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西子湖煙雨迷蒙。一場有關“建築設計與書畫藝術”的思想碰撞在品茗閒談中誕生。談話的“主角”是來自北京的建築評論家方振寧、著名花鳥畫家何水法、建築設計師王登悅。話題的交集落在建築設計的藝術原理上,不同的身份卻有相近的體悟,每個人都從各自的角度打開了一扇視窗,恰好構成了一場精彩的“三人談”,解析出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藝術智慧。
■建築設計的最高境界是“崇尚自然”
記 者:現今有關建築設計的理念五花八門,請問什麼是建築設計的最高境界?
方振寧(中央美術學院建築系客座訪問學者):我認為建築設計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崇尚自然”。好的建築應與季節吻合,就像范仲淹在《醉翁亭記》裏説的那種“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的境界。建築和自然景色融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文人山水畫,從建築中觀賞自然,從自然中欣賞建築,從“看”到“觀”,到“想”到“交流”,其實形成的是人與自然的“對話”。凡是能夠跨越時空在歷史上留存下來的,都是生命光照度高的東西,建築藝術也是同理。
何水法(花鳥畫家):我最崇尚的建築設計理念是“與大自然結合”,我喜歡原生態的東西,那種生命力是無法倣造和複製的。如果要我選擇搞建築設計的地點,我會選擇依山傍水的地方,我認為在杭州地區富陽是一個很不錯的地方,錢塘江、富春江、新安江、西湖、千島湖、京杭大運河構成的“三江兩湖一河”是杭州水文化的精華,其中富春江一帶的人文積澱又尤為深厚,出了黃公望、嚴子陵、葉淺予、鬱達夫等一大批文人墨客,有“家家都在畫屏中”的感覺。吳昌碩有佳句説:“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講的也是這種意境,崇尚自然才會有生命的延續感。我本人覺得建築裏“灰色”是一種調和色,與自然的顏色最貼近,與一年四季樹木變換的顏色都很搭調,這種色調讓建築“隱”在樹叢裏,不會太跳,符合中國人的審美。
王登悅(浙江南方建築設計有限公司設計師):我正在參與設計的一套美術館建築,追求的就是“崇尚自然”,建館地址選在一片山坡上,有近30度的坡度,沒有經過人工剷平,山上的樹木幾乎全都保留,建築設計全部要為“樹木”讓路,為保留原有的植物還專門設計出內院,讓樹最原生態地從房屋中穿出,甚至形成屋頂花園,這種自然與人的交流,可以説真是“相看兩不厭”的。
■中國畫的理念可以融入建築設計中
記 者:偉大的建築藝術,讓人賞心悅目。建築設計與書畫藝術有很多相通之處,中國畫的理念可以怎樣融入建築設計中?
何水法:我覺得建築與繪畫是相通的。中國畫裏有“計白當黑”之説,建築設計也有同樣的理念。實際上,空白也是畫,能讓人遐想無限,建築是非常講究留有空間的,就像作畫先考慮空白的一定是高手,建築設計中如果沒有合適的東西寧可讓它空著,一定要在建築裏讓人能聽到空氣的聲音,一幢樓與一幢樓之間要保留氣場,不能讓空間顯得跼踀。建築裏的每一個部分既是分開又是連貫的,就和中國畫一樣,每一部分看似分開,實際上都有關聯。還有,建築設計與中國畫一樣,秩序感很要緊,“無規矩不能成方圓”,違反宇宙自然法則的都是不可取的。不管什麼樣的創新都不能違法自然規律,只要有一點不符合自然發展規律的存在,人就會感覺到不舒適。建築設計同樣要求“天人合一”,一定要進入和諧的運作軌道,否則會被無情地拋甩出來。中國畫裏的“禪意”在建築藝術中也是通用的,以小見大,有藏有露,詩情畫意,都是同樣的原理。
方振寧:中國書畫中的“條幅”概念也在建築設計中有體現,“條幅”是中國文化的符號,這樣的建築美學運用有很多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在其中,長條狀的開窗對應的就是“條幅”的概念,幾十個“條幅”空間連在一起,效果就出來了。同時,“條幅”建築設計用的也是中國畫中的“借景”之法,窗外的自然景色就像一幅幅變幻的畫作,通過“條幅”鑲嵌在“畫”中,花窗借景,這是很有文人情趣的事。此外,建築藝術和書畫藝術一樣,還都講究中軸線,喜歡對稱,想尋找到平衡點。
王登悅:中國畫是講寫意的,對真實性沒有刻意去追求,中國的建築設計在理念上也常是這樣,利用地形、自然環境等因素串起一條線性空間,用寫意的方式來提取傳統建築中的元素,從每一個角度看都可以産生不同的心境,達到的是“以管窺豹”的效果。我還是以那套正在參與設計的美術館建築為例,其中就借鑒了中國畫的水墨效果,建築的外墻用的是從福建專門挑來的一種石頭,石面上有自然的斷裂面,雨水濺上去後就自然化出一種圖案,很像中國畫中的“暈”,整個建築則像一幅水墨畫。
■每一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獨特氣質的建築
記
者:在日新月異的城市建設中,各地都有大量的建築拔地而起,但遺憾的是能給人審美愉悅的作品卻不多,建築設計應該怎樣才能與一個城市的氣質相吻合?
方振寧:城市的氣質是傳統積澱下來的,現在全國所有城市都在邁入現代化,但我一直覺得加快城市建設不能以拆老房子為代價。一個城市的建築不能建立在沙漠上,樓與樓之間應該是有聯繫的,而且每一個城市都需要有頂級的建築來打造這個城市的“名片”。我覺得杭州最大的建築特點是“園林”,在有山有水的環境下,這個城市的建築最好建得有點起伏,像西泠印社就是一個園林建築,沒有安在平整的地方,而是在孤山奇險的意境裏眺望自然。對“園林”建築而言,樹木的意義大於建築本身,建築主體不能是霸道的,不能佔有自然的精華,要保存鳥語花香才行。我比較欣賞杭州錢江新城在錢塘江江邊挑出的一塊大平臺,那是“城市陽臺”的概念,人走在上面的過程就是一個心潮澎湃的過程。
何水法:我在走南闖北的過程中也發現,城市總是“千人一面”,很多城市的建築看不出這座城市的人文積澱。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方的建築都應該要講究人與當地環境的和諧。建築和繪畫是一樣的道理,講究內在的氣質,城市建築就要與這個城市的文化“神韻”一致,比如杭州的建築就要有江南的靈氣。
王登悅:其實,中國建築設計一直在探尋傳統和現代的結合之道。一開始先抄襲西方,後來又走上了完全復古的路,這都不到位。如何把握好城市建築中傳統與現代的關係是一個很大的命題,大家都還在探索中。但能肯定的是,不能是低層次的拼接式模倣,也不能是僅限于表皮上的復古,要抓“神”而不只是抓“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