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那令人沉重的一個記憶中的日子又將來到我們的面前,“5·12”已經遠不止是一個數字了。一年前,我們用自己的行動搭起拯救災難的中國之新時代長城,一年後,當再去回望那段已經成為歷史卻依然令人刻骨銘心的黑色時空時,我們依然能看到許多令我們心慰甚至驕傲自豪的感動。雖然,它帶給我們更多的是一些心悸的詞彙和場面:倒塌、死難、呼救,同時,它也給我們更多的信心的中國詞: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幫助同胞,中國雄起!
作為一名小學的美術教師,除了和大多數人一樣,為災區的孩子們捐款之外,我的孩子們還用另一些方式為災區和全國人民抗震救災、走出陰影而加油。
那段時間,除了上課,我們時時關注著汶川的動態,也很希望能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做些什麼。當聽説有一些受傷的孩子被轉來杭州的醫院治療,有一個孩子因為被埋在廢墟裏時間太長怕黑,又好些天躺在病床上,最希望見到太陽時,我們集團的美術教師和學生在美術課堂上一下子創作了幾百個孩子們心中的太陽,並從中挑出幾十幅太陽,派代表送到這個四川同學的病床前。孩子們的太陽換來那位同學忘卻傷痛後甜甜的笑。之後,我們連續進行了好幾次美術課的創作,主題都是關於“我們能為災區的小朋友做些什麼”。畫面上,孩子們用各自的方式表達著對抗震求災的理解:用不同的色彩來表達救災場面以期望表現他們心目中的救災英雄,用想像中他們希望最快最好的方式開展救援,用宣傳畫的方式哀悼災難中的死難者……杭州的媒體還專門刊登了一幅李思捷同學創作的繪畫作品《廢墟中的那只手手中的那支筆》和他寫的一段小詩。在與媒體合作開展的“經典學堂”活動中,我為來自全市的同學和家長們上了一堂名為《大災之後》的課,我們用孩子們期望的方式,創作出一些“不會倒的房子”,希望我們的住所不再有危險,哪怕災難來臨……
在我看來,對於那場災難,美術創作儘管不可能起到決定性的改變作用,但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幫助非災區的孩子建立起“同胞”、“互助”、“人情溫暖”這樣的概念,而這些特殊時候開展的創作比其他時間更為深刻,更具有教育意義;對於那些災區的孩子,一幅美術作品也不可能為他們帶去革命性的改變,但它可以為那些還帶著天真夢想的孩子們心靈的深處減少一些傷痛,用作品表達的方式去溶解他們心中的依然存在卻暫時被封凍的希望。
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文新小學小朋友給汶川張敏同學送“太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