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兩湖深處,濤聲依舊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29 16:00:42 | 文章來源: 藝術導報 鄭娜

 

先讓我們從“新歷史小組”頗具戲劇性的出場開始説起。

1992年10月20日上午,“中國廣州·首屆九十年代藝術雙年展(油畫部分)”在廣州中央酒店國際展覽廳舉辦,當雙年展藝術主持呂澎宣佈獲獎者名單時,鮮花散落、掌聲驟響,這一切似乎都在宣示,經過近一年多精心策劃的建立中國藝術市場的努力已獲成功。但下午展廳明顯冷清下來,20元的入場券、定價300元的雙年展畫冊、定價40元的印有文獻獎作品《大批判-萬寶路》的衣物,讓人嗅出展覽的另一種氣息。第二天(21號)上午,一行人身著白大褂購票進入展廳。他們對服務人員説:展廳裏的油畫有毛病,需要“消毒”。於是他們就在展廳中噴灑來蘇水,擦拭作品,不一會兒,整個展廳充滿消毒水的味道。這一行人正是新歷史小組成員:任戩、周細平、粱小川、祝錫琨、葉雙貴五人。下午3時,《消毒》1號完成。

10月21日晚,新歷史小組在廣州崗頂旅店完成《消毒》2號—1個精緻的小口袋(內有浸泡福馬林的棉條)及《消毒》3號——題為“新歷史小組”的宗卷。10月22日晚,新歷史小組在大尾象畫展展廳散發消毒文件;10月23日,在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當代藝術文獻展第二回展”展廳散發了《消毒》2號、3號文件;11月1日在武漢完成《消毒》4號“病毒免疫卡”作品文件;11月5日向有關人士發送“病毒免疫卡”。

這不是一場心血來潮的遊戲,其文本背後的思考令人心生敬佩。眾所週知,首屆廣州藝術雙年展,以王廣義為代表的政治波普大出風頭,中國當代藝術正在被捲入一場畸形的商業大潮之中。新歷史小組對此反應迅速,用行動率先提出詰問,質疑資本對文化充滿遮蔽性的侵掠。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堅持獨立思考,警惕意識形態和商業資本對於主體的操控?新歷史小組當機立斷,決定對被所謂“病毒”侵害的對象進行徹底“消毒”,以期能夠抗拒各種社會疾病。在新歷史小組看來,一個經過“消毒”的藝術家才有可能進入真正的創作狀態。因此,新歷史小組“消毒”的基本點有三條:第一是相對於私密性話語的消毒;第二是相對於語言學話語的消毒;第三是相對於社會學話語的消毒。第一條指向藝術家本人,第二條針對批評家,第三條針對各種權力關係的異化與共謀。消毒的目標在於讓個體産生免疫性,其消解的對象乃是預設的等級與秩序。在翻閱岳強于1992年11月8日整理的《關於“消毒”的對話》中,一段談話直指“廣州首屆藝術雙年展”的操作機制,認為其屬於典型的第一種類型,即經濟與知識霸權對文化主體有意識的操控,將有失學術的公正與客觀。新歷史小組能夠以嚴肅的人文關懷,深藏著的哲學熱情,以及充滿批判的思辨精神,意識到中國當代藝術即將面臨著的一場暴風驟雨,提倡自覺護衛藝術與人,人與精神必需保留神聖不可侵犯的生命空間。

有意思的是,新歷史小組的核心成員任戩與政治波普的領軍人物王廣義,兩人同屬“北方藝術群體”發起人,但任戩更注重對語言學的研究,王廣義則對社會學情有獨鍾。

其實,湖北新潮美術至今藝術創作支脈繁多,人才輩出,前面羅列出的史實即能説明問題。本次展覽所涉及的參展作品計79組,共89位藝術家參展。為了便於表述並讓展覽更有條理,在仔細研究藝術家作品及展廳空間的基礎上,把湖北部分的學術梳理分為四個塊面:一為個體流變;二為觀念維度;三為水墨邊界;四為多元路徑。

其學術考量如下:

