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得患失
“我覺得市場永遠是把雙刃劍,有推動當代藝術的好的一面,可能也會導致某些藝術家完全為了適應市場,出現一大批偽劣産品。可能這個階段比較亂,一些初入這個市場的買家分不清什麼是偽劣産品,什麼才是帶有決定性意義的現代作品。”雖然承認自己是受惠者,但張曉剛並不否認已經看到了當下市場的“危險性和危害性”。張曉剛認為,應市場需求産生的作品,價值上就比較混亂,導致人們看了以後覺得這是個泡沫。但這是個必然的過程。大家了解多了以後,就會多一些判斷力。在目前來講,還是一個考驗期。“我能把握的,就是堅持自己的藝術探索。”張曉剛説。
經過2006、2007年的狂熱追逐之後,2008年的藝術品拍賣市場開始步入謹慎理性的階段。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作為一種文化産品,藝術品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除了人為炒作外,主要受供求關係、經濟狀況和市場景氣度的影響。比如,1997年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大量藝術品被恐慌性拋售,梵谷的《向日葵》、《鳶尾花》和《加歇醫生肖像》這些當初高價買來的作品打5折都難以出售,銀行倉庫堆滿了抵債的畫作。
在人民幣升值和流動性過剩的經濟背景下,中國藝術品正成長為繼股市、房地産之後中國式投資的“第三極”。12年間300%的漲幅,反映出背後一個重要因素——熱錢氾濫。有金融專家分析説,全球長期低利率的環境,刺激大量資金尋找比股市、樓市更安全的去處,難怪有人形象地將藝術品市場形容為剩餘資金的“蓄水池”。
畫商麥克爾·茍惠斯曾一針見血地指出,目前中國的當代藝術市場多是“散戶”投資,對藝術品的選擇隨意性較大。出於套現獲利的考慮,很多投資者購得藝術品一兩年之後就轉手出售,很少考慮藝術品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品市場近年來盲目“突進”、“暴漲”的重要原因。
是是非非
就在張曉剛為流拍而鬱悶的時候,他的朋友岳敏君卻以一幅拍得5408萬港元的《轟轟》向個人身價的頂峰繼續攀登;同樣,就在蘇富比的亞洲藝術拍賣專場的成拍總額卻只有去年一半,而且大量中國當代藝術家作品流拍時,佳士得春拍上曾梵志的《面具系列1996 No.6》卻以7635.75萬港元打破中國當代藝術的世界拍賣紀錄。
有專家認為,市場價格的調整將會使當代藝術品市場出現全新的格局。當代藝術品市場將重新洗牌,一些功成名就的當代藝術家將被定格,而另外一些簡單模倣、毫無藝術價值的作品將會被淘汰。以批判現實主義為主的政治波普將難以維持一統天下的格局,當代藝術領域將更加多元化,為新人創造更多機遇。
《中國油畫市場》雜誌總編輯苗鳳池説:“某些當代藝術品價格的回落是市場理智的選擇,那些迎合少數外國收藏者惡俗趣味並在價格上為其所操縱的醜態繪畫,價格的回落還剛剛開始。”在三尚畫廊藝術總監張健看來,中國形成嚴肅健康的收藏體系還很遠。他認為,形成嚴肅的收藏體系需要畫家、畫廊、博覽會、拍賣會、藝術評論家、策展人、美術館體系等,形成一個成熟的鏈條,這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