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色彩抽離後的意味—呂克·圖伊曼斯的繪畫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25 17:12:14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懸念 油畫 1989年

圖伊曼斯2007年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時,曾對意筆中國畫發出感慨:“我面對著這樣一些肖像繪畫,在西方人眼中看來幾乎是現代派手法,物體要麼很稀疏、要麼被省略。圖像就是對一種想法的勾勒。”他的繪畫手法——似有中國畫寫意的特徵,其作品雖以富有歷史性的照片為素材,卻將其原有的具體形象、色彩抽離,留下精簡的輪廓或模糊的圖像,依稀可辨的物像、場景和內容給人曖昧不定之感,傳達出充滿焦慮與危險的陰鬱。追溯其源,與藝術家兒時記憶的內心感受有關。

圖伊曼斯屬於戰後嬰兒潮一代,受過良好教育。父母分別來自法德拉斯與荷蘭,兩人生活背景的差異讓家庭氣氛有時不甚融洽和美好。在他的童年記憶中,在餐桌上時常議論有關戰爭與大屠殺的話題,同時影視的興盛也使得相關紀錄頻繁,直觀地呈現,這一切深深植入圖伊曼斯的記憶中,影響著他以後的從藝之路——作品傷感、主題隱喻,側重表現某些事件和嚴峻的歷史性話題。

圖伊曼斯在藝術學習時,正處於繪畫邊緣化的時代,他本人也對繪畫産生質疑,覺得繪畫沒有希望。因此,于1980年轉行拍電影,但五年後他卻重新轉入了繪畫,他嘗試去挑戰很多人認為的繪畫是與當代藝術語言脫節的古老形式,並在比利時奧斯坦德舉辦了首次架上繪畫的個展。然而,電影和攝像的經歷強烈影響著他的創作,不單是取材與構圖,電影的簡潔性與完整性還影響到圖伊曼斯的繪畫速度。他的作品都是一氣呵成,一幅作品通常會一天內完成,有時會連續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以保持繪畫的生動感。創作于1989年的《游泳池》(The Swimming Pool,)、《哭泣》(The Cry)、《兇手》(The Murderer)、《懸念》(Suspended)有關聯的四幅畫作就是具有影像性的繪畫,既有連貫性,又有各自的獨立性。

   上一頁   1   2   3   4   5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