一、個體流變:在中國當代藝術創作中,湖北藝術家以善變的創作風格著稱。老一輩藝術家,多從鄉土寫實入手,後受西方哲學影響,逐漸離開對地域的依戀而走向深沉的哲學思考,以及對生命的終極追問,並沿著這條脈絡繼續尋找具有東方視覺意義的圖像表達。同時,一批在各自創作領域頗有建樹,並已形成一定面貌的中青年藝術家,力求再次突破自我,不斷尋求個體精神與當代文化的精神指向。

本單元參展藝術家如下:尚 揚 燕柳林(已故) 蘇笑柏 傅中望 吳國全(黑鬼) 肖 豐 方少華 石 磊 黃雅莉 王慶松 曾梵志馬六明 史金淞

二、觀念維度:20世紀90年代,觀念寫實與波普藝術共同構成湖北當代藝術創作的兩條主要線索。前者集超級寫實與摹本裝置為一體,彰顯當代工業文明對人的異化;後者以政治波譜、文化波普的名義,表達出對中國現實問題的思考。

本單元參展藝術家如下:楊國辛 李邦耀 周向林 冷軍 袁曉舫 曹丹 石衝 魏光慶 徐文濤

三、水墨邊界:對個體與集體、突破與規範、靈性與傳統、觀念與筆墨的不同強調,構成湖北當代水墨創作的共性特徵。藝術家往往以當代的視覺經驗與心理體驗,借助水墨媒介,卻絕不局囿于傳統,來體察真實生命的內心世界和視覺心理的種種變化。邊界的突破,更多的是基於想像力而不是基於對象性,以此溝通個體的現實生存經歷和人生體驗。

本單元參展藝術家如下:朱振庚 劉一原 鐘孺乾 劉子建 左正堯 羅瑩

四、多元路徑:視覺符號作為語言表達的一種方式,自然成為藝術家與更寬泛的社會結構發生聯繫的紐帶,並根據個體差異形成多元取向,用以置放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層出不窮的功能變換與問題情境,也用以挑戰、廓清同構性中具有差異的相似性。青年藝術家試圖以新的方式將自身與廣泛視域連接起來。從這個角度上説,當代藝術創作之於當代社會的意義,不僅表現在視覺圖像與文化意識之間的異常互動中,更體現在其對個體精神與生命需要的觸摸與穿透。

本單元參展藝術家如下:劉波+李鬱 唐暉 王晶 徐波 李繼開 鄭達 張聃 張詮 龔劍 萬莉 項一 陳波

與此對應,湖南部分也擬分三個單元:“革命”想像、“本土”修辭、轉戰“東營”。其單元闡釋如下:

一、“革命”想像

湖南當代藝術群體,自1982年始,陸續成立“磊石”畫會,“野草”畫會、“9.30”畫會、“O藝術集團”、“立交橋畫會”、“懷化群體”、還有一本以《畫家》刊物為軸心的“畫家群體”,其共同構成湖南當代藝術雛形。1986年11月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了“湖南青年美術家集群展”,該展奠定了上世紀90年代以來湖南當代藝術的先鋒陣營,其作品蘊含著的歷史內涵和批判鋒芒,延續至今,造就湖南當代藝術創作的“革命”想像。

本單元參展藝術家如下:賀大田 孫平 莫鴻勳 鄒建平 李路明 劉彩 袁慶一 石強 吳德斌 坎勒 蔡東 曹勇

二、“本土”修辭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長沙舉辦“湖南·當代畫展”,參展作品體現了湖南當代藝術日趨成熟的視覺語言,及其對圖式化表徵的濃厚興趣。同時,學院派藝術家也不甘落後,從主流文化的桎梏中掙脫出來,尋找個體化的藝術表達方式。紮根本土的當代藝術實驗,也於世紀之交拉開帷幕,歷經五屆長沙當代藝術展洗禮,于2006年,成立“湘江實驗藝術小組”。湖南當代藝術經多方努力,逐漸形成其獨立而多元的創作面貌。

本單元參展藝術家如下:楊勁松 譚力勤 張 衛 段江華 羅明君 張方白 毛 焰 黨朝陽 陳澤慧 劉 洵 石勁松 何 玲

三、轉戰“東營”

