷來被業界認為是石灣陶瓷最好的時期之一。展覽中尤以劉澤棉、廖洪標、馬海、劉藕生四位名家為最多,也有劉傳、莊稼、黃松堅等人的佳作,呈現出多樣的藝術風格。其中馬海被收藏界視為石灣工藝陶瓷中近年來的一大收穫,有人評價為“遺失的大師”。專家評價,馬海的逝世,“讓拒絕世俗的孤傲清高在石灣幾成絕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