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藝術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頁>繪畫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中國當代藝術:致富光榮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8-04-25 10:25:46 | 文章來源: 雅昌藝術網

  到了1980年代晚期,前衛藝術開始商品化。1989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行的中國現代藝術大展開幕典禮上,吳山專表演了他的《大生意》,以抗議這種必然導致藝術家兜售其商品的過程:他公然販售蝦子,直到兩位便衣警察勒令停業。吳山專在前一年的中國現代藝術研討會中表示:

  (自1987年開始)「大生意」已成為所有中國人民的一樁活動,而且這是頭一回,勢不可擋的唯物論跟有理想的中國知識分子及事業綁在一起。不久之後,商業也跟藝術組織機構、獎學金和政治權威當局連成一氣……「商業藝術」已把藝術貶至一種大眾可輕易辨識的「商業符號」。(注2)

  吳山專有先見之明地專注在藝術的商品化,他繼續研究有如商品製造者的藝術家相關議題,例如雇用自己當個藝術勞工,強調勞力甚于産品,就像「勞工大眾、為藝術對象把錢存在銀行」系列(1992年至今)一樣。(注3)

  當吳山專努力抵制藝術家成為創作的特權代表時,其他觀念藝術家則是象徵性地尋找摧毀藝術組織機構的途徑。黃永砯及跟他有密切關聯的廈門達達,就是這方面的著名人物,他們曾于1986年把自己的一大堆作品燒掉。一般而言,那段時期理想主義者會想要脫離體制化的束縛,似乎他們將主要源於那些界限之外的藝術運動包圍了起來,其中一個面向就是正在藝術界週遭成形的商品化界限。

  政治波普運動的重要人物余友涵,在1988年畫了一批中國銀行紙幣的作品《人民幣》。他同一時期的其他畫作,經常是重新創作已故中國領導人毛澤東的著名照片,並運用生動的色彩與圖案來打破依附在原件中的嚴肅成分。《人民幣》也同樣利用鮮明的波普/普普色彩與極度簡化的形狀,將紙幣的形象轉化為某種好玩的東西:顯然貨幣已具有值得暗中破壞的符碼地位。從那時起,奴役人們的消費主義便成為藝術界越來越普遍的主題。

  王晉與林一林所創作的裝置事件,突顯出大眾對於消費者商品的渴望。林一林在其1993年的《一百塊和一千塊》表演中,把自己框進一堵磚塊堆起來的墻面中,並把紙鈔塞進磚塊之間的縫隙裏,所以它們就會凸出墻面,誘使人把它們從墻裏抽出來,雖然這麼一來,可能會打亂了磚塊,致使墻面崩塌,進而傷害到藝術家。鄭州市政府委託王晉為一家新的豪華購物商場,在1996年的開幕典禮製作《冰墻》,這件作品是用冰塊砌成一道30公尺的墻,裏面還嵌進從化粧品到電子産品等各式消費商品。人們在瘋狂消費慾望驅使下,把那道墻給拆了,想要把那些值錢的東西從冰凍的外殼裏拿出來帶回家。這些作品強調新興中國對於財富的渴望急速增長,鼓勵性的活動能夠證明這種慾望(即便王晉的本意是冰塊會象徵性地冷卻消費主義的熱度)。王晉也以較宏觀的角度來看待經濟運作,他在1995年的《敲門》,就暗指全球商業入侵中國,他在紫禁城城墻的舊磚塊上畫鈔票,然後再把它們放回墻上。同年,他在《投機中國錢》的表演中,便用一隻鑊來烹煮金錢。

  1995年,有個幽默反映這種新消費主義的藝術運動興起:艷俗藝術,又名加倍庸俗。相關倡議者包括常徐功、俸正傑、胡向東、劉錚、羅氏兄弟、王慶松、徐一暉等人,他們讚頌新富的庸俗品味,例如羅氏兄弟的《歡迎世界名牌第30號》,顯示消費舶來品或奢侈品的愉悅;王慶松的「請求佛陀」系列一號作品,本身也象徵著顯赫的財富;以及徐一暉的《黃金錢》等等,全都帶有濃厚的諷刺意味──加倍諷刺。由於這些作品內容起初並不是熱門的日用品,所以這種對於消費主義的評論,最初與「將藝術當成終極消費産品」的想法之間並無強烈連結。

  為了表達對於金融基礎建設運作越來越高的興趣,藝術家直接創作金錢,以及與「金錢和藝術」有關的作品。1993年,吳山專為了韋克斯納藝術中心(Wexner Center)的展覽「零碎的記憶:離鄉背井的中國前衛」(Fragmented Memory: The Chinese Avant-Garde in Exile),用玩具熊貓製作了一件裝置作品《懷念竹子》,那些熊貓會在展覽中出售,以反映西方對於中國當代藝術裏「中國性」的渴望。有越來越多的藝術家選擇突顯消費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關係,1999年,有超過30位的藝術家參與由徐震、楊振中與飛蘋果所策畫,在上海淮海路的一家超市展出的「超市」展覽。這個展覽的主要部分,就是在那家超市裏展示一個超市,讓顧客挑選架上的極低價藝術品,再裝進購物籃裏(如劉韡的《豬和首飾》)。當市場強大後,藝術家的評論就變得比較辛辣,並於2006年達到高峰,當時拍賣價格屢創紀錄,不斷為中國藝術家團體帶來歡欣與憂慮。顏磊2006年的作品《狗年》,不僅重現一幅張曉剛在蘇富比的破紀錄攝影拍賣作品,還有取材自曹斐追蹤包裹著Burberry的辦公室狗,打混日間活動的諷刺性錄影作品《狗》的一張劇照,然後把它們並置展出,這些對象或許不確定自己的品味,但為了較高社會地位的虛榮而偏好極為知名的奢侈品牌。

  為了抵制針對其作品的眾多投機買賣現象,劉小東決定無限期脫離市場。為了表明立場,他于2006年創作了一個名為「劉小東新作品:多米諾」的展覽,直接在墻面上作畫,雖然有人表示要買下那些墻面,但最後仍是依照這位畫家的原意,親自把墻面涂成白色來結束這檔展覽。同年11月,北京保利拍賣公司以超過270萬美元的價格,將其重要作品《參峽新移民》售予餐飲業大老張蘭,這更為劉小東的態度和行動增添趣味性。

  馮夢波則是朝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決定以其新作「定制歷史」系列在市場上運作,鼓勵收藏家在特定限制下,跟藝術家共同設計一幅畫作。主題選擇有兩種,可依照買家的喜好將永遠受歡迎的毛主席複製、擺放在電腦繪製的風景中,或是其雷神之錘相關作品《Q4U》的修改畫面裏。這些畫作是用電腦來設計,並以平版印刷機VEEjet把畫作印在以壓克力膠立體打底的畫布上,所以完成品會有一種油畫的效果。有人問他是否願意配合某個客戶的品味,把毛主席的背景風景改成粉紅色,以搭配粉紅色的沙發,他的回答為:「當然好。」這些作品的製作速度很快,而且理論上也可任由許多最暢銷的中國藝術家無限量地大量生産。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專稿]剎那——趙亮的活動影像和攝影
· [專稿] 佳士得拍賣瑰麗珠寶
· [專稿] 佳士得將拍賣《夏山高隱圖》
· [專稿] 2008中藝博國際畫廊博覽會開幕
· [專稿] 香港佳士得2008年春季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