“東營”乃京郊一處地名,因近年聚集大量湘籍藝術家而為人熟知,是湖南當代藝術重要的創作陣營之一。實際上,“東營”已超越其空間地理屬性,成為更加寬泛的文化概念,意指在劣勢面前不甘屈就,不斷遷徙,以群體的耐性和個體的韌性,保持與生俱來的勇氣和對自由訴求的不離不棄,身處地域邊緣而能始終堅守當代藝術精神指向的湖南藝術家。

本單元參展藝術家如下:唐建文 劉 鳴 馬 晗 何唯娜 何汶玦 朱 冥 張震宇 文 鵬 何 傑 袁 欣 蔣華君 黃 彥他們藝術小組

’85新潮美術以來,湘籍從事當代藝術的創作隊伍人數眾多,有駐留海外的85幹將,如袁慶一、譚力勤、羅明君等人;有留學海外兩地往返的藝術家,如朱朝暉、趙斌等人;有從湖南出走外地的藝術家,如毛焰、蔣志等人;近年“北漂”赴京的藝術家不在少數,有李路明、鄒建平、賀大田、莫鴻勳、劉採、段江華、蔡東、劉鳴、吳德斌、坎勒、張方白、朱冥、張衛、何汶玦、何唯娜等人;以及畢業後選擇留京的年輕藝術家,如他們藝術小組(賴聖予、楊曉鋼)、張震宇、宋鬼聿、蔣華君、黃彥、何傑等人;還有堅持留守在湘的藝術家,那就是“湘江實驗藝術小組”及一些更年輕的藝術家。

對湖南當代藝術創作現狀的全面了解,始於今年2月份。而與湖南藝術家結緣,則可追溯到2007年“湘江實驗藝術小組”的發起者劉洵給筆者寄來的一堆資料和一封信,字數不多,真誠樸實。通過這些資料,讓我對這群活躍在湖南本土的藝術創作群體,留下深刻印象。三年過去,終於走入長沙和仍然堅守在實驗藝術創作一線、不計利益得失的藝術家會合,行走在風雨交集、寒氣凝凍的長沙街頭,不禁心生感慨。湖南長沙自2001年開始,便聚集著這樣一批藝術家,成員包括劉洵、文鵬、何玲、羅閱、唐建文、石強、陳澤慧、史智勇、劉希、曹家齊、高廣斌、石勁松、朱朝暉、唐立克、張雷、宋超(宋鬼聿)、曾昭滿、林烽等十幾人。他們以中國經驗與本土智慧為出發點,自行策劃展覽持續創作,克服種種困難,近年連續舉辦了五屆長沙當代藝術展,作品包括水墨、油畫、雕塑、裝置、新媒體、動態與靜態影像、行為藝術等。近年,筆者曾走訪過不少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當代藝術創作園區,見過許多前衛藝術創作組合,但以實驗藝術為主線進行先鋒創作、人數又如此眾多的青年藝術團隊卻僅此一例,這是中國當代藝術生態中的異類現象,也是對當下現實情境的有力反駁,其價值追求和精神取向令人心生敬意。其中劉洵、文鵬、何玲等人已參加過不少國內外重要展事,但大多數小組成員仍在沉默中堅守,並以深刻的人文關懷、敏銳的藝術洞見完成了一批優秀的現場作品。由於地處邊緣,外界知之甚少,但並不能因此否定其創作實力,不能否認他們的努力對於豐富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生態有著深遠意義。

面對這樣的藝術群體,因展覽空間與參展名額所限,只能從中挑選極為少數的方案與人選,未免遺憾。經過晝夜不停的封閉式討論,一個一個方案的研究篩選,初定了8套方案,最後入圍僅剩4套。除了對現存史料進行認真梳理,于主流敘事之外去尋找尚未被書寫、未被人熟知的當代藝術家及作品,也是舉辦’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的出發點。筆者始終對民間力量心存敬重,無論是潛流文學、地下詩歌,還是小眾紀實影像,邊緣藝術創作,他們都是構成中國當代先鋒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具有差異性的思想生成,是呈現當代中國人精神現狀最真實的文本。

   上一頁   1   2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85以來現象與狀態系列展:兩湖潮流——湖北·湖南當代藝術展1985—2009
· 湖北·湖南當代藝術展1985—2009
· 湖北博物館的“收費展”引發爭議
· 第十一屆全國美展油畫展九月在湖北舉行
· 歷史的圖像:中國當代藝術邀請展湖北開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