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巴特勒家族:17世紀古瓷收藏世家
明代萬曆青花仙鶴圖克拉克瓷碗英格蘭巴特勒家族收藏.
一直以來,邁克爾·巴特勒都是以外交官的形象出現在公眾的眼中。他在1971~1985年間擔任英國駐歐共體(歐盟前身)常任代表,是鐵娘子撒切爾夫人的親密工作夥伴,亦是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顧問。他出色的外交成績,使他獲得了英國爵士爵位。但是邁克爾·巴特勒還有另外一層重要身份——以收藏和研究17世紀中國瓷器而著稱的收藏家、學者。半個世紀以來,他收藏了上千件17世紀古瓷,數量及精品都為世界第一。
50年前,邁克爾·巴特勒還是一名事務繁重的外交家,在各個國家及城市間奔走是他日常工作。1959年,他再次回到倫敦,在距離倫敦兩小時火車路程的多賽特買下一處18世紀英國鄉間別墅,別墅的房間內,空著很多架子。邁克爾·巴特勒覺得應該用東西把它們填滿,同時也是裝飾房間的需要。於是,他來到了倫敦蘇富比拍賣行。一個裝有6件中國古代的陶瓷的盒子吸引了邁克爾·巴特勒的注意,這6件陶瓷形狀類型各不相同,很明顯是零散的瓷器被裝成一盒拍賣。邁克爾·巴特勒很喜歡其中一件康熙年間的景德鎮綠釉竹節酒壺。小巧可愛,造型優雅,為了它邁克爾·巴特勒把整盒瓷器都買下來了。這是邁克爾·巴特勒收藏的第一件瓷器,當時的他對瓷器還一竅不通,完全不清楚它們的價值和意義,是綠釉竹節形壺的型質美打動了他。之後,他不斷地通過各種途徑在不同的地方購買瓷器,由於工作之便,邁克爾蒐集瓷器的腳印遍及全球。
當然,開始的20多年,邁克爾·巴特勒還不能分辨各個時期瓷器的不同,只是覺得某件瓷器非常漂亮於是買回家,對它的燒制年代,瓷器上描繪的圖案及所蘊含的故事沒有留意。直到1981年由香港東方陶瓷協會主辦的“17世紀轉變期瓷器及其先驅”展覽的舉辦,是他瓷器收藏曆程中的一個轉折。邁克爾出借給展覽方30件藏品,但是,與其他展品相比,他的藏品相形見拙,他深深的愛上了17世紀古瓷。從那次展覽之後,他把自己原有收藏的16世紀和18世紀的瓷器都賣掉了,開始專門收集17世紀的瓷器,並且真正開始對這一時期的瓷器進行研究。邁克爾開始從一個純粹欣賞瓷器外觀的外行收藏者逐漸轉型為瓷器研究專家。
17世紀,即明末清初這一段的中國瓷器史長期以來一直被誤讀。萬曆後期(1607年左右),政局不穩,由於官窯耗費巨大,而被下令停止燒造。此後的100多年中,民窯作為主要的瓷器燒造力量為國內市場,尤其是歐洲及日本市場燒制了大量瓷器。在這一時期,大量瓷器從“海上絲綢之路”銷往歐洲各地。據統計,僅荷蘭東印度公司從1602年起的80年中就販運了1600萬件瓷器。這些外銷瓷中存在著大量精品,而且風格造型上頗多創新。比如青花顏色較前代更為亮麗,達到“青分五色”的標準;瓷器上的裝飾題材突破了皇家用瓷的單一面貌,出現了豐富的人物山水畫,並且瓷工以民間木刻版畫為底稿,將很多戲曲小説的故事作為瓷器裝飾題材,《西廂記》、《水滸》人物及神話傳説成為瓷器裝飾的主要潮流;然而由於這時期的瓷器大量以外銷瓷為主,留存國內的多是燒制粗糙,器型笨重,顏色不規整,影響了國內陶瓷界對17世紀民窯燒造水準的判斷,17世紀陶瓷被嚴重忽視。
邁克爾·巴特勒是17世紀瓷器歷史研究的最早倡導者和研究者之一。他研究的最大困難之一是被人誤讀的17世紀古瓷幾乎沒有任何相關文獻可供參考。在1981年以後的28年中,他主要是通過比較各個時期瓷器的不同來確認它們的燒制年代,進而歸納出這個時代瓷器燒造的特點,從而根據它的紋飾、器型、圖案進行研究。除了研究自己的瓷器藏品,他也曾到過上海博物館及北京故宮博物院看過兩院收藏的17世紀的瓷器。1985年,他從外交職位上退下,轉而擔任英國國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董事會理事。該博物院珍藏的中國陶瓷品質高、品種齊全,並且它們入藏日期早,年代明確。在擔任理事的12年時間裏,邁克爾每週不落地鑽到博物院的瓷器中進行比較研究,並且與博物館裏的專家頻繁接觸。他對於17世紀陶瓷的興趣和多年不斷的學習和研究使他成為這方面的專家,並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1986年,邁克爾·巴特勒出版了關於17世紀瓷器的第一本圖錄《中國轉變期瓷器(1620-1683):巴特勒藏品展》。1990年,出版了《巴特勒家族藏17世紀中國瓷器》。2002年,出版了《順治瓷器》。這些書籍現在已經成為研究17世紀中國瓷器的重要參考資料。
邁克爾·巴特勒獨愛收藏17世紀古瓷,他喜愛民窯的真實感與獨有的生命氣息。在巴特勒看來,民窯才是真正的藝術品,它們“多變、創新、美麗”。巴特勒非常珍愛這些藏品,他曾經失手把孩子摔在地上,卻沒有不慎摔過一件瓷器。在巴特勒英國鄉間別墅的花園中,有45個專門為存放著上千件瓷器而造的架子,每一個架子上都有大小高低不同的格子,每個格子都會上鎖,瓷器被妥善放置在裏面。如今,年邁的邁克爾·巴特勒已經將自己藏品中的絕大部分傳給了自己的四個子女。他的孩子們同樣也在不斷學習如何鑒賞和研究17世紀瓷器,巴特勒家族對17世紀中國瓷器的收藏和研究不會停止。如巴特勒所説:“我將盡可能地把17世紀中國瓷器收藏齊全,我的子女們也會延續收藏和研究下去。”
