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蘇高禮從前蘇聯回國,開始在中央美術學院任教,至今已經40多年了,40多年的教學與創作,確立了他在新中國油畫史上無可置疑的地位。他確實像一位太行老農,默默地耕耘于當代畫壇,他的創作和他所培養的眾多學生,都如同挺立於太行山上的茂林,成為中國當代油畫的獨特風景。
研究蘇高禮的油畫藝術,不能不談到油畫的寫生基礎與歷史傳統。如果説,蘇高禮一生藝術的最為著力之處,當屬他的大量寫生。2000年蘇高禮在中央美院美術館舉辦的油畫寫生作品,僅1962年至1986年的作品就選出了125幅,而這只是他的寫生作品中很小的一部分。這一方面反映出那個時期美術學院的教授,有較多的時間外出寫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蘇高禮的藝術創作,有著雄厚的寫生基礎,他的美學觀來自於對西方油畫歷史中直面自然的優秀傳統的深刻理解。
從蘇高禮1961年畫于留蘇期間的《陽光下》一畫來看,他的寫生傳統來自俄羅斯的藝術傳統,主要是外光寫生的傳統。他在室外描繪陽光下的農村景色,是一種精神上的吸氧活動,保持了對自然的敏感。這種紮實的對形體和色彩的訓練,是藝術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健身活動。從《山路》(1962年)可以看出,這種外光色彩與寫生傳統來自於印象派,但帶有更多的速寫感。以1963年畫于家鄉平定的《玉米地》、《夏莊村》為例,明顯具有塞尚的筆法,通過強調明暗交界線,突出體面的轉折對比,只是蘇高禮採用的色相更豐富一些,沒有塞尚的色彩鮮明。
蘇高禮的油畫寫生創作,體現了他對於自然與人居環境的理想。他往往在不同的時間裏對同一個地點進行描繪,以獲得不同的色彩與感受的表達。蘇高禮的寫生創作,都有具體的地名、具體的時間,在以後的年代裏,很少會有畫家再去深入這麼偏遠的山村,在上世紀80年代後期的《我的太行》組畫中,蘇高禮描繪了不同光線下的太行山風貌,將他對於太行山的熱愛之情表現的淋漓盡致。
仔細研究他的寫生與創作,可以看出,他在許多方面,都展開了對油畫的語言研究,這使他的作品與古典油畫不同,具有現代的形式感。《鐵錘鋼釬穿太行》(1975年)是典型的多點透視,不同的視點都很清晰。《深谷羊腸道》(1976年)畫山西壺關,畫面有水墨山水畫一樣的整體感覺。1986年畫新疆的《叢樹》也有形式美的感動,春天裏柳樹的枝梢在風中飛舞,突出了線的結構因素。《哈薩克人家》(1986年)生活在裝飾中,平面的裝飾感不僅來自於寫生對象,也來自於畫家的精心組織。《鳳凰城》(1981年)畫湖南湘西,全部用土色調畫,很明亮,像呂斯百畫西北,這樣細膩的多層次的色彩關係,使我想到,這一代人如此豐富層次的繪畫,以後誰來接續?
蘇高禮的藝術既具有現實主義的嚴謹與質樸,也具有意氣風發的革命浪漫主義。1976年蘇高禮與林崗、龐濤合作創作《周總理是我們的貼心人》,參加1977年“紀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講話發表35週年美術展覽”,是那一時期中國油畫的代表作之一。1977年以後,蘇高禮與杜鍵、高亞光合作,先後創作了《毛主席、周總理和朱委員長》、《不可磨滅的記憶》、《太行山上》這3幅大型油畫。它們都超越了傳統寫實繪畫的單一視點和構圖,根據藝術家主觀感受,將不同時空的人物與風景組織成為一個波瀾壯闊的歷史性場景,是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結合,創立了一種大氣磅薄的史詩性油畫風格。
從《開國大典》到《狼牙山五壯士》、《毛主席去安源》、《攻佔總統府》,中國的寫實繪畫始終充滿了革命的、理想的浪漫主義情緒。蘇高禮的油畫藝術是具有浪漫主義氣質的寫實主義,在更高的層面上表現了他所生活的時代的“真實”。這種“真實”,正如庫爾貝所説,是對生活的忠實,而不僅僅是攝影般的真實。
蘇高禮長期乙太行農村為生活基地,以描繪太行的歷史與風情見長,正是在他走遍祖國大地的藝術行旅中,形成了他的獨特的藝術風格——質勝於文、樸素堅實,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鄉土氣息,達到了現實與理想、平凡與崇高的獨特結合。
蘇高禮不僅作為一個畫家,而且作為一個具有寬闊人文胸懷的太行之子,以他的畫筆創造了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時代畫卷,他的藝術是充滿活力的藝術,是真正生長于中國大地的藝術。
河北人家(油畫) 蘇高禮
黃背角村(油畫) 蘇高禮
紅土地(油畫) 蘇高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