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畫廊:一邊享受一邊淚流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9-26 09:00:31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今年的“藝術北京2008”,場面與去年相比更加熱鬧。沒錯,來看展覽的大多是看熱鬧的,這景兒有點兒像幾年前的中關村電腦購物節和這兩年的車展,人們似乎對拿展覽上的宣傳單和展位上的贈品更感興趣。估計也就是藝術現在還沒有發展到要雇模特的級別,不然這長槍短炮對著展臺不拍畫光拍人的肯定也少不了。

  的確,雖然這裡有來自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多家畫廊雲集,其中中國的畫廊更是佔了絕大部分,而特殊經濟環境造就的藝術品氛圍也讓人們對看“藝術熱鬧”的熱情更加高漲,但靜下心再來看一看,在藝術逐漸走向大眾化的今天,大眾對藝術的俗望健康嗎?中國的畫廊和它的老闆們健康嗎?

  畫廊現狀:真正的不多專業的更少

  “具有外國血統的斯諾克檯球是一項非常紳士的運動,在它特有的規矩中,要求‘有端正的態度和良好的舉止’,就是表明這一運動的紳士風格。可是,引進到中國後卻成了一項非常普及的平民化的運動,不管在多麼邊遠、貧困的小鎮的路邊上,都可以看到光膀子、穿拖鞋打球的人。這種多樣化以及平民化的表現,正好像今天的中國畫廊業的現狀。”不愧是理論家,陳履生的這番話露骨地道出了中國畫廊的現狀,同時也從中折射出了當今國人對藝術追求的真實寫照。

  也許在別的年份,出現在藝術北京後面的年份僅僅是一個時間的標記,一個藝術北京不斷向前發展、進步的坐標,而在2008年,藝術已經可以完全跳將出來,成為當今社會的主語。而畫廊作為向大眾推廣藝術的主力,無論從規模還是專業性來看都還不能夠勝任。

  目前全國號稱有5000家畫廊,但據統計,正規性的畫廊有50家左右,大部分都被業內人士視為是畫店、畫攤,而不是現代化操作手段的畫廊。上海畫廊業是亞洲“發達地區”,目前已有各種類型的畫廊800多家,其數量已經可以與新加坡、漢城、台北、香港等地等量齊觀了,但真正的畫廊還少之又少。現時的市場價位一般銷路好的國畫在2000元以內,油畫則在4000元以內。另外,有畫廊老闆還發現了一個有趣規律:購買兩三千元作品的顧客,往往都是身家兩三百萬元的人,而購買5000元作品的,身家一般都接近了500萬元,至於購買過萬元作品的,多半都是千萬富翁級別的人物了。

  而北京的畫廊業目前來看,其實已具備了較為成熟的業態特徵,主辦畫廊的人員素質普遍較高。在投資上,許多畫廊也都是在千萬元級別上,但這些畫廊都有一個共同的準備——做好了三五年之內不賺錢的準備。雖然一些高收入人群已經開始走入畫廊,購畫作為家庭裝飾品,但在北京規模較大的畫廊,那種標價在七八千元的畫,一個月能夠賣出一兩幅已屬佳績,而更多的畫廊仍然在依靠大批量的工藝畫賺錢。嚴格意義上講,目前北京的大多數畫廊都不能稱之為“畫廊”,僅僅是工藝品商店而已。這更是全國畫廊的悲慘現實。有資料表明,一個國家的每人平均國民生産總值達到8000美元時,才有可能形成社會性藝術品收藏興趣;每人平均年收入達到10000美元時,才有可能健全藝術品收藏的社會機制。況且,人們藝術消費觀念尚未形成。

  2008年似乎正成為中國藝術品市場由極度膨脹轉向理性發展的重要契機。不過,對於中國藝術品市場的前景,紐約蘇富比拍賣公司董事、當代中國藝術部負責人張曉明依然是樂觀的。在他看來,中國的市場尚處於非常不成熟的階段,整個市場的規矩還沒有確立,畫廊之間的網路關係還沒有建立,所以“整個市場還不是非常有效的市場,正因如此,而提供了成長的機會”。跟風,這是中國人特有的一項技能,就像股票和基金一樣,按中國的人口來算,就算有朝一日藝術品市場開始走下坡路甚至是崩盤,一樣會有後來跟風者為藝術買單。

  畫廊經營:畫是用來看還是拿來賣

  在還不成熟的藝術品市場中,中國的畫廊面臨著三重風險,畫家與買主的私下交易,是造成北京畫廊生存危機的一個主要殺手。同時,在中國數十萬人的藝術家隊伍中選擇值得投資的對象並將他們的作品全部買斷,畫廊要花上很大一筆資金。推出一名畫家,各項費用至少是幾十萬,而這些投資都並不是短期內就能收回來的。更讓人憂心的是,收藏家在哪?藝術品消費者在哪?企業與個人不願賣,美術館與博物館又買不了多少,這只能讓畫廊零敲碎打地尋找用戶。

  在西方,畫廊是一級市場的主體,通常採用兩種基本的經營模式。一種是通過舉辦畫家的展覽來做藝術家的代理人,這種代理畫家的畫廊是主流,可稱為一流畫廊。一流畫廊是畫家的唯一代理機構,畫家會把所有的新作品都送到畫廊。另一種不做畫家的代理,只銷售作品,被稱為二流畫廊。一流畫廊與二流畫廊是不一樣的。二流的畫商只對以最高價賣出藝術品而獲取利潤感興趣,而一流的畫廊首先想到的是怎樣扶持最優秀的藝術家。一流畫廊售出的作品價格是適中的,因為經紀人要維持被代理畫家作品市場的秩序和穩定。一個代理畫家的畫商要求大量的資金投入。佈置展覽的開銷,包括展刊和宣傳的費用都是巨大的,在很多情況下,畫廊實際上是賠本舉辦展覽。

  日本著名畫家加山又造的終身經紀人村越伸曾説過,總有想把好作品收為己有的強烈慾望。可惜,中國當今的美術市場中,多數經營者首先關心的是“錢”,不是“畫”。一張名畫在畫商之間“擊鼓傳花”般地傳來傳去,最終的“得花者”被別人認為抓了“冤大頭”。一個沒有終端消費者、只有炒家的美術市場,還能稱之為市場嗎?而這也正是中國畫廊現階段感到迷茫的真正原因。

  畫廊的功能,其實仍在延伸當中。在國外,去畫廊對普通市民來説像去博物館一樣平常。帶動和影響整個社會藝術欣賞的水準,原是畫廊的義務之一。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這個道理用在藝術和商業上,同樣適用。現在的中國藝術品市場不缺畫廊的數量,更不缺畫廊多重身份的曖昧含意,唯獨缺少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 “電子媒體”繪畫展
· [專稿] 田野2008新作巡迴展
· [專稿] 亞生産——倪海峰個展
· [專稿] 風景的拓撲—瑪吉畫廊開幕展
· [專稿] 四合苑畫廊——魏虹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