7 洛克菲勒家族:收藏惠利後人
洛克菲勒
提及近現代和當代美國史,人們難以避開洛克菲勒家族:標準石油公司、洛克菲勒基金會、大通銀行、現代藝術博物館、洛克菲勒中心、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甚至包括“911”中被摧毀的世貿大樓。美國洛克菲勒家族的財富盛名,用“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來形容絕不為過。美國權威財經雜誌《福布斯》對照歷年來的美國國內生産總值(GDP),將所有人的個人資産轉化為2006年的美元計算得出約翰·洛克菲勒是美國歷史上最富有的人。如果今天他仍然健在,他的個人資産將達到比爾·蓋茨的數倍。
約翰·D·洛克菲勒(JohnD.Rockefeller)從父親那裏以一分利借來的1000美元開始創業,之後,投身投身煉油企業,並逐漸做大,他的美孚石油公司幾乎控制了美國全部工業和幾條大鐵路幹線。1882年,它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個托拉斯。後來,洛克菲勒財團又形成由花旗銀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四家大銀行和三家保險公司組成的金融核心機構,這七大企業控制全國銀行資産的12%和全國保險業資産的26%。這些資産成為洛克菲勒家族藝術收藏的堅強後盾。
老約翰·D·洛克菲勒雖然一生積極參與文化、衛生與慈善事業,但並沒有在藝術收藏方面投入關注。所以洛克菲勒家族真正介入收藏是從第二代開始,也就是他惟一的兒子和繼承人小約翰·D·洛克菲勒和他的妻子。尤其是小約翰的妻子艾比,由於很早就開始接受優良的教育,並受到父親的熏陶,擁有良好的判斷力,所以收藏了大量的藝術精品,是一位優秀的藝術收藏家。小約翰共有6個子女,姐姐芭布斯最大,其他都是男孩,從大到小分別是約翰、納爾遜、勞倫斯、溫斯羅普和戴維。在母親的影響下他們對藝術品都有很深的感情,除了在遺産中獲得的藝術品外,他們也時常擴大自己的收藏。整個家族在藝術品上的嗜好,促成了著名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創立和壯大。
MOMA于1929年5月建立,他是艾比個人藏品的收藏之地,它的營建和收藏品管理主要由洛克菲勒家族財務支援。艾比的審美洞察力、行政能力得以在博物館的管理過程中充分展現,她的努力對於MOMA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到了20世紀的四五十年代,艾比·奧爾德里奇·洛克菲勒的兒子納爾遜·洛克菲勒是現代藝術博物館的贊助者,他亦曾稱此博物館小名為“媽媽的博物館”。而勞倫斯、戴維也不遺餘力的支援MOMA的成長、壯大。
得益於洛克菲勒家族的支援。經過80年歲月的洗禮,如今,MOMA可以與大都會博物館相媲美,雖館藏少於前者,但在現代藝術領域裏,該館擁有較多重要的收藏,是世界上最傑出的現代藝術收藏之一。現代藝術博物館目前已擁有館藏個人作品超過15萬件、2萬多部電影以及4百萬幅電影劇照。其中最著名的作品包括:梵谷的《星空》,畢加索的《亞威農的少女》,達利的《記憶的永恒》,莫內的《睡蓮》,馬蒂斯的《舞》,蒙德里安的《百老彙爵士樂》,塞尚的《沐浴者》,卡蘿的《斷發的自畫像》。此外還有不少美國現代藝術家的經典作品,如傑克森·波洛克、喬治亞·歐姬芙、辛蒂·雪曼、愛德華·霍普、安迪·沃荷、尚·米榭·巴斯奇亞、岑克·克羅斯、雷夫·巴格許與賈斯培·瓊斯。現代藝術博物館同時也是將攝影藝術納入館藏的重要機構,收入了不少新聞攝影與藝術攝影的傑作,並將這一范圍擴展到電影領域,使MOMA成為美國電影與影片收藏的重鎮。該館也針對設計作品開始典藏,包括有野口勇的設計産品、喬治·納爾遜、保羅·拉茲羅、埃姆斯夫婦等設計的椅子、燈具。還包括一些科技收藏,小從第一個能自動調整角度的滾珠軸承,大至一台貝爾47D1型的直升機。
MOMA的收藏為美國的民眾提供了廣闊的視野。近年,MOMA一年的訪客數約為250萬人次。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經是第6代了,他們仍然在各個領域非常出色並一直保持著對藝術收藏的興趣。除了建立和贊助MOMA,洛克菲勒家族還具有豐富的個人收藏,這些收藏或以他們非盈利組織的名義,或以私人的名義進行展出,非常的寶貴。他們在藝術方面世代的努力,不僅使自己的子孫和家族從中得益,更對美國民眾的藝術教育産生了及其重要的影響。他們的財力得以惠利於後人,從這個意義上説,洛克菲勒家族是不朽的。
8 瑪格家族:友誼帶動收藏
