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書法的日常境遇與書法的時代挑戰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6-02 16:25:05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論文提要:

  在全球化、電子化的今天,書法的外部環境有了非常微妙的變化,我們應當在充分認識這種來自社會基層的複雜變化的同時,盡力參與指導社會的書法環境向逐步完善的方向發展。

  書法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在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中,在影響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上尚沒有發揮其應有的積極作用,其內在蘊蓄的藝術能量並沒有被很好的發掘出來,這是一個值得我們反覆探討的問題。

  關鍵詞:

  手寫文化;書法的日常環境;書界弊病;書法與現當代藝術;書法的價值重估

  這個題目看似很大,但實際主要是講兩個問題:一個問題是講書法(包括書寫和文字)在我們日常生活環境中的種種現象和變化,以及筆者由此産生的一些看法;另一個問題則是通過對中國書法的現實遭遇和理論闡述來探討其應面對的當代藝術發展的積極貢獻和時代挑戰。這兩個問題似乎是並列的,但也未必。為行文方便,故分上、下兩篇。

  上 篇

  粗粗看來,傳統中國書法藝術和我們今日中國社會,特別是日常生活之間的關係似乎漸行漸遠,彼此的聯繫沒有近代以前那麼緊密直接了。但倘若我們細細加以考量,其實並不儘然。筆者不揣冒昧,試圖從幾個看似零碎的方面一窺書法在當代社會中的真實面貌和作用。鄙陋和失當之處,敬祈諸位方家鑒諒。

  1 書寫文化的失落

  最近,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在《美文》雜誌9月下半月刊中手寫題詞,被發現把“風華正茂”的“茂”字下半部“戊”寫成了“戍”。網上為此議論紛紛。(9月19日《成都商報》)

  接著,《美文》雜誌主編賈平凹出面聲明:書法和書寫是有區別的,在書法中,多一筆少一筆很正常,因此鐵凝沒有寫錯字。(9月21日,《青年報》)於是,輿論一片噓聲,認為寫錯字無傷大雅,辯解卻是幫了倒忙。(9月26日,《東方早報》)

  回顧近代以來,20世紀初葉開始,日常書寫的毛筆逐漸為鋼筆代替。百年不到,20世紀末葉開始鋼筆書寫逐漸被電腦輸入(又稱植字)代替。今天的人們,尤其是以上班族為主的新新人類們已經越來越不會手寫文字了,除了簽名和偶爾填填表格,絕大多數的文字工作已經被電子化時代的各種漢字輸入“機器”所代替。大家寫文章用電腦代替,寫書信用電子郵件或者手機短信代替,紙筆離人們的日常生活似乎越來越遠。最近有報道稱,調查現今的大學生有90%以上不寫書信。而相當年我們在80年代讀大學時,手寫書信還是極其普遍的事情,今天仿佛已經成為一樁希罕的事情了。

  手寫和電腦植字其實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書寫”感受,從生理學和大腦心理學上説,“書寫”過程中牽動的大腦神經反應也是完全不同的,其影響到人的思維方式也截然不同。前者是真正的書寫,後者其實是個人在人-機關係中進行的一種格式化的操作和轉譯過程,抹殺了書寫過程中特有的個性化痕跡和情緒表露,連書寫的錯誤都無法個性地表現和存在。在這一過程中,人的實際功用也貶低為一個機器,而且是一個為了實現目的而遷就對方(電腦),從屬於對方的“機器”,完全是被動的。大家應該非常清楚,電腦是機器,你必須按照為電腦設定的程式或步驟進行操作,機器才有反應,才能達到你的目的和功用。但如果你自説自畫,隨心所欲,機器才不會理你。例如,幾乎所有用過電腦寫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辛辛苦苦寫了一大段文字進去,不小心沒有儲存,碰到電腦當機或者停電,你的辛苦就白費了。所以,機器就是機器,毫無人性可言,電腦書寫在方便快捷,傳輸複製迅速的同時,從私密性、個人化以及可觀賞性等方面來看失去了許多樂趣。

  但以紙筆為媒介的手寫體驗則完全不同,只要會寫字,你完全可以隨意塗抹,甚至斷斷續續,在邊上角落畫些圖畫之類什麼的,一如我們在學堂課本上亂涂亂畫一般,這樣書寫的手稿私密、唯一、富有個性,別有一番樂趣。從而使其具備成為藝術作品唯一性的前提要素。

  最近,有高福生發表文章説,曾幾何時,一個人寫字的水準意味著他的修養和素質。而E時代的到來,電腦打字的書寫方式,已悄悄顛覆了人們傳統的手寫文字的習慣。一項針對在校大學生的調查顯示,超過半數大學生對電腦等數位多媒體有依賴感,遇到結構稍微複雜一點的漢字就要借助手機和電腦來“救助”。在某人才招聘會上,一些應聘大學生的電子簡歷裝幀精美,電腦編排功夫非同一般,但他們的漢字書寫簡直沒法看,甚至有人連填表書寫“聘任”的聘字都要抬頭看招聘現場的大標語。作者據此提出,有必要將漢字作為一種“國粹”來進行保護,讓每一個公民對這種民族文化敬畏有加,消除人們,特別是大學生“提筆忘字”的難堪。

