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西花卉繪畫比較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1-18 10:58:25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西方藝術的變化多端是人所共知的,但實際上西方人的世界觀和思維方式從未改變,因此,應該説西方藝術不斷變化的只是其形式和風格。從寫實主義到抽象主義,西方藝術的面目千變萬化,但其內在精神卻始終如一。就靜物畫而言,寫實主義作品可以將一朵花的形與色刻畫得逼肖自然,栩栩如生,以至能招蜂引蝶。

  印象派畫家從現代光學研究成果中得知,顏色是光的産物,沒有光就沒有顏色。物體之所以呈現出不同的顏色是因為物體吸收光線性能的不同造成的。太陽光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線混合而成,不同的花吸收不同的光線因而其色彩也就不同。在印象派畫家那裏,畫花其實是在畫陽光。

  對於後印象派畫家、也就是“現代藝術之父”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1839—1906)來説,一朵花的顏色是紅是黃是無關緊要的,他要畫的是花的內在結構。在立體主義繪畫作品中,我們看到的花與自然中的花相比已經面目全非了,因為畫家把一朵花的前後左右上下正反各個面一起展現在一個平面上,那是一朵花的四維空間圖像。抽象繪畫並不描繪客觀物體的外在形貌,而致力於揭示物體的內在本質。

  荷蘭畫家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1872—1944)是一個從寫實主義變為抽象主義的現代藝術大師,他的繪畫完整地展現了各種物象從具象到抽象的演變過程。從寫實的《開花的蘋果樹》到簡化的《紅樹》和《灰樹》,再到完全抽象的《紅黃藍構圖》,一棵蘋果樹的“外衣”被一層一層地剝掉了,剩下的只是它的“純粹真實”,即一種由水準線、垂直線、三種色彩(紅黃藍)和三種非色彩(黑白灰)組成的,既符合蘋果樹又適用於宇宙萬物的基本結構。西方靜物繪畫從寫實到抽象,實際上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演變過程,它是西方人對自然的認識上的深化。在我看來,寫實主義與抽象主義都是理性主義的産物,二者的區別只是牛頓的古典物理學與愛因斯坦的現代物理學的區別。

  在西方還有一位以畫花聞名的女畫家,她就是美國人喬治亞·奧克菲(Georgia O’Keeffe, 1887—1986)。這位畫家的花卉作品帶給人們一種新異和奇妙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她總是把一朵自然中極小的花放大到充滿整幅畫面,花朵又總是開放的,而且是對著人開放。畫家喜歡畫鳶尾花和百合花,而且總是把花朵的構造描繪得細緻入微,恰如電影中的特寫鏡頭。植物學家告訴我們,花朵是植物的生殖器官,但是奧克菲的花卉畫並不是植物學著作的插圖,它們是畫家表達人文精神的藝術作品。那麼,那些放大了的花朵背後究竟隱藏了什麼含意呢?有評論家根據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理論,指出那些鳶尾花的細部構造影射了女人的性器官,那些花朵是女性潛在的自炫意識的顯現,儘管這一看法遭到畫家本人的否定,但卻得到了觀眾普遍的認同。

  隨著1839年攝影術的發明,花卉也與世界上萬事萬物一起進入了攝影家的鏡頭。除了能比繪畫更逼真的再現花卉的形色(特別是彩色攝影)之外,攝影家也將寓意注入到自己拍攝的花卉中。美國著名攝影家羅伯特·馬普勒索爾普(Robert Mapplethorpe, 1946—1989)用特寫鏡頭拍攝的“馬蹄蓮”和“罌粟花”彩色攝影作品,明顯帶有性的暗示。同樣的題材和寓意也出現在日本當代攝影家荒木經帷的作品中。

  常言説“滴水藏海”,通過一朵花我們也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對自然對世界的不同認識。中西文化的不同來自觀念的不同,正是這“一念之差”帶來了人的生命狀態和物質文明的巨大差異。即使我們看到了這種差異,彼此之間要想改變都不是那麼容易,更何況有人根本就拒絕改變,因為中西雙方都認為自己看到了自然、宇宙和生命的本質。

   上一頁   1   2   3   4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星空間——韋嘉個展
· [專稿] 張弓油畫作品
· [專稿] 東方岩彩作品展
· [專稿]小堡驛站藝術中心:捻轉補泄4
· [專稿] 藍調巴洛克——曾科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