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癡情“東方既白”——吳毅水墨略説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7-16 14:18:20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 美術週刊 劉曦林

曦麗秋陽(水墨) 吳 毅
 
莽崑崙(水墨) 吳 毅

900多年前,蘇東坡流寓黃州所作《前赤壁賦》末句言蘇子與客泛舟酒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成為千古絕唱。後有李可染先生借此典移入文化思考,對民族藝術之前途深懷期冀,時有“東方既白”之呼。今又有吳毅相與共鳴,雖遠在西方,卻心繫母土,堅信中華傳統文化之生命活力。在整個世界以西化為現代化目標的激流中,他清醒地提出東西方文化雙向交流論,並闡發“象思維”等一系列觀點,志在自身文化源頭和文化根底上建立當代中國水墨新的美學體系。為此,他不僅在美國傳授中國畫的美學精神,且在彼邦成立“中國現代藝術學會”,且三度邀請數十位大陸史論家赴美研究中國畫問題,2008年又在紐約舉辦“中國水墨藝術美學體系國際研討會”,可謂“身在曹營心在漢”,亦是美術界史無前例之舉。

追懷往事,1924年,林風眠等在法國組“海外藝術運動社”,舉辦“中國美術展覽”;1933年,徐悲鴻籌辦的“中國美術展覽會”在巴黎展出;次年,劉海粟攜300件中國現代美術作品展出於法國,並赴西歐多國巡展,都曾懷有一顆希冀“中國藝術走向世界”的赤子之心。如果説有些不同的話,乃中西文化立場之差異。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基本上傾向於吸納西畫或調和東西藝術以振興中國美術,對中國美術又都有些不滿;吳毅卻是愛吾中華文化如癡,更明確堅定地具備了以中國藝術自身為根的文化立場。他是在骨子裏被中國文化熏透了的人,身在異鄉為異客,乃“月是故鄉明”的主觀情癡。

吳毅祖籍廣東中山,1934年出生於日本橫濱,幼年在澳門接受傳統文化啟蒙。青年時代為新中國海軍少尉,繼畢業于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國畫專業。新時期為南京書畫院畫師。1984年重登東瀛,不耐久留即轉赴紐約。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以其瘦高病軀,登崑崙雪峰,覽黃山風雲,繪金陵巷陌,畫巴黎街頭,吞吐中外藝術資訊,會通古今美學內涵,著文、賦詩、圖繪不輟,成為當今在海外沿學者化的藝術途徑致力於中國文化發展的代表之一,也是華人文化圈裏,在傳統自身基礎上向現代形態轉換的代表之一。

筆者初見吳毅的作品于《美術》雜誌1982年第7期,這些上世紀80年代初的作品隱約可見劉海粟的影響,但顯然已以其綿裏裹針似的筆線節奏和渾然整體的墨韻氣象而卓然獨立。此後,他出國了,但藝術的重心依然是母土。他離不開這故土,更緣于它是傳統文化和造化的源頭。吳毅説:“我的目標是在我們民族繪畫中樹立一個里程碑。”為此他于1982年奔河西走廊,赴敦煌朝聖,兩度遠赴青海,登崑崙峰頂,胸襟為之開闊,情感為之激揚,筆墨色彩為之昇華。1983年所作《莽崑崙》,荒涼、蒼茫、博大之氣象逼人。

這也標誌著吳毅藝術的新里程,他由此悟到了傳統筆墨走向現代的契機與途徑。如果説《莽崑崙》代表著他以傳統筆墨為主、略施色彩的典型風神,此後他又相繼推出了墨筆與色筆疊錯並用甚至於厚涂猶如油畫般效果的另一類風格,體現了他將五行色彩視為生命現象的“色墨同源”説。

吳毅水墨畫與眾不同的是,貫注著一條由《周易》生發的文化脈絡,尤其《易傳》之“象”説,啟發他創“象思維”概念,確立了“人在主位”的主觀能動意識;又以經絡學悟出筆墨行氣,得出“氣韻是經絡的生命象”的結論,並將之自然而然地化入筆墨節奏之中。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水墨·抽象
· 從水墨人物畫的歷史看劉國輝的繪畫創作
· 水墨生活
· 感悟水墨
· 水墨的夢幻 畫的讚歌
· 水墨故事述説萬千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