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當代藝術:致富光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4-25 10:25:46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當藝術家對金錢的興趣不斷升高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展覽碰觸到這個主題,始開先例的就是1996年的「上海傳真:讓我們談談錢」(華山美校(Hua Shan Fine Arts College)的漢克.布爾(Hank Bull)提議,策展人為丁乙、施勇、申凡、與周鐵海),接著是1999年由另一位藝術家帶頭倡議的展覽「超市」(如上述)。專業策展人也開始透過展覽來處理這類素材,諸如2001年唐昕在北京泰康頂層空間展出的「感受金錢—Money Funny Honey」,還有2006年楊天娜(Martina K ppel-Yang)以嚴密的理論基礎為北京當代唐人藝術中心策畫的「積累—廣東快車下一站」與「剩餘價值」展。

  第參節:藝術—價值—金錢;藝術—信任—金錢

  藝術和文學的主要資源,就跟戰爭一樣,都是金錢。

  ——山謬.巴特勒(Samuel Butler)

  金錢為藝術界帶來各種不同的要素──其中包括藝術家、買賣業者、私人收藏家與美術館──他們全都進入一個牽一髮動全局的網路。它提供一種方式,讓不同的團體可藉由互動而造福全體,這種功能已變得極為重要,而且也越來越透明化。自20世紀早期,從西方開始,一直到現在的中國,觀念藝術家已把注意力轉至金錢在藝術界的作用,利用創作來評論藝術的價值,並強調就大多數情況而言,藝術與金錢的固有價值極低的事實,這兩者的價值建立在一個相信或認為其中有價值存在的社會裏。就像一個有趣的比較,如果我們來看藝術家劉錚與洪浩,還有藝術家夫婦邵逸農與慕辰表現紙鈔的方式,可以發現無論是他們使用的媒材或創作手法,都不會直接影響作品的價值。劉錚創作出色彩鮮艷的珠子版本當代紙鈔,像是日常生活常見的中國一元紙鈔,他親自黏上每顆珠子,以製造一種波普/普普的效果;邵逸農與慕辰則是利用技巧高超的刺繡工,為歷史舊鈔重新創造出優雅柔和調性(稍作重新設計)的影像,例如在1932至1945年,日本人佔領期間所發行的百元鈔票。這些藝術家也很欣賞這些紙鈔原件的精緻設計。劉錚很享受那種琢磨、調整其彩色翻新作品的過程,甚至可以為了一件作品花上整個月的時間;邵逸農與慕辰的作品在向外尋找工人方面,就需要花費較多功夫,同時藝術家還得研究歷史舊鈔,並決定下一件作品的設計;洪浩則是累積了一批當代的國際貨幣,經過掃描,細心地以數位攝影進行排列剪輯,再複製成實際尺寸的《鈔票正面》。這些不同作品的價值在於其概念與製作手法,雖然各有不同的評斷,但這都無關乎製作費用、工匠素質,或是藝術家在作品製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金錢價值的信念具有某種足以支撐的邏輯架構,不過就藝術價值而言,這種架構乃取決於專家們變幻莫測的意見而定。然而無論是哪一種價值,都不會受制于非理性的突發奇想。

  孫平于1992年設計了一張股票《發行股票》,作為藝術與金融工具之間親密關係的一種證明。五年後,周鐵海以自己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的「B」股一覽表為主軸,製作了一件更為複雜的作品,這件作品利用一篇文章和圖表,列出外籍投機客手上周鐵海作品價值的漲跌狀況(因為只有外國人可以購買「B」股)。一張股票或紙鈔,都可以當作一件紙本的印刷作品,但也就像沒有實質價值的紙本印刷藝術作品——例如孫平的《發行股票》——其價值完全取決於一致的信任。至於中國當代藝術,則缺乏眼光精準的專家,而且對於藝術批評也抱持著負面態度,這讓許多二流藝術家不受抑制地水漲船高。然而周鐵海股票市場文章的最後一段文字,可謂總結了中國當前最重要的5%至10%的當代藝術家心情:「根據市場參與者的説法,在大戶眼中,現在的股價相當公平,而且似乎在可預見的未來裏,很可能仍會保持穩定。它的基礎依舊很紮實,從長遠來看,作多的交易者期待海外買家會讓價格更高。」(注4)當然,究竟誰算是這群藝術家裏的頂尖份子,仍然有待商榷。(本文譯自〈Contemporary Chinese Art: To Get Rich Is Glorious〉,《Yishu》,2007.12,頁8-16)

  注1:這裡所謂的「中國當代藝術」指的是較為「前衛」的中國當代藝術,主要有別於中國傳統風格的水墨畫作品,為方便起見,此處採用這樣的普遍性分類。

  注2:Wu Shanzhuan, “Cong yuedi kaishi de zainan: Shengyi yishu” (A disaster's begun since the end of this month: business art), 1989, unpublished; translated by Gao Minglu in “Wu Shanzhuan's Red Humor Series,” in Susan Acret and Jaspar Lau Kin Wah, eds., Wu Shanzhuan: Red Humor International (Hong Kong: Asia Art Archive, 2005), 63.

  注3:Gao Minglu and Julia F. Andrews, “The Context in the Text: Meaning in Wu Shanzhuan's Work,” in Andrews and Gao, Fragmented Memory: The Chinese Avant-Garde in Exile (Columbus, Ohio: Wexner Center for the Arts, 1993), 33.

  注4:Zhou Tiehai, “New Listing, Zhou Tiehai, Rises on Debut Before Reaching Fair Value,” 1997, ShanghART Gallery, accessed October 10, 2007.

   上一頁   1   2   3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剎那——趙亮的活動影像和攝影
· [專稿] 佳士得拍賣瑰麗珠寶
· [專稿] 佳士得將拍賣《夏山高隱圖》
· [專稿] 2008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開幕
· [專稿] 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季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