20世紀初期的法國正值戰爭時期,經濟一片蕭條,物資供應嚴重不足。然而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叫瑪格麗特的女人竟然在自家的傢具店裏賣掉了一位藝術家所有的畫作。她便是20世紀顯赫的藝術收藏家和藝術商人,瑪格集團的創始人艾蒙·瑪格(AiméMaeght)的妻子。正是這次偶然的機遇使艾蒙·瑪格一家與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從此以後,艾蒙·瑪格經常往返于法國南北之間,到巴黎尋找畫作,然後再帶回戛納出售給自由區內的收藏家們。隨著與藝術家的不斷深入接觸,艾蒙·瑪格逐漸成為了許多藝術家的朋友。1945年6月,艾蒙·瑪格開辦了自己的畫廊——瑪格畫廊。並且逐漸成為波納爾(Bonnard)、馬蒂斯(Matisse)、米羅(Mirò)、夏加爾(Chagall)、布拉克(Braque)、卡德爾(Calder)、萊熱(Léger)、賈克梅蒂(Giacometti)等藝術大師的獨家代理人。而艾蒙·瑪格的大兒子阿德里安·瑪格在兩次赴紐約學習和工作期間認識了美國很多天才藝術家,使瑪格家族的經營和收藏範圍得到了進一步的擴展。
隨著瑪格家族與藝術家之間關係的日益緊密,艾蒙·瑪格越發的感覺到他不能只做藝術品的交易商。在美國參觀了很多基金會、博物館之後,艾蒙·瑪格的腦中概念越來越清晰,他要建造一個既可以盛放自己大量收藏的地方,同時也可以為藝術家提供一個工作和交流的空間。這就促成了一個私人現代藝術博物館——瑪格基金會博物館的誕生。
瑪格基金會博物館位於法國尼斯附近的著名度假勝地聖保羅·旺斯,于1964年建成。世界建築大師約瑟夫·路西·塞特(JoesphLluisSert)的設計使這個藝術聖殿帶有某種加泰羅尼亞風情。其著名的現代藝術雕塑花園,是由賈科梅蒂、夏加爾、米羅、卡德爾、布拉克、萊熱等藝術家共同創作完成。米羅的巨型白色抽象雕塑像是瑪格的守護神,已經被遊人摸得光亮;布拉克設計的水池與波爾的浮雕相輝映;美國藝術家卡德爾的巨型動力藝術雕塑《mobileart》在樹林中聳立;而瑞士藝術大師賈科梅蒂擺設在庭院的雕塑作品也有52件之多,件件價值連城。在法國,這是第一個由藝術家親自參與建築構思,並共同設計完成的私立博物館。它呈現的不僅是全新的現代建築風格,更是一種新的思想、新的表達方式、新的生活。
可能很多人會奇怪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著名藝術家從年輕時就直接、長期的與瑪格畫廊合作。也許米羅的經歷可以給我們答案。當時法國的一家畫廊不想與米羅合作,米羅面臨著嚴峻的生存考驗,艾蒙·瑪格卓越的藝術眼光洞察到米羅藝術作品的價值,給米羅一些資助,並代理和收藏了他的作品。從此,米羅便與瑪格家族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每年大概有四個月是住瑪格家裏,瑪格家族為米羅設立了工作室,他可以進行各種創作。瑪格家族愛米羅的作品,認為米羅的作品是他精神上完美的表達。而米羅也像對待自己親人一樣對待瑪格家族的成員,每個耶誕節他都會送給孩子們禮物。如此緊密的聯繫,瑪格家族能夠成為世界上收藏米羅作品最多的收藏者也就不足為奇了。
經過瑪格家族半個多世紀的努力,瑪格博物館已經積累了數萬件藏品,不僅有賈科梅蒂的雕塑,還包括米羅的全部版畫創作及150件雕塑,夏加爾最大的一幅油畫也收藏在其中。除了常設館藏展覽外,瑪格博物館每年也會策劃3至4個不同主題的臨時展覽。瑪格博物館的建築設計、藏品及相關展覽吸引了國內外大批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參觀遊覽,自開放至今每年接待約20萬人次。此外,博物館的藝術收藏還經常出借給歐洲及美國的各大藝術博物館。
在收藏傳統藝術品的同時,艾蒙·瑪格也一直為影像所吸引,並靈敏地意識到了這種新媒體的重要作用。從1961開始,艾蒙·瑪格陸續邀請同時代的著名導演為藝術家拍攝紀錄片。這些紀錄片記錄了米羅、賈克梅蒂、塔皮埃斯等藝術大師的創作片斷和生活點滴,為後人留下了保貴的素材。
除了收藏與藝術品交易,瑪格家族的業務還擴展到了出版領域。瑪格出版社在歐洲以獨家代理當代藝術名家的版畫而著稱。藝術家們通常受邀前往瑪格出版社設在巴黎的工作室進行創作,不論是最傳統、最現代、最前衛的藝術探索,在設備和技術上,瑪格均可以滿足藝術家的創作要求。瑪格出版社已出版了米羅和賈科梅蒂的全套版刻作品。瑪格出版社被公認為全球版刻和石版刻藝術發行領域最重要的出版商。
60多年來,瑪格一直堅持自己的審美眼光,並帶著開放的態度進行藝術收藏和國際藝術交流活動。如今,瑪格家族的第三代負責人悠悠·瑪格(YOYOMAEGHT)致力於全球範圍內的藝術策劃和推廣活動。今天,瑪格畫廊代理的當代藝術家已跨越了多個文化背景,比如,中國藝術家丁雄泉,日本藝術家黑田明(AkiKuroda),義大利藝術家戴而雷(MarcoDelRe),土耳其藝術家庫而比斯(SelmaKurbuz),西班牙藝術家瓦爾代斯(ManoloValdes)。這些藝術家都成為馬格家族合作夥伴和朋友。