  記得張煒在《紙與筆的溫情》一文中,曾經以作家特有的敏感詳細道出自身手寫文化的留戀。並由此進一步察覺出漢字書寫的詩意性根源:

  我們都知道,中國漢語使用一種象形文字,那麼寫字就等於是對物體形狀的一次次描摹。

  當然了,文字進入記錄功能愈久,這種描摹的意識就會大大減弱以至於沒有。但它的確是有這

  種功能的,它在人的意識中潛得再深,也還是有的。它也許藏到了人的意識的最深處,藏到了

  潛意識之中。所以説,從本質上來看,寫字是很詩意的一種事情。所以中國有書法藝術,而其

  他國家的拼音文字就難以做成這一藝術。(《讀書》,2002年4期)

  因此,在今日全球化高科技時代,電腦産品的普及,手寫文化在逐漸失落的同時,使我們有機會能夠重新審視紙筆時代手寫文化的諸種價值及其現實潛在的危機,從而對探討手稿、書法作品在當代社會環境下嶄新的文化語意不無啟迪。

  2 書法和都市店招

  都市裏的人們,每天出門看到花花綠綠最多的,其實不是圖片,而是各種各樣的文字標牌:路名牌,門牌,汽車站牌,商店廣場以及林林總總樓堂館所的名稱牌,還有廣告牌、指示牌……等等。因而在我們生活的日常環境裏,傳統書法的影子觸目皆是,可謂無處不在,甚至有些熟視無睹。但如若仔細考察也有許多有意思的現象,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先看市場商店的市招,舊社會店招書法是一種專門的書法現象,往往由高手或名人題寫,並精心製作,意在同行和比鄰中奪目可認,可以説招牌在當年是最基本的平面廣告樣式,演變到今天就是所謂企業商家的CI標誌系列的一部分,當然要精心設計和製作,各有特色。

  以前銀行的招牌都是書法體的,如中國人民銀行(係一內部職員所書),中國銀行(郭沫若書),中國人民建設銀行(現中國建設銀行,周恩來題字),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交通銀行等等。猶記得90年代初,上海城市信用社改制變成上海城市合作銀行,當時請上海的周光霽先生題寫,不久改名上海銀行而廢止。好象1995年先後各家銀行隨著商業化的股份制改造後,許多銀行都把原來的手寫書法標誌變為印刷體標誌,好象這就是國際化、商業化的第一步。目前只有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銀行沒有改變風格。而中國農業銀行和新起的中國民生銀行則折衷採用了權且稱之為“美術書法體”的店招標誌,前者使用的新魏碑體,後者使用的是“劉炳森體”。從企業CI設計的效果來看,這兩家銀行標誌的文字設計部分均不夠專業,效果不夠理想。

  印象中,目前大陸除了個別規模比較小的地方性的商業銀行還使用書法店招作為標誌外(如江蘇銀行、渤海銀行?),絕大多數為了國際化的需要一律改為印刷體的標誌了。倒是港臺以及東南亞的許多銀行仍然沿用個性特出的書法作為自己的店招標誌,如香港恒生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等等,另外許多海外銀行或金融機構到中國大陸設立分支機構也“入鄉隨俗”,大膽用中國書法作為它們銀行的中文標誌,僅就筆者所見即有曼谷銀行、大南韓民銀行、道瓊斯等。

  同樣,夜晚走在香港街頭,我們經常會看到許多有個性的書法店招在霓虹燈的閃爍下撲面而來。反觀內地,如今走在上海的南京路,似乎只有老字號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店家用傳統書法店招,如雷允上、童涵春中藥鋪,五芳齋、洪長興飯店,邵萬生、冠生園食品店,朵雲軒書畫文具社等。其他機構則一律用印刷體或者經過設計的美術廣告體代替。

  大概賓館講究個性,好的書法店招往往能使彼此相得益彰,因此許多老字號酒店以及星級賓館則仍然保持使用富有個性的書法店招,如北京飯店、建國飯店、崑崙飯店等,其中也 包括國際連鎖的著名酒店,如上海靜安希爾頓酒店和錦滄文華大酒店,書法出自已故畫家朱屺瞻手筆,但卻處理得非常妥帖協調,頗能突出高級酒店在國際性背後的個性化服務氣質。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月亮河“六一”兒童節特別活動
· [專稿] 首屆“值得買”藝術薈
· [專稿] 身體·想像·生存空間
· [專稿]“宇宙”展覽
· [專稿]盡我所能,重建希望活動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