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繪畫

古根海姆的東南亞越域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3-12-02 17:44:01 | 文章來源: 經濟觀察報

在多少藏家的心中,藝術史觀點永遠以西方為軸心旋轉著,而離開這個軸心之外的藝術品,時常像散落在銀河系邊緣的星辰,難以被歸類聚焦到到閃亮的星河中來,比如東南亞藝術。古根海姆“五年計劃”的第一階段卻選擇了亞洲,並且從南亞和東南亞開始,而在這之前,以歐美收藏為主的古根海姆博物館鮮有關於亞洲的展覽。根據該計劃,古根海姆博物館將在選定的各個區域內分別邀請一名策展人,並與之合作挑選出最能反映該地區文化成果和智慧結晶的藝術品,在紐約進行為期兩年的展覽。被選中的作品在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亮相後,還將到世界其他重點地區和主要城市進行巡展。從10月30日開始到至2014年2月16日,《越域(No Country):南亞及東南亞當代藝術展》從紐約來到香港,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展出。“見過世面”的古根海姆終究是大氣的,在購買藝術家作品時,沒有像某些美術館邀約作品時強加意志的命題行為,而是完全尊重本土藝術家的自由和價值,開幕展上和幾個藝術家聊起時都表示了這種肯定。比如泰國女藝術家阿拉雅·拉斯迪阿美恩斯柯,她的《月亮的背叛》是件令人印象深刻的影像作品,將近年泰國政治衝突的畫面與大受歡迎的電視劇選段並列。引人思考宗教規範如何在毫不相干的群體中産生聯繫。這件作品已經被古根海姆完成了收購,並且她説,策展人和美術館在合作交流中充分給予了和諧的支援和尊重。展覽一共囊括了十三位來自南亞及東南亞地區藝術家的作品,由古根海姆美術館瑞銀MAP南亞及東南亞藝術館策展人葉德晶與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攜手策劃,共展出十八件包括繪畫、雕塑、攝影、錄影及混合媒介的作品。

展覽的名字來自葉芝(W.B.Yeats)的詩作《駛向拜佔庭》(Sailing to Byzantium) 的開首句。Cormac McCarthy在小説《老無所依》(No Country for Old Men)中亦有引用,這個名字象徵一份超越地理與政治框框、對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認識。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遠古時代的王國,再到後來的帝國和現在的民族國家。殖民、分裂、外國介入等事件及過程,在區內仍然殘留著痕跡,塑造了文化記憶的一部分。此外,南亞及東南亞也是許多具影響力的思想、宗教、倫理學説的發源地,包括佛教、印度教及伊斯蘭教等。

在《越域》展出的作品裏始終環繞著四個主題,各自反映出不同的信仰及道德層面。第一個展館展現了宗教對區內民族國家誕生的影響。在第二館,主題探討了今日全球社會及宗教傳統之間的關係,藝術館分館揭示了文化與政治交匯所帶來的後果。而在最後,羅塔那(Vandy Rattana)裝置錄影及攝影作品《炸彈池塘》(Bomb Ponds)則批判了美國在越戰期間對柬埔寨進行轟炸對地貌帶來的深遠影響,最後的一個廳展出了另外一系列的藝術作品,探討擁有不同宗教文化信念的個人與群體之選擇自由。比如令所有觀眾駐足凝視的《愛床》,來自塔耶巴。貝根·裏皮(Tayeba Begum Lipi)2012年的創作,以既誘人又具威脅意味的方式,以一種特殊的方式令人回想起在孟加拉針對政治與性別議題産生的暴力事件。大藝術品包括席帕。古普塔(Shilpa Gupta)的雕塑作品《1:14.9》及諾爾貝托·羅爾丹 (NorbertoRoldan)的《F-16》,分別探索了南亞地區的分崩離析,以及菲律賓被侵佔的歷史。在阮·安德魯·俊(Tuan Andrew Nguyen)的作品《敵人的敵人:獻給紀念碑的紀念碑》(Enemy’s Enemy: Monument to a Monument)中,藝術家利用傳統的木刻技術將美式足球棒改頭換面,對越南憎侶勇抗宗教壓迫的舉措致敬。阿拉雅·拉斯迪阿美恩斯柯(Araya Rasdjarmrearnsook)的作品《月亮的背叛》(The Treachery of the Moon)則在梁致協(Vincent Leong)的攝影作品《與亞都拉攀比》(Keeping Up with the Abdul-lahs)中,華裔與印度家庭都穿上了象徵馬來西亞官方宗教伊斯蘭教的服裝。

不難看出南亞及東南亞所獨有的靈性和宗教及其與道德政治交織的局面,對社群的影響是展品的主要靈魂。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行政總監孟淑娟女士 (S. Alice Mong)説:“我們很高興能與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其基金會及瑞銀集團合作,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舉辦《越域:南亞及東南亞當代藝術展》。亞洲協會香港中心與此次展覽的願景想法一致,希望透過藝術及文化交流促進各國之間的認識,並推動香港與環球觀眾的參與。目前區內藝術及創意文化發展蓬勃,絕對是將這個世界級展覽引入香港的最佳時機。”

所羅門·R·古根海姆美術館及基金會總監Richard Armstrong(榮安生)也表示:“這次古根海姆美術館瑞銀MAP全球藝術行動和亞洲協會香港中心合作籌辦《越域:南亞及東南亞當代藝術展》,充分善用了我們亞洲藝術項目的雄厚基礎,為本地、區內及全球的觀眾帶來更深入、具價值而且與別不同的文化交流。”“古根海姆美術館瑞銀MAP全球藝術行動是一個橫跨多年的文化合作項目,致力挖掘和推廣南亞及東南亞、拉丁美洲、中東及北非三大地區的當代藝術。”榮安生説,“古根海姆在上述的三個地區內挑選了三位獨立策展人,以尋找當地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這些策展人能夠代表古根海姆購買所挑選的藝術家的作品,而古根海姆還在全球範圍內為這些藝術家和藝術作品舉辦巡展。我們首先啟動的是在南亞及東南亞地區的項目,香港是《越域(No Country)》展的第二站,它的首站是在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於今年2月22日揭幕,在三個月內吸引了超過25萬的訪客。我們將在未來6年內陸續啟動和完成在拉丁美洲、中東和北非的藝術項目。”

在這次香港的展覽中,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的角色也十分重要。這個非牟利非政府的教育組織,1956年由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在紐約創立,長期以來是一個領先的學術平臺,致力於推動人們對亞洲和美國的相互了解。他們透過這次與古根海姆和瑞銀的合作,進一步推動了香港觀眾的參與,並且在展覽的四個月期間呈現一系列與南亞及東南亞地區文化有關的公眾教育活動。不得不提及下讓所有參加此次“越域”展覽的觀眾們印象深刻的亞洲協會藝術館。在英國領事館對面的英軍軍火庫舊址欣賞藝術作品是件別有趣致的事。這座建於1863年的濃濃殖民地味道舊建築經過精心修復,被亞洲協會中心把這座恢弘建築物的歷史面貌和功能保存下來,活化為藝術館。在繁華的中環和金鐘一帶,無論是路過還是專程前往這座本身就是歷史藝術品的場館,記得在這四個月裏去觀賞那難得的古根海姆東南亞式“越域”。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