總之,是瑪格家族對藝術的熱愛吸引了藝術家。他們之間友誼和相互的信任、扶持,最終締造了一個藝術帝國,使瑪格家族成為世界上最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當代藝術收藏家族之一,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
9 薩奇家族:收藏的全球擴張之路
查爾斯·薩奇(CharlesSaatchi)生於伊拉克的一個猶太家庭。查爾斯·薩奇4歲的時候,舉家遷往倫敦。查爾斯·薩奇在一家叫Chris′sCollege的學校裏開始了學習生活,並表現出了對收藏的興趣,他收集了眾多超人漫畫書和自動點唱機。17歲那年,可能源於一種奇怪的閱讀困難症,他離開了學校。1970年,查爾斯·薩奇與胞弟克裏斯·薩奇成立了薩奇兄弟廣告公司。薩奇兄弟以獨到的設計眼光和卓越的經營能力,迅速在英國廣告界嶄露頭角。1978年,他們設計製作的競選廣告,為撒切爾夫人當選英國首相立下汗馬功勞。從此,薩奇廣告公司不僅財富驟增,而且成為英國廣告業巨頭,這為查爾斯·薩奇的個人藝術收藏提供了雄厚的資本。
1973年,查爾斯·薩奇與藝術史專業出身的第一任妻子多利絲·洛克哈特(DorisLockhart)結合。婚後,夫妻倆攜手走上藝術收藏之路。同年,查爾斯·薩奇購買了自己第一件藏品:英國藝術家大衛·何佛(DavidHepher)的繪畫作品。之後他的收藏逐漸變得非常廣泛,並擴展到收藏美國、日本等國的藝術品。
1985年薩奇在英國開辦了自己的畫廊,開始把美國後現代主義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傑夫·昆斯以及一些美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拿到英國展覽。這些展覽對年輕的英國藝術家産生了很大的啟發。之後,薩奇夫婦開始關注英國本土的藝術發展情況,經濟低潮時期,薩奇賣掉了手中的多數現代藝術藏品,其中包括波普藝術、極少藝術和新表現主義繪畫,開始大量收藏YBA(YoungBritishArtists,英國年輕藝術家)的作品,並在薩奇畫廊長期陳列這些作品。但是這樣的舉措並沒有引起社會的關注。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大約1992年3月至1995年12月期間,薩奇把自己的收藏分為5個部分展出。展覽吸引了策展人裏格·穆爾的注意,他首次將英國青年藝術家這個詞的縮寫“YBA”收入辭典。此後英國年輕藝術家開始在世界各地進行陸續的巡迴展覽,逐步擴大了影響力。但使YBA真正掀起全球風暴的還是薩奇一手籌劃的“感性”(sensation)展覽。1997年,“感性”展首先在倫敦皇家美術學院展出,兩年後移師紐約布魯克林美術館。展出的作品因為衝破了宗教和道德的底線,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和轟動,而媒體的渲染讓YBA更加聲名遠播。此後,達米·赫斯特、馬克斯·哈維、克裏斯·奧弗利、馬克·奎恩、查普曼兄弟、翠西·艾敏等人確立了前衛的藝術形象,身價倍增,薩奇可謂功不可沒。
而隨著薩奇兄弟在廣告業內的全球擴張,也把畫廊的經營觸角伸向世界。不僅薩奇畫廊的作品來自全球,查爾斯·薩奇還組織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當代藝術家的作品,在世界重點城市舉辦畫展,並整合資源,展覽與廣告形成良性互動,影響廣泛。
當然薩奇家族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1995年,薩奇廣告公司的董事們(saatchi&Saatchi)共同反對兩兄弟的過度花費,致使薩奇兄弟不得不離開這個幾十億美元的控股公司。隨即薩奇兄弟倆在倫敦創立了m&c薩奇公司。
本世紀初,m&c薩奇公司將中國作為英國、美國之後的第三大市場,薩奇畫廊對中國當代藝術也産生了濃厚的興趣。2008年,薩奇畫廊在切爾西的帝王路的超過7萬平方英尺展覽空間對外開放,開幕首展呈現的是來自中國的新藝術。展出了24名中國現代藝術家的57件作品,佔據了整整4層、13個展廳。
除了實體畫廊,薩奇還創造性地推出互動式網路平臺——薩奇線上。薩奇畫廊于2006年中期啟動的“您的畫廊”迅速發展成為全世界最大的、供藝術家和收藏家會面、聊天和展示藝術作品的聚會點。薩奇線上每週末固定推出線上聊天欄目,還可以線上交易,且線上交易不收取任何佣金。所有藝術家可以在此免費上傳任何作品圖片,展示作品並創建自己的主頁空間。薩奇線上有十幾種語言的版本,可以説,全世界的人都在看。只要藝術家免費上傳自己的作品,它就能夠以最快速度將這個藝術家推向全球。薩奇畫廊還啟動了一個專為世界各地的學生提供作品展示機會的版塊——stuart(學生藝術)。如今,差不多3萬多位藝術家和7500多名學生借著薩奇畫廊的顯赫名聲,通過網路向更大範圍內的觀眾展示風格多樣的全新作品。由於每天都有許多藝術家、收藏家、經銷商、學生以及對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人欣賞網站上的視覺藝術作品、瀏覽網站資訊、閱讀線上雜誌和部落格以及參與線上聊天,“您的畫廊”的日均點擊率高達2000萬次。另外,所有薩奇線上藝術家都有機會被挑選並參展,比如像紐約脈搏藝術展、倫敦藝術展、紐約Pulse藝術展、新力世界影像展等。薩奇線上電視和雜誌更是能夠提供給人們一個全球視野。
