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中國 首頁 - 新聞中心 - 獨家專訪 - 藝術沙龍 - 名家檔案 - 展覽推介 - 展覽預告 - 視頻 - 藝術講壇 - Art TV - 影像紀錄 - 好書連讀 - 民俗 - DIY - 論壇
您的位置: 首頁 > 觀點

無間道:當代藝術變質的環境問題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9-01 14:24:52 | 文章來源: 藝週刊

陳曉峰

  ·大型藝術展覽開幕氣氛搞得固然很熱鬧很震撼,話題很鮮活也很有爭議性,但是事實上存在各方利益傾軋的問題,很容易消解了來自藝術自身問題探討的深入,這部分有意被隱匿的問題還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現在還出現一種苗頭值得注意:策展人、批評家利用手中資源,然後將資源作為籌碼,借著文化創意産業的東風,拉起一馬人今天在這裡搞一個活動明兒在那裏做個活動,給人感覺當代藝術似乎很活躍的感覺,但是別忘了是“換湯不換藥”。

  ·眼下遇到的實際情形與真正的問題是,再沒有多少人真正有耐心探討行進中的中國的當代藝術作品本身,比如針對作品進行針對性與系統的評論,已經成為稀缺的聲音。這種現象造成背後學術資源無形中的浪費,還連帶造成大型藝術活動越來越乏味,越來越娛樂化,越來越不具備獨立性,越來越不專業。

  ·我們能不能打破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呈現的標誌性遺留的慣性“遺産”,即搶佔山頭,在重大展覽中努力露臉站位,以此作為為自己添油加醋的資本,將是關係到中國的當代藝術能否取得更大實踐突破的重要前提。

  8月15日開的展覽,8月16日總策展人朱其卻無奈的發現,網上沒有一篇是關於雙年展主題的報道,卻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作品之外的東西。這點性質上像極了批評家年會,聲勢還算浩大,卻讓公眾不無失望。現在藝術活動最新的情形是,只見人頭攢動卻不知道內容為何。

  前者挨罵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是組織者協調與考慮欠週全造成的;後者被罵有人認為這完全是內部的不節制,而導致當年年會的無主題化,更有批評者尖銳的認為,年會只不過是批評家和諧搭線人情的聯歡會。話都説得不是很好聽,但是至少提醒了目前中國的當代藝術在某些環節上存在的問題。

  最為值得關注的是,在罵聲的背後,中國的當代藝術整體系統卻一直缺少真正有效的監督和反省機制,這直接造成當代藝術環境的變質。

  中國當代藝術的“無間道”現象

  即便提出了社會各類焦點問題的798雙年展這回也吃力不討好,更是將當代藝術近一兩年出現逢大展必被罵的結局推到了一個高潮,這在主辦方看來是始料未及,在第三方似乎又是情理之中。何謂“第三方”,通常指與展覽沒有直接利害關係的人。但是問題是,這次798雙年展內部也彼此開罵,並且形成無間道似的“罵中罵”現象,這在藝術展覽中還是非常“罕見的”。

  近幾年大型藝術展覽越來越受到質疑,大體上牽扯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我們活動的組織者是不是安排妥當,是不是有些地方做得不盡人意,在價值取向上可能有失偏頗,以致才引發如此大面積的罵聲。策展人對展覽的控制失當,反映到現場那一定是哪些細節上出了問題,這時有沒有危機處理的預案。但是似乎從目前的藝術展覽環境來看,對於現場臨時出現的複雜情況,策展人在這方面的處理還是比較業餘的。

  二是為了哪種利益而出現的展覽,這個仍然值得去客觀的分析,如果你做到了相對的客觀,那麼所謂的質疑可能也是一個好的展覽組成部分,至少表明人們在意你的展覽,有時間和你較真。最可怕的是,如果是以損害多數人的利益成全個體的利益,那麼不被罵都不可能。自私現象在藝術圈很嚴重。

  三是展覽有沒有意思,如果你花人家時間去看你的展覽,你做得很糟糕,當然人家要説壞話,更何況如果是要買門票,人家是消費者,上帝當然有權力對你製造的“産品”指手劃腳,別忘了現在大家都有現金壓力啊,沒有投訴你,算你幸運了。

  四是策展人,批評家是不是需要重新考量一下中國當代藝術的整體環境,用心去塑造一個學術主題,而不單只是簡單的確定一個主題,這只是完成一個概念,如果沒有實質性的內容,只是單純地將展覽搞得越大越有動靜,那麼仍然逃不過罵名。這裡涉及到一個行業本應該具備的自律行為,這種基本的規則,卻屢屢被突破。

  五是要麼你做個讓大家都誤會的展覽,那麼你就可以對罵聲無動於衷,無視眾多非議,你本來做的意圖就是要讓人誤會。但是問題出在展覽出現問題之後,沒有人出來給大家一個合理的解釋,因此少不了以訛傳訛。我們的組織者過多的強調客觀原因,唯獨不願反省自己的環節。這是值得反省的。

  近些年大型藝術展覽活動往往被解構得幾乎沒有任何公信力和權威感,在國內似乎沒有一個可以值得各方信任的藝術展示平臺,中國當代藝術“無間道”現象就這樣畸形的産生了,這也是中國當代藝術發生變質環境的真實狀況。

  不能把藝術展覽搞得很春晚

  為什麼圈內人不珍惜現在這麼多展覽的活動機會,通過一些細節改善面臨的問題,多一些理解和溝通,可能中國的當代藝術整體環境就不至於目前這樣互相不信任互相拆臺。

  都在談批評出現問題,那麼為什麼每次重大活動批評家們都不好好的批評一下,以便哪怕是一點點改善批評環境,為什麼批評家一次次對於火熱的藝術現場失語,最後依賴媒體的記錄,去尋找書寫藝術史的素料。

