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調查中國當代藝術與金錢之間的危機問題:錢
毫無疑問地,中國當代藝術領域(注1)近年來最大的改變就是市場。在過去五年左右,中國當代藝術的市場業已劇烈地火熱起來,大約在12個月的時間裏,價格就變成兩倍、參倍,甚至更多,一般認為市場行情還將出現一波上漲才會穩定下來。兩個最重要的問題是:什麼因素促成這種市場革命?還有這些戲劇性的改變如何影響藝術創作?
背景:中國當代藝術市場
自文化大革命(1966至1976年)結束以來,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便處於一種快速進展的狀態。在文化大革命時期,藝術市場的規模很小,只是把水墨畫賣給外國人以換取外匯;自毛澤東死後(1976年)至1980年代,這個極小的中國當代藝術市場,主要取決於到訪或居住在中國的外國人,或是其他的中國相關人士;接著在1980年代晚期和1990年代早期,代理中國藝術家的畫廊開始在海外出現,香港的漢雅軒是其中的佼佼者,成功地推銷「政治波普」與「玩世現實主義」畫家;到了1990年代後期,有數位外籍人士在中國開設畫廊(位於北京的藝術文件倉庫、四合苑畫廊與紅門畫廊,以及位於上海的香格納畫廊),運用不同方式來規避外國人擁有營利藝術事業的限制,例如四合苑畫廊就是利用餐廳執照在營業,它們的顧客主要仍是外國人。
中國的兩大拍賣行「中國嘉德」與「北京翰海」分別於1993與1994年開業,皆著重于歷史文物,數年前,國內貿易局與文物事業管理局合營的中國嘉德轉而拍賣當代藝術作品。過去參年來,外國拍賣行已在中國設立辦公室,而且在香港拍賣中國當代藝術,成績斐然。
自2000年以來,外國人與中國人擁有的為數眾多的畫廊在中國開業,僅僅在北京一地就有數十家,而且每個月都在增加,對於藝術作品的需求量極為驚人。許多藝術家的工作室都被一掃而空:他們創作的每樣東西會立刻被賣掉,而且還有其他有待完成的作品訂單。注意到這種迅速增加的需求,中國人自己終於開始收藏,而更增添這股市場動力。一般而言,他們的收藏僅限于可流通的資産,他們過去專注在古代繪畫、瓷器和傢具方面,現在則看到當代藝術的價值。
10年前或12年前,幾乎所有著名的藝術家只能勉強餬口,而現在對於其中的多數人而言,車子和房地産成了最熱門的話題。由於他們能夠以藝術品換取現金,明顯地對於創作品質或數量都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像是已經有著名藝術家雇用「捉刀」(代筆)畫家來幫他們做大量工作,不過並未公開承認這種做法(由於他們不承認這一點,此處就不提他們的名字,不過這種做法是眾所週知的)。其他人則可能增加已售罄的攝影作品版次,畫廊更是在未經藝術家同意下便重新沖印售罄的照片。頂尖的雕塑家與畫家(曾梵志、張曉剛等)之中,有的為了主動滿足高升的需求量,或是在畫廊渴望囤積較廉價作品的指示下,繪製版畫,有時這並未涉及額外的創作努力,像是利用成功畫作製作的石版畫。王廣義2002年的作品《新可口可樂》就是利用其十年前的知名畫作《大批判——可口可樂》所創作的199版次的石版畫。在北京的大舊貨市場「潘家園」就可以找到極低價的倣品,還有類似高檔藝術家作品的畫作,它們的銷售方式就跟假的勞力士手錶和古馳(Gucci)包一樣。比這高一個檔次的就是第參層級的藝術家,他們製作的畫作令人立刻聯想到銷售成績最佳的藝術家作品,例如摩根(Morgan)的畫作中有些看起來就很像方力鈞的作品。這類情況引發的結果從「有趣」(潘家園的複製品)、「巧妙」(有些版畫不錯)到「違法」,不一而足。
就正面影響來説,有些藝術家由於收入帶來的安全感而得以進行新嘗試,並更認真地思考其志業的方向。有些藝術家創作的作品數量較少,他們會用心的讓作品加入一些著名的收藏行列之中,像是雕塑家展望就限定賣給私人收藏家的數量不能超過一半,剩下的部分必須是公共收藏。
我們發現這種種狀況與反應,證明市場力量造成了一定的改變。而當前極端的市場動力也提供了一個調查市場刺激因素的特別機會。
目前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市場的研究很少,亞德里安.洛伊(Adrian Lloyd)的碩士論文《中國前衛市場》(Chinese Avant-Garde Market)略述了主要的問題,伊恩.羅伯森(Iain Robertson)的博士論文《脫穎而出的中國新興藝術市場,1989至1999年》(The Emerging Art Markets of Greater China, 1989–99)則寫于現今市場的戲劇性變化之前。若想要嚴肅的調查當代藝術市場,以及它影響藝術作品的方式,時機已經成熟。
第二節:藝術與金錢之間的關聯:藝術家的表現
在中國,當代藝術的崛起跟回應鄧小平新經濟政策而迅速擴張的後文化大革命消費經濟很類似(他應該説過:「致富光榮」)。這種藝術與金錢之間的關係改變,業已反映在藝術上。自鄧小平時代初期開始,新出現的消費者與奢侈品便已反映在藝術方面,不過一開始沒有人意識到藝術本身是種奢侈的品項,因為它的貨幣價值太低了,例如懸挂著的可口可樂罐,便成為蔡立雄與劉一菱1986年展覽的一部分,藉以表現出對於奢侈品的迷戀──就年輕藝術家的收入而言,不僅昂貴,而且只能用外匯券(FEC)來購買──當時其市場性要比這件藝術作品高出許多,可樂罐經常出現在1980年代的實驗藝術作品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