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西花卉繪畫比較談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11-18 10:58:25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五代時,花鳥畫中出現了分別以黃筌、徐熙位代表兩種風格流派,史稱“徐黃體異”。沈括在《夢溪筆談》中這樣寫道:“國初江南布衣徐熙,偽蜀翰林待詔黃筌,皆善畫著名,尤長于畫花竹。蜀平,黃筌並二子居寶、居寀弟惟亮皆隸翰林圖畫院,擅名一時。其後江南平,徐熙至京師,送圖畫院品其畫格。諸黃畫花,妙在賦色,用筆極新細,殆不見墨跡,但以輕色染成,謂之寫生。徐熙以墨筆畫之,殊草草,略施丹粉而已,神奇迥出,別有生動之意。筌惡其軋己,言其粗惡不入格,罷之。熙之子乃效諸黃之格,更不用墨筆,直以彩色圖之,謂之沒骨圖,工與諸黃不相下,筌遂不復能瑕疵,雖得齒院品,然其氣韻皆不及熙遠甚。”這段話記敘了徐熙、黃筌兩派花鳥畫的不同特點,也陳述了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和兩派彼此傾軋相互較量的情況,更表明瞭自己對兩派花鳥畫的看法。從中我們知道,由於兩派畫家在朝在野地位的不同,日常看到的和畫中描繪對象的不同(黃筌派是珍禽瑞獸、奇花怪石,徐熙派是汀花野竹、水鳥淵魚),和藝術手法(前者是工筆重彩,後者是水墨淡彩)的不同,導致了彼此之間藝術趣味和品格的差異,形成了“黃家富貴,徐熙野逸”分野。在沈括對兩派所下的評語中,我們也能感到他“抑黃揚徐”的好惡態度,事實上,這也是當時已處於主導地位的文人畫派的立場。

  我國繪畫史上第一篇專門的花鳥畫論文《花鳥敘論》出現在北宋《宣和畫譜》中,此文對此前的花鳥畫創作經驗進行了總結,對花鳥畫的審美價值、社會意義和藝術特點進行了深入的論述。它告訴人們,由於採用的是共同的“賦、比、興”的創作手段,花鳥畫與詩歌的有著互為表裏的審美特性;緣物寄情,托物言志,是花鳥畫創作的根本目的。

  元明以降,重寫意輕工筆的文人審美風尚大行其道。花鳥畫中,“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倪瓚語)水墨寫意畫風越來越受到畫家們的偏愛。明代的徐渭、陳淳,清朝的朱耷、吳昌碩,皆為寫意花鳥畫的傑出代表,而近現代畫家齊白石更是寫意花鳥畫的集大成者。

  中國人相信“天不變,道亦不變”,因此在中國繪畫史上,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花鳥畫的形式變化甚微,花鳥畫的精神更是一成不變。直到20世紀,在一些留學過西方的中國畫家的作品中,我們才看到花鳥畫的些許變化。林風眠的花鳥畫已經脫離了傳統的儒道境界,他的《櫻花小鳥》在造型和構圖上具有構成意味,形式本身已初步顯示出獨立的裝飾價值。應該説,藝術風格的變化來自觀念的變化,林風眠是在用西方人的世界觀來看待自然生命。今天,作為純粹裝飾性和視覺美的花朵正在越來越多的花鳥畫中綻放。

  眾所週知,人本主義是西方人的世界觀,與此相關,人像和人體成為西方繪畫的首要題材。德國啟蒙思想家萊辛説:“最高的物體美只有在人身上才存在,而在人身上也只有靠理想而存在。這種理想在動物身上已較少見,再植物和無生命的自然裏簡直就不存在。這就給花卉畫家和山水風景畫家排定了地位。”在西方,風景和靜物長期都是人物畫的背景和點綴,作為獨立畫種的靜物畫直到16世紀(也有人説是17世紀)才出現。義大利畫家巴爾巴利(Jacopo de Barbari, 約1440—1516)1504年創作的《靜物:鷓鴣與鐵臂鎧》被認為是歐洲最早的靜物畫。到17世紀,靜物畫在荷蘭、佛蘭德斯等北歐國家漸呈繁榮之勢。雖然靜物畫家在西方畫壇地位低下,事實上,在西方我們也很難找到專門的靜物畫家,但靜物畫仍然是許多西方繪畫大師表達思想、施展才華的重要領域。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靜物畫與人物畫、風景畫等畫種同步前進,共同發展,呈現出千變萬化、多姿多彩的風格面貌。

  僅就花卉而言,早在靜物畫獨立成科之前的古代,西方畫家就把這種天賜的美麗之物畫進了圖畫。在希臘羅馬神話中,花朵還有自己的神祇,希臘神話中花神的名字叫克勞瑞斯;而在羅馬神話中,花神則被稱作福羅拉;她的丈夫是春天催花開放的西風神塞菲爾。在古希臘羅馬時代,每逢到了她的紀念日“花神節”,人們都會縱情狂歡。

  在被維蘇威火山掩埋、後來發掘的義大利龐培古城的壁畫上,我們不僅可以看到西元前30—40年的古羅馬無名匠師描繪的花鳥等動植物圖像,而且還看到了正在向大地拋撒鮮花的美麗花神福羅拉的形象。文藝復興之後,伴隨著寫實油畫的發展,五顏六色、爭奇鬥艷的花朵更是將西方畫壇裝點得分外妖嬈。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星空間——韋嘉個展
· [專稿] 張弓油畫作品
· [專稿] 東方岩彩作品展
· [專稿]小堡驛站藝術中心:捻轉補泄4
· [專稿] 藍調巴洛克——曾科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