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舊時高倣能賣高價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5 00:05:18 | 文章來源: 中國文化報美術週刊 水天

舊時名家高手的倣作,有時甚至超過其摹倣對象的水準。這樣的倣畫堪稱上品,誰能説其沒有收藏價值?

有關假畫的問題歷來是藏界的熱門話題,如果細細探究,它又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比如民國時期倣畫者中不乏有功力相當深厚的畫家,如張石園倣王石谷,江寒汀倣任伯年、虛谷,吳待秋倣王原祁等。其中,最負盛名當推大名鼎鼎的張大千,他因倣石濤、八大的作品,曾騙過了當時國內不少知名的鑒定家,並在民間流傳了許多趣聞軼事。

據許姬傳(梅蘭芳的秘書、收藏家)先生回憶,上世紀30年代初,鑒藏家、書法家張蔥玉和友人應張大千之邀,到蘇州獅網園遊玩。一日,張蔥玉偶然在一間房內看到四週挂滿歷代名畫,經張蔥玉仔細辨認,皆為大千所倣。事後張蔥玉曾對人講,假如有人將其中的畫當真的賣給我,我是會購進的。

對張大千的倣作,收藏界歷來褒貶不一,但畫家黃苗子的説法或許是最恰當的。他説,從中國文人雅士的角度來説,偽造古畫得錢,似乎是不值得稱道的行為。但是,一位不出名的天才,在複雜的社會中,為了藝術追求,拐著彎走這樣崎嶇的路,我想這是可以悲憫的。

依筆者來看,像張大千這樣作偽的水準如此高,應是引以為自豪的。因為中國傳統字畫的教育歷來採用師帶徒的方式,學畫臨摹前人和老師的作品是惟一的途徑,而要檢驗學生傳統功力是否深厚,一般要看學生倣前人和老師的作品是否像,同樣,學生往往也以倣得像為榮。今天,海內外不少著名博物館仍收藏著張大千倣石濤、八大的作品,這些博物館並沒有因為是張大千所倣而將其逐出博物館。

另外,齊白石晚年由於眼力不濟,凡遇畫草蟲類的作品,一般由弟子代筆,然後自己題跋落款。同樣,吳昌碩生前書畫名聲很大,晚年求畫者甚多,忙不過來時,花卉就請他的弟子趙子云代筆,山水和人物請王一亭代筆,然後由自己落款,這類作品在市場上一般也視作真跡。筆者以為,由於這類贗品得到畫家的首肯,而且落款是真的。所以,這類贗品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倣畫為什麼能賣高價?這裡除了有社會上以“假大名”冒充“真大名”的商業炒作原因外,也有贗品所蘊含的藝術價值的自身因素。民國時有這樣一件事:一次老畫家陳半丁請客,張大千、勒伯聲在場,陳半丁拿出一幅石濤的山水畫軸請大家欣賞,並介紹説:“大滌子(石濤的號)這幅畫是件稀世珍品。”張大千説:“過獎!過獎!這是我畫的啊!”此事説明,贗品不等於劣品,有時高手的倣作甚至超過其摹倣對象的水準。

而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最有投資潛力的倣作當屬名家倣名家的“精品贗作”。歷史上,名家倣名家,代有其人。如清初王石谷倣元代高明的畫、明人周臣為唐寅代筆、近人張大千倣清人石濤和八大、大千門人何海霞倣其師之作等等,這些絕非平庸之輩所能及的。畫家兼鑒賞家黃永玉曾寫過《鬼手何海霞》一文,之所以稱何為鬼手,是指何海霞倣老師張大千之畫,達到亂真的程度,使黃永玉再不敢輕易從市場上買張大千的畫。為什麼呢?因為黃永玉也吃不準哪幅是張大千的原作,哪幅是出自何海霞之手。這樣的倣畫本身即為上品,怎説無收藏價值?

具有投資潛力的贗作除了“名家倣名家”之作外,還有大量來自舊時代高手倣名家的那些“假大名”之精品。所謂“假大名”精品,多數出自清代和民國年間。這些假畫雖意在牟利,卻有相當一部分技藝高超,且為舊裱,並裝裱考究,近年來亦顯現出特有的收藏價值。

需要説明的是,本文談的是舊時名家高手的倣作。至於今日以高科技手段進行臨摹的專業化、集團化的作偽以及借收藏家名聲,利用著錄作偽的新型贗品,則毫無收藏價值可言。

下一頁海口書畫市場破繭成蝶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600余幅中國經典書畫高倣複製品亮展武漢
· 書畫“高倣品”:是在普及名畫還是擾亂市場?
· 國寶級文物高倣品亮相劉海粟美術館
· 林風眠《漁獲》被疑偽作 蘇富比否認拍"贗品"
· 名家贗品屢現拍場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