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首頁 - 新聞中心 - 獨家專訪 - 藝術沙龍 - 名家檔案 - 展覽推介 - 展覽預告 - 視頻 - 藝術講壇 - Art TV - 影像紀錄 - 好書連讀 - 民俗 - DIY - 論壇
您的位置: 首頁 > 觀點

無間道:當代藝術變質的環境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01 14:24:52 | 文章來源: 藝週刊

藝術展覽之間資訊流動太少

今年的大型展覽在此之前還有兩次挨罵的高潮,其一是學者高名潞策劃被認為是2009年度最大展覽的“意派”,批評者的意見集中在,將這麼多藝術家的作品套在“意派”這個仍然有建立在西方理論基礎上嫌疑的理論,是不是策展人有意自圓其説;其二是,藝術家盧昊策展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國館的“資歷門”事件,矛盾集中在盧昊的身份以及挑選策展人規則的透明度在哪?

這無不説明,即便中國的當代藝術運營了30年的歷程,有些問題還是沒有被充分打開,比如對重大藝術展覽的資訊交流機制;比如在一些重大現場的把握上還是缺少深入的研究,以及關於這方面的討論也非常有限;比如去年的上海雙年展,南京三年展,廣州三年展,今年的成都雙年展和798雙年展等等,大體上都延續了過去常規藝術大型的方式,重視順利的開幕這個環節,依然缺少學術上的互動機制。這與策展人之間資訊交流太少的原因分不開,貌似友誼,開會也經常交叉碰到,但是更多的也是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互相缺少傾聽,走過場的現場依然很嚴重。

策展人單兵作戰或者策展團隊聯合策展,和其他展覽的策展人缺少共識,內部並沒有構建一個資訊交換與共用的平臺,這就實際上,無形中造成很多勞動屬於重復性的工作,而成長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應該儘量回避這些消耗,但是現在只停留在為展覽而展覽的階段,沒有上升到這個藝術生態鏈良性運轉的高度去看待我們的大型藝術活動,因此,展覽活動無法體現與形成學術價值鏈,以及關於藝術自身的有效傳播。

每次大型藝術展覽,其實都是行進中的藝術界面臨一次動態研究的絕好課題,如果我們的學術界都不去做更好的引導與解決問題,則不單只是一次展覽失效的問題,更是造成藝術資源巨大浪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未來是國內大型藝術展覽的高發期,這種現象應該引起高度重視。

不尋找調整與更新的方式,還是在藝術圈老套的糾纏裏繞來繞去,只能是越來越讓自己失去方向。“文人相輕”,在藝術圈尤甚,互相看不起的現狀比比皆是,很容易造成輕浮以及資源上的極大浪費。

這都顯示了中國的當代藝術面臨環境問題。中國當代藝術的環境建設如果需要有建議的話,那麼策展人之間資訊流通,互相交流是非常需要的。在這個環節裏,學術界其實完全可以承擔起一定的監督責任,及時撰寫相應的文章,指出利弊,這才是符合中國的當代藝術現實需求,而不是藝術展覽頻繁登場,可實質性問題卻得不到解決或者起碼的改善。

藝術展覽不應該淪落成為只是策展人單方面一個策展理念,雖然策展人每次的主題都是有針對性,但在執行過程中,不能只是藝術家資源的一次簡單重新調配,換句話説,策展人不能只是滿足於你提出的概念,當展覽結束之後,很可能只是意味著你的工作才進行到一半。現實的問題是,更多的時候展覽結束了,一切都隨之結束了。這種不作為的情況,何時能夠得以改變呢?

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家面臨的課題

我們現在正面臨著一個變質的環境,這個值得警惕。一個以學術為主要指向的藝術活動平臺,最後只淪落為一場娛樂活動的印象,甚至罵聲一遍,那麼只能説明中國的當代藝術面臨環境的惡劣。比如上海雙年展被人認為是娛樂嘉年華,成都雙年展被網友批為假大空。而今年學者高名潞主持的意派展覽上,則被罵為“臆派”,言外之意理論只是他自己編造出來的。批評家栗憲庭出任9月份的宋莊藝術節總協調人,則被罵成為“為什麼還不退休”等等,也只能見怪不怪了。