可以説,薩奇家族運用自己在廣告業內的擴張經驗來推動自己的藝術收藏。與很多收藏家不一樣的是薩奇在不斷變換自己的收藏方向,從薩奇開始收藏的那一刻開始,他從未停止過出售手中的藏品,大多數時候獲利頗豐。對於其收藏動機,曾引起很大的爭議。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的每一步舉措都帶給世界一個新的收藏趨勢。正如《藝術新聞》的專欄作家理查德·克所説:“薩奇,他不但是當代藝術最有影響的收藏家,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也是一個精明的經紀人。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的美第奇,他可以創造一種藝術風潮,也可以破壞一種藝術潮流,他甚至會影響身邊的批評家和館長。薩奇自己就是最新興的藝術家和藝術潮流的終極廣告。”從這個意義上來説,爭議僅僅是爭議而已,薩奇對於英國本土以及歐美國家甚至是全球當代藝術發展的推動力量毋庸置疑。
10 提森·波尼亞撒家族:提森美術館的家族私藏
提森·波尼亞撒家族(Thyssen-BornemiszaFamily),是20世紀德國工業家族中最為顯赫的一個家族。這些FriedrichThyssen的後裔,經營涉獵的行業有鋼鐵、電梯和自動扶梯、海事、銀行等等,還有藝術收藏。家族起源於德國,但現在已經散佈在很多國家,這些成員裏包括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和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
瑞士億萬富翁同時也是全球擁有最多收藏品的藝術收藏家之一的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一生中的大部分時光在西班牙度過。他的父親同時也是藝術收藏狂熱分子的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去世之後,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繼承了一個商業帝國,其中包括海事建設和石油,和數百幅十四至十九世紀歐洲藝術大師們的主要收藏。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還是一位狂熱的賽馬愛好者。從那時起,他的業務向藝術集中,在他父親去世15年以後,他買下1931-1935年的一張水彩,開始進入20世紀的繪畫作品收藏,包括德加,蒙德里安,畢加索等人的作品,但他更傾向於德國表現主義。
提森·波尼亞撒家族的藝術收藏,在歐洲獨一無二,但分散于歐洲各地。於是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的夫人立志要將家族的收藏,匯攏于西班牙。後來,西班牙政府出面相助,花費三億五千萬美元,將這份家族私藏,收到一座建於十八世紀的皇宮裏,遂有今日的提森美術館。美術館本身是19世紀初的馬德里的新古典風格的建築,館藏由二樓而下照時序由文藝復興,洛可可,古典主義,到印象派後印象派和表現主義,和最後大廳的現代藝術包括前衛派,現代主義等組成。提森美術館的藏品,一共有將近1000件,都是藝術史上地位重要的藏品,從十三世紀的歐洲藝術,到二十世紀後期的美國藝術,應有盡有。HansHeinrichThyssen-Bornemisza男爵的收藏興趣更偏向於19世紀以後的,但是實際提森的藏品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奇馬布埃。藏品中甚至還有基蘭達約(Chirlandaio)的《喬萬娜·托拿博尼肖像》,他是米開朗琪羅的老師,這幅作品是14世紀的。此外,很多晚期哥特風格的作品,北方文藝復興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作品,卡拉瓦喬、卡帕喬等15世紀的作品……這些在藝術史上都是非常重要的。19世紀和20世紀的藝術珍品也有很多,比如凡·高、莫迪裏阿尼、大衛·霍克尼(DavidHockney)和愛德華·霍普(EdwardHopper)的作品。另外,還有很多弗洛伊德的作品,因為他和男爵是好朋友,為男爵畫過肖像,他也把男爵帶進了倫敦的夜生活。
11 尤倫斯夫婦:藝術收藏的明星夫婦
