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海外

古根海姆博物館:升級語音導覽功能 服務視障人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24 11:16:39 | 文章來源: 藝術中國


古根海姆博物館外景

      古根海姆博物館最近在其官網上傳了一組最新語音導覽音頻,不同於其他語音導覽介紹,該音頻考慮到視障人士的需求,增加了詳盡而精準的作品描述內容,包括作品尺寸、顏色、詳細的畫面描述、情感體會等,語言頗具啟發性,通過文字述説傳達視覺圖像資訊,為全盲及弱視者提供了了解作品的大量豐富資訊。

      該語音介紹所涉及的作品選自Thannhauser收藏,音頻可在古根海姆博物館官網和SoundCloud音頻分享平台下載試聽。每幅作品不僅有相應的圖像描述,還有關於其創作和收藏的歷史背景介紹,同時,連作品的陳列空間和陳列方式都有所涉及。詳盡的文字描述灌入耳中,幫助人們在腦海中建立對作品的想像和感知。


古根海姆網站音頻節目截屏

以畢加索的作品《熨衣服的女子》(Woman Ironing)(1904)為例,音頻中首先介紹了畫布的尺寸和懸挂方向,甚至連藝術家簽名位置都有所提及。在描述畫面中的熨衣女子時,聽眾將聽到以下文字:“她是一個瘦骨嶙峋的女子,身材高挑纖細,手臂格外細長,給人以棱角分明的感覺。她在一個平整的表面上熨燙著,這表面也許就是桌面,但是我們很難分辨出她正在熨什麼。”音頻中還介紹了該女子在整個構圖中的位置、大小,人物動作、表情、體態,畫中各處用筆和用色特點等,“女子的姿勢並未體現出熨燙衣物的動勢,反倒覺得她將全身氣力都按壓在了那個熨斗上。”深入的細節清楚的闡釋了畫面中所描繪的點點滴滴,有些甚至是現場觀者都極易忽視的細微內容。

在作品背景介紹的音頻中,講述了該作品的創作正值畢加索“藍色時期”末期,雖然用色較之前的作品顏色稍顯明亮,但仍流露出陰鬱的色彩。“此時的畢加索年紀輕輕來到巴黎,還未顯露頭角的他沒什麼名氣,經常和窮人們呆在一起。畢加索這個時期的作品關注社會下層勞動人民並以他們為模特,作品中流露出對他們的深切同情。該時期作品充滿詩意和精神性,《熨衣服的女子》中的形象即象徵著窮苦勞動人民的不幸命運。”

據悉,文字描述語音導覽項目的開闢是古根海姆博物館為殘障人士開發的又一項人性化服務,以此拉近人們和藝術的距離,為各類觀眾提供全方位的幫助和支援。(編譯/付朗)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