  都在説藝術家作品沒有原創力,為什麼自詡偉大的藝術家們不能好好下番工夫,把作品品質搞上來,你也不能太豆腐渣啊,而且跟著起鬨,惟恐音量不夠大。

  都在説策展人如何的不力,既然每個大型藝術活動都少不了策展人,而且還要配備主題,那麼為什麼不能做到事先開放一些資源,甚至可以海選藝術方案,而少一些策展人高高在上的一意孤行或者所謂的個人意志力,總不能搞成春晚,很惡霸很俗氣。

  現在大型藝術展覽活動,恰恰很像春晚的機制,要麼用趙本山式的古董級明星,確保所謂的收視率,要麼像流行歌曲串串燒似的整個大雜燴,人人叫歡,最多也不過是去年春晚出爐的“英倫”配的噱頭,仍然顯得創新不足,保守有餘。

  現在還出現一種苗頭值得注意:策展人、批評家利用手中資源,然後將資源作為籌碼,借著文化創意産業的東風,拉起一馬人今天在這裡搞一個活動明兒在那裏做個活動,給人感覺當代藝術似乎很活躍的感覺,但是別忘了是換湯不換藥。換句話形容,這種現象就像開連鎖批評和策展一樣,這帶來的後果極為危險。因為這樣的行為,主觀層面上和生意人做生意是沒有兩樣的。畢竟,當代藝術不該只是逢場作戲,觀眾也不是傻瓜。

警惕大型藝術展覽的“開幕式現象”

刨除對雙年展主題的評價之外,這次雙年展從另一個層面直觀地直播了中國的當代藝術呈現與面臨的環境狀況,這也是近一兩年來凡是遇到大型藝術展覽 “被罵綜合徵”,一方面,接踵而來的註定是漫天謾罵,另一方面在學術批評層面卻看不到跟進,一個大型展覽只是單個策展人或者只是當事策展團隊的事,之後就看不到更多關於大型策展活動的學術研究等後續活動。

換句話説,藝術大型展覽的“開幕式現象”非常嚴重,有如海潮潮來潮去,只留下現場“狼藉一片”。也有人將這種開幕式現象形象的比喻成為顛倒的奧斯卡頒獎活動,貌似華麗堂皇的學術氣氛,卻充滿娛樂神經。也有人認為就像藝術超級市場那樣挑來揀去,誰的東西都看不順眼,這似乎已經成為當代藝術流行的一種怪現象。

無論是哪種比方,眼下遇到的實際情形與真正的問題是,再沒有多少人真正有耐心探討行進中的中國的當代藝術作品本身,比如針對作品進行評論,已經成為稀缺的聲音。這種現象造成背後學術資源無形中的浪費,還連帶造成大型藝術活動越來越乏味,越來越娛樂化,越來越不具備獨立性,越來越不專業。今天越來越細分的各行各業,你難以想像,藝術圈不基於專業性,而停留在一個普通活動的操作層面上,那麼它和娛樂圈有什麼區別呢?

介入不及時,後續討論不足,學術體系不建立,批評系統難以生成等等,都是大型藝術展覽中學術成分流失的罪魁禍首,以至每次重要的藝術展覽活動學術方面都無形缺失,關於建設性自然就無從談起。近些年,中國當代藝術學術構造上一個失誤點可能在於,對於現場學術這條線索的不重視和沒有充分展開,以至於當代藝術批評表現得異常慘白。

儘管,大型藝術展覽開幕搞得固然氣氛很熱鬧很震撼,話題很鮮活也很有爭議性,但是事實上存在各方利益傾軋的問題,很容易消解了來自藝術自身問題探討的深入,這部分被隱匿的問題還是非常值得警惕的。

中國當代藝術30年的歷程,其實也是一部分人始終跟進,一部分人被排除在野的過程,在當下新的環境構成中的中國當代藝術,有些事情是會發生變化也需要發生變化,當年很有市場的江湖化和圈子化,以及小家子氣,拉幫結派都可能成為藝術發展新的絆腳石。藝術界各方需要心平氣和,特別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更有眼光與共識,能夠打破,超越既定的標準與價值判斷,尋找新的關係和方法,才能回避具有探索意味的大型展覽藝術實踐成為鬧劇,被娛樂化,被利益化。

“開幕式現象”可怕之處在於,大家一哄而上,之後似乎鳥獸散,只求在現場做個記錄,於是一個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的展覽,最後只不過成為策展人漂亮的履歷單上的一個常項,藝術家藝術活動年表似乎令人眩目永遠相伴,逢人便提的一行文字記錄。展覽變成藝術家表演或撈取名利的仲介平臺,這可能就是大型展覽越來越失去誘惑的深層次原因。

藝術展覽,還是要回到藝術本體的討論,而不單只是一味突出策展人以及可能隨時出現的噱頭。我們能不能打破過去二三十年來中國當代藝術呈現的標誌性遺留的慣性“遺産”,即搶佔山頭,在重大展覽中努力露臉站位,以此作為為自己添油加醋的資本,將是關係到中國的當代藝術能否取得更大實踐突破的重要前提。

1   2   下一頁  


下一頁中國油畫的本土化進程
上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郭海平:798雙年展的病態面孔
· 評798雙年展的“策展人風波”
· 3點質疑798雙年展
· 朱青生:中國當代藝術面臨轉型
· 當代藝術的命門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