現年74歲的尤倫斯男爵,比利時人,曾經營與白糖相關的家族企業。身為英國泰特美術館、古曼東方美術館、巴黎卡地亞藝術基金會董事的他,在2007年度《artreview》雜誌全球藝術百強榜中被列為第97位。尤倫斯男爵經營家族生意逾四十年,于2000年退出商界,和妻子一起從事慈善文化活動;尤倫斯夫人在身患癌症之後活了下來,積極致力於教育、救助等非營利項目。從1992年開始,她把很大精力放在慈善事業上,建立的快樂家庭基金會主要幫助尼泊爾的孤兒、兒童救護中心和學校。
尤倫斯男爵(GuyUllens)和他的夫人米莉恩(MyriamUllens)都有一些靦腆,不愛在公開場合高談闊論,但是,如今他們是藝術圈收藏界絕對的“明星夫婦”:曾把價值千萬英鎊的英國風景畫大師特納的一批作品送交佳士得拍賣,上千萬英鎊的估價震動一時;接著宣佈一個大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尤倫斯藝術中心落戶北京798藝術區。這一切都讓他們無法不成為人們談論的焦點,尤其是在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界。
尤倫斯夫婦熱愛藝術並樂於分享。造訪中國多次之後,對中國當代藝術鍾愛有加,收藏了大量藝術品,並廣邀友人鑒賞並出借給很多重要的展覽。迄今為止,尤倫斯夫婦已建立起一個世界最大、最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隨著2007年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的盛大開啟,以及一系列重要展覽和項目的推出,尤倫斯夫婦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慷慨使其收藏再一次成為熱門話題。尤倫斯的收藏涉獵寬泛,文化形態多元。在其擁有的2000件左右的藏品中,20%是傳統作品,當代藝術佔80%,包括雕塑、繪畫,以及大型裝置和影像作品。
尤倫斯男爵的藝術收藏淵源已久,出自家庭熏染和異域烙印:尤倫斯男爵的父親參加過一次世界大戰,戰後於1921年被派駐北京擔任了五年外交人員,曾走遍中國各地。那時候動蕩的北京市面上充斥大量藝術品,和很多外交官一樣,他偶爾也會買下自己喜歡的中國古玩,其中有幾件留給了他的兒子。那可以説是尤倫斯男爵和中國古董的最初接觸。雖然父親英年早逝,自己沒有多少機會真正了解他,但他清楚記得父親在他很年幼時已講及中國,讓他對中國産生了興趣。
尤倫斯的叔叔在抗戰期間來中國擔任比利時駐華大使。在日軍進攻前,他在北京任職了一兩年,後來隨政府一起前往重慶,在那裏生活了兩年後去了香港。他對中國和中國人也充滿感情,並深刻地影響著尤倫斯。
尤倫斯男爵的母親也是一個對收藏有非常興趣的人,她曾經多次去伊朗考察文物古跡,每次從伊朗回來幾乎都帶來各種瓷器和文物,把每一件的來歷講給兒子聽,並把一些文物送給尤倫斯作為禮物。
不過他自己正式開始購買藝術品還是在經營家族生意的時候,那時候他經常到美國、歐洲與亞洲出差,在商務辦完後,常常利用週末的時間到諸如香港的摩羅街和荷裏活道流連淘寶。
早期的多重經驗決定了尤倫斯夫婦日後的收藏取向,收藏結構中的歐美部分,包括整體高價拍出的19世紀畫家特納的水彩畫,還有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以及歐美當代藝術如傑哈德·李希特(GerhardRichter)、傑夫·沃爾(JeffWall),以及RobertMangold、AndreasGursky、ThomasStruth等;亞洲部分顯然以中國為重,古代部分除收藏古代中亞的黃金飾品外,尤倫斯在比利時古董商格斯萊·高斯(GiseleGroes)以及頂級專家法國人克裏斯汀·戴迪(ChristianDeydier)、英國人吉瑟普·埃斯肯納茨(GiuseppeEskenazi)調教下,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相繼購得200多件高端中國古董及書畫(如以2530萬元購藏宋徽宗名跡《寫生珍禽圖》)。而尤倫斯興趣轉向中國先鋒藝術,是始於與耶魯學人吳爾鹿的交往,尤其在20世紀90年代初,結識香港畫商張頌仁與鄧永鏘後,對其籌劃的“後’89”現象産生關注,隨後持續深挖中國早期當代藝術,逐漸建立起輝煌的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系統。
尤倫斯第一批買入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是艾軒與王廣義的作品,後來也開始從拍賣會中購藏一些精美的古代繪畫,那時候大家更關注中國瓷器,而對繪畫有興趣的人非常少。通過吳爾鹿的介紹,他認識了一些中國的畫家朋友。對歐洲人來説,收藏古典繪畫的難度更高,因為需要對中國文化修養、書法、哲學和藝術史有充分認識。因此尤倫斯總結自己三十年的收藏經驗,指出收藏家首先應該熱愛藝術,其次,應該虛心學習,廣結朋友網路。1991年,他在香港認識了經營畫廊的張頌仁,在一個大車房裏看到了很多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一時興起買了幾張方力鈞與劉煒的作品,自此之後便不停購藏中國前衛藝術作品。