現在有人已經總結出來了被罵的基本條件:只要你有名,只要你的展覽夠招搖,一般指回顧性的大型展覽,集中的藝術家很多,只要你活躍,不管你主觀還是客觀的原因,只要你出頭,就罵你個狗血噴頭沒有選擇。當然,不否認罵有罵的種種背景和原因,甚至掌握了一定量的內幕,但是現階段建設性的意見,還是比無謂的謾罵要積極得多。

這也給策展人,批評家提出新的課題。我們需要在什麼樣的環境,以及什麼樣的條件去探討藝術。如果一個以學術為指向的展覽,或者説以學術為努力方向的展覽,被進入到另外一個無關主題層面的探討,那麼這個時代的藝術標準在哪?策展人,批評家與學者們的努力又在哪?藝術圈為什麼一直要在這樣一個明確的悖論裏自欺欺人自我折騰,即一方面不相信評價系統,一方面要對作品進行闡釋。近些年,隨著中國藝術市場的升溫,藝術家、批評家與策展人本來達到了一定程度的默契,為什麼現在藝術圈要麼集體沉默,要麼互相攻擊,看不到合作的精神,他們之間新的默契點與推動力來源又在哪呢?

2009年,中國的當代藝術脆弱的學術和評價系統再次得到了真實的證明。這些年策展人、批評家出鏡率實在高,不坐臺,不搞點私利可能都不行。如果策展人、批評家選擇了複製式的批評和策展套路,顯示不出批評與策展的獨立個性,那麼網友的反擊可能最直接的就是罵了,至少網路空間的話語權還是對等與開放的。

罵聲從何而來,這也是中國的當代藝術環境最突出的問題。諸如,大到銷售為目的藝術博覽會,以及學術為指向的雙年展,或者一些群展,甚至普通的個展,都一次又一次成為罵場。這裡面的問題,我們結合一下當代藝術發生的環境,可以判斷存在這樣的原因:

其一,利益指向過於明確,或者説有人認為這麼直説不夠公平,但是,有些事實可以確認,至少我們的策展人、批評家在選擇上還缺少公正和透明。

其二,策展與批評機制的協同能力比較差,在罵聲的時候,或者表示質疑的時刻,很少有批評家站出來,表達立場,相反是集體沉默,在很多藝術展覽現場的獨立批評性聲音很難聽到,這是中國的當代藝術行進過程中非常令人遺憾的。因為公眾需要這樣一種明確與明晰的聲音,提高對當代藝術的了解與判斷。

其三,藝術圈形成的所謂江湖化潛規則是非常保守的,當代藝術這些年的大力開放,如果還不能打破這個圈子化的遊戲,那麼只能説明中國當代藝術生存土壤實在狹窄,中國當代藝術骨子裏一方面號稱顛覆性、叛逆、先鋒,一方面卻陷入利益的圈中難以自拔。比如,中國的當代藝術常常發生一些“心知肚明”的事,説明這個圈子的系統還是不夠開放,大型藝術展覽還停留在炫耀個人資本上,這是需要反思的。

其四,過度炒作當代藝術,以至於當代藝術幾乎成為“新聞藝術”。這就讓一些藝術家有空子可鑽,自然損害了其他藝術家的利益。但事實是這個現象是非常觸目驚心的,有種流行的説法是,不善於經營自己的藝術家不是好藝術家幾乎成為不成文的規則,這是值得質疑的。

中國的當代藝術已經發生新的條件與基礎環境變化,策展人、批評家、藝術家們更應該把精力放在自己的主業上。當你不能拒絕名利的時候,至少不該主動的利用名利場將自己潛規則起來吧?

開始變壞了,但也還會有機會變好起來的,但願是經歷這樣一個過程。中國當代藝術需要新的環境,迎接新的變化,換句話了解,只有從細節重視開始,小到展覽現場服務的一個細節,大到一個主題的深入討論等等,能夠真正回歸到藝術本身來做文章,中國的當代藝術才能贏得新的尊重,而不是回到20年多來只屬於少數人掌玩的過時遊戲之中。

   上一頁   1   2  


下一頁中國油畫的本土化進程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郭海平:798雙年展的病態面孔
· 評798雙年展的“策展人風波”
· 3點質疑798雙年展
· 朱青生:中國當代藝術面臨轉型
· 當代藝術的命門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