尤倫斯收藏模式呈明顯的代際性和專項性:前者如“’85新潮”展覽,是對一代人藝術創作的整體清理,以類似文化考古地層學的概念呈現文獻乃至文化學意義上的合法性;而後者類似對英國畫家特納的系統收羅,是對經典大師的積累與全面梳理,具有了標本化的再造可能。此外,對’85藝術家創作手稿、筆記等周邊資源的細緻經營與收琢,令人聯想到尤氏收藏在史學理論家——費大為等的通力協助下已頗具文獻性的史學意識。尤倫斯收藏的特點在於:全球惟一古代和當代兼備的中國藝術收藏體系;投入資金最大的收藏;以專家為指導的獨立收藏(從張頌仁到費大為的收藏不隨潮流);收藏主體以中國早期先鋒藝術為主(“’85新潮”);善於品牌經營的收藏家。
12 華德·法伯夫婦:雄心勃勃的藝術收藏者
霍華德·法伯(HowardFarber),今年67歲,這位近年紅遍中國藝壇的風雲人物,原是一位紐約房地産商,1995年退休,現在是全球屈指可數的中國及古巴現代美術作品的專項收藏家。2007年10月13日,他和倫敦菲利普斯拍賣行聯手推出的“中國先鋒:法伯收藏”專場,是至今為止中國最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海外銷售。他拿出44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這個舉動使他在中國乃至全世界一炮而紅。法伯的收藏架構仍然比較模糊,通過“法伯專場”來看,其收藏仍以一些中國當代明星式的或招牌人物為主建立起來。法伯的著眼點更多傾向於架上繪畫,佔據其藏品的大宗,而攝影和雕塑以及少量裝置作品則為輔線收藏,並且他宣稱:“法伯專場”上拍的44幅只是所藏中國當代藝術品之冰山一角。法伯的收藏脈絡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以美國本土19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初的近代美術和現代派作品為線索,如馬克斯·韋伯(MaxWeber)等重量級人物作品。20世紀90年代中期,法伯把原有藏品逐漸調整清倉,收集起古巴現當代美術品。1995年,他與夫人在香港接觸到漢雅軒張頌仁處的中國當代藝術,後結識東八時區書店的羅伯特,以及凱倫·史密斯,後者的引介與顧問的作用,使得法伯新開闢以中國當代藝術為主線的收藏板塊。
法伯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以收藏美國的現代藝術起家,收藏了GeorgiaO'Keeffe,JohnMarin,MarsdenHartley等人的美國現代作品。當時這些作品都非常便宜,就如他説的,當時五千美金買進的作品後來漲到五萬美金再後來就是五十萬美金。他在西方不是很有名,也不是大富豪之輩的人物,但在古巴當代藝術收藏方面,他還小有名氣。1987年,他為了買下自己在紐約長期租用的公寓,便把一張O'Keeffe的畫賣了一百萬美金,一百萬美金也就剛剛好足夠買下這間他喜歡的公寓。“三個小時就將我這張心愛的畫賣了,這張畫是我那時整個收藏系列中的背梁”。那個時期,他開始慢慢地賣掉他的收藏,整個建立了三十年的收藏,在2005年的拍賣中賣了七百萬美元,是他買進的價格的四倍。
1995年,他和他的太太Patricia(一位愛好芭蕾舞的夫人)到香港旅行,參觀了漢雅軒畫廊。他是這麼形容這個著名的邂逅的:“當我走進畫廊後震驚不已。我28年來從未見過這麼精彩的作品!從那一刻起,我知道中國當代藝術將是我接下來的最愛。”
香港之行結束後,法伯坐在放滿了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紐約公寓裏,他非常渴望能夠更進一步的了解中國當代藝術,但是當時唯一能獲取資料的只有1994年柏林文化局和牛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名為《中國先鋒——中國藝術和文化現狀》的外文書。所以他便開始在網上瀏覽,最終他聯繫到了目前是東八時區書店的老闆—羅伯特,羅伯特又將凱倫·史密斯介紹給他。認識了凱倫以後,法伯不久便將自己以往的購買習慣改變了:“以前,我喜歡兩分鐘就決定我到底買不買,我通常靠著直覺,喜歡就買不喜歡就不買。但是,認識了凱倫以後,我改變了,我需要一個人成為我的眼睛和耳朵,她豐富了我的視覺,我聽了她的,就對了,我想我當時應該多聽從她的。”
同年,他設立了一家中國先鋒藝術諮詢公司,並設立了一個網站chinese-art.com(目前已停閉),自此他每年要橫越太平洋三次。“我當時稱自己為‘諮詢’是因為我發現我買不完所有的東西,所以我要一手打造一個中國市場。”法伯的雄心勃勃是希望將國外的買家吸引到中國,但是這在當時無法完全實現。這個當時被法伯的會計師認為是件毫無意義的計劃,只是法伯長遠計劃裏的一個工具。2001年,法伯在王功新的藏庫開了一個記者招待會,他的意圖是希望中國的記者們能夠關注一下目前生機勃勃的中國當代藝術,但他的好心卻得不到在場觀眾們的響應。所以法伯這麼總結:“我沒有改變中國的當代藝術歷史,是它自己怎麼發展下去了”。
回到2007年這場轟動的倫敦拍賣,法伯堅持自己不是在“賣”藝術,他的倉庫裏還有很多他的最愛,不捨得拿出來。2006年11月,他參加了紐約Christie’s的拍賣,花了50萬美金將渴望已久的方力鈞的作品拿下,“我當時緊張的都要吐出來了,壓力太大”。慢慢的步入高齡階段,法伯似乎也意識到自己這些非常重要的收藏不應該只待在倉庫裏,是時候放手讓這些寶貝流入市場公布於世了。菲利普斯的總裁Simondepury認為,這次流入市場的44件私人收藏,將是目前以來中國當代藝術作品最重要的一批。其中被媒體提及最多的、最耀眼的便是王廣義的那張《大批判—可口可樂》,當時法伯以25000美金買進,拍賣的成交額為804,000英鎊。“那個時候花25000美金買一件可口可樂藝術家的作品,會被指為很可笑,這是很大一筆錢。這位藝術家對可口可樂消費文化的批評,他們説就像當初的安迪·沃霍”。
縱觀法伯的整個收藏模式,可以表述為:個案的收藏性不夠豐富,但其藏品尚能梳理出清晰的階段和群體特徵,而且選擇的作品完整度較高,具有很明確的賣場效應。法伯的收藏特色:1、近年專收中國及古巴當代藝術,2、收藏資金量一般,3、依靠顧問協助的收藏(從羅伯特到凱倫·斯密斯)4、比較有投機策略的收藏家(從“法伯專場”割倉部分中國當代可見)。
14 希爾萬·樂維夫婦(DSL):後入局者,後來居上
米尼克及希爾萬·樂維夫婦(DSL),作為較晚現身的近幾年來集中收藏中國當代藝術的法國藏家,曾經營服裝公司,1987年開始,一直從事房地産行業。其創立的DSLcollection收藏庫內有70多位中國藝術家120件當代藝術品,收藏的主體聚焦于早期先鋒實驗作品(如’85新潮群體)。
2005年7月,希爾萬·樂維夫婦在上海莫幹山(即M50藝術區)遇見了香格納畫廊老闆何浦林,並參觀了他的畫廊和作品,及藝術家丁乙的工作室。初次領略到中國當代藝術的魔力之後,這其中折射出的中國當下這個充滿了變革的時代所爆發的創造力和能量,使得他開始了一個“瘋狂”收藏家的旅程。繼希爾萬收藏了第一件丁乙的作品之後,又通過何浦林收藏到了周鐵海和曾梵志的作品,另外張洹的作品也是他一直關注的一個重點。獨自購買作品一段時間以後,結識到定居巴黎的藝術家楊詰蒼及其夫人楊天娜,他們向希爾萬介紹了許多藝術家,幫助他了解年輕的廣東藝術群體,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DSL收藏薈萃了不同年代藝術家們的創作精華,既有那些20世紀80年代早期便活躍于藝術舞臺的藝術家:如張培力、徐坦、王廣義、顧德新、楊詰蒼、王度、吳山專、王功新、徐冰、谷文達、丁乙、沈遠、陳界仁等人,也有年輕一代人的作品,如劉煒、鄭國谷、徐震、蔣志、曹斐、楊勇等等。其收藏主要聚焦在觀念藝術、錄影藝術以及裝置作品上,擁有120多件非常重要的大型裝置和概念作品。他們收藏的另一個重點還在於關注廣東的藝術舞臺的發展,包括自20世紀90年代早期起的許多重要作品,特別是“大尾象”工作組和“陽江”小組的作品都被囊括其中。
“我們想找的是那些根植于中國文化及中國傳統、但受到全球化影響的藝術家。”希爾萬的收藏品看似雜亂,但他自己將其分為三個線索,這也是他對中國當代藝術活躍地區的總結和認識:
在北京,從圓明園的自由藝術群落,到現在的眾多藝術區的聚集可以看出,北京藝術家及其創作體現為群落的形式,尋求政治語言的表達和社會現狀的思考是主要的創作方向;在上海,藝術家受到國外藝術影響更大,從新的媒體材質的運用到使用的技巧語言都已經相當的國際化;另一個不能忽視的地區是珠江三角洲的廣東地區,那裏離北京等政治中心地區比較遠,藝術家反而有更多的自由空間。毗鄰香港的珠江三角洲類似中國的新移民地區,本土的特色和現代化的結合比較早,而且似乎在一夜之間完成。“它似乎成為一個有趣的標本,在一瞬間保存了中國全球化道路的整個過程。”廣東的藝術家很快地投入到城市化改造和社會的迅速變化中,這使得珠江三角洲的當代藝術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景觀。收藏這些作品也就保留了中國現代化的經歷。
希爾萬投身中國當代藝術收藏的時間並不長,雖然數量不多,但選擇很慎重,從其藏品以地域劃分抽離出的三個線索“新媒體材質及觀念較為國際化的上海群體;政治語言與社會現狀為訴求的北京群體(如圓明園等自由藝術區);呈現新移民及本土、現代轉換的副中心——廣東珠江群體”可見希爾萬對中國藝術狀態有著清晰的把握,從而能夠以後入局者的身份來掌控住為數不多的收藏資源。DSL收藏嘗試打破拍賣公司及國際藝術市場上氾濫的成見,期望以完全不同的眼光來展現中國當代藝術。另外,DSLCollection虛擬美術館的也在網路上完成展覽,展出進入DSL收藏中的中國藝術家們的傑出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