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張堅:主流標準的構成因素及其他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6-07 11:02:38 | 文章來源: 美術報

組織開展美術作品評價“標準”討論有現實針對性。我想,一方面是今年要舉辦第十一屆全國美展;另一方面恐怕也與當下美術作品評價標準多樣化,主流標準處於動態變化中,而不像以前那樣長期保持穩定明確的情況有關。《美術報》提出這個問題,引發大家的思考和討論,有助於推進美術事業的健康發展。當然,這也是一個比較困難的問題,講得過於抽象籠統,或不關痛癢,於事無補;過於具體明確,多半難獲得普遍認同,乃至引起爭議。畢竟,當下美術創作的情景是豐富多彩的,藝術家的生存狀態也是各種各樣。在評價標準問題上,大家形成相對一致的意見,是需要不斷醞釀、交流和一定時間的積澱。

黃河清老師提到以“雅俗”作為評價標準(《美術報》5月9日807期第7版),這是一個思路,以政治作為評價標準,也是一個思路。不過,在實際的藝術活動中,評價標準似乎不是什麼問題,它在活動過程和各個環節中自然表現出來。中國美術家協會和文化部主辦的全國美展評價標準,從大的方面講,應該説是明確的,那就是要能夠反映我們國家的主流文化價值,更準確地説,是要體現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當然,藝術上也要過得硬。至於説,一些藝術院校、專業協會和機構舉辦的展覽,可能會更多地從學術層面加以考慮,商業機構策劃的展覽,則以市場效應為導向,但這也不是絕對的。總體而言,美術評價標準多元化並非孤立現象,而是與改革開放後國內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發展的進程聯繫在一起的。

多元是否就意味著評價標準的無所適從或者虛無主義呢,我想,主流與多元是辯證的關係,而非水火不相容。主流是在多元中形成的,只有經歷多元發展形成的主流,才是有根基的和站得住腳的,並且,健康的主流標準也應是動態的,與時俱進的,而非一成不變的。如果説到美術作品評價主流標準的構成,不外乎三個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藝術標準,其次是社會效應和公眾口碑方面的標準;三是政府主管部門、專業協會和展覽機構的要求。這三個方面有時是相互衝突的,但這並不等於説,就會喪失美術評價的主流標準。我想,主流標準恰恰就是在這種矛盾和碰撞當中才得以明晰化、具體化和豐富化的。

馮小剛的電影,對話幽默,情節感人,社會口碑好,思想上也沒問題,票房收入又高,既叫好,又叫座,當然是最理想的。前幾天,我去看賈樟柯的電影《24城記》,進場後,發現大廳漆黑一片,只有我一個人,大概是我的走動聲音,引起了放映員注意,他把放映廳的燈打開了,還放音樂,整個電影放映過程中,自始至終再也沒有另外的觀眾出現,不期然之間,享受了一次“貴賓”待遇。賈樟柯電影在國內的公眾接受度是無法與馮小剛相比的,但必須承認,在電影語言的格局和視野方面,要遠比馮小剛的大。他的電影的敘事結構相當複雜,以多維方式,揭示那些隱含在活生生的個體人的生活和記憶中的時代變革痕跡,厚實而有力度,從影片中,是可以真切感受那些個普通人,在面對社會轉型的巨大困難和艱辛時表現出來的堅毅、樂觀和勇氣的,他的電影能在國際上産生一定的影響是不奇怪的。至於説到主流評價的標準,我想,應該是透過類似這樣一些截然不同的電影佳作的碰撞而形成的。

當代美術創作面臨的境遇同改革開放之前是完全不同的。藝術家不可能雙耳不聞窗外事,閉門造車,他是無法回避這個高技術的、媒體化的和雜色斑斕的視覺文化時代的,問題只在於,他是否有足夠的勇氣和開闊的胸襟來面對。談到藝術的評價標準,我想,寬廣的藝術創作視野,是一個基本的判斷標準。其次就是藝術的判斷力,什麼東西是好的,什麼東西是不好的,海量資訊,往往泥沙俱下,藝術家是在比較和選擇當中,形成自己的創作思路的,體現出趣味的雅俗和格調的高低。好的藝術從根基上就要站得住腳,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比如,印象派的藝術,剛出現的時候,許多人是不理解的,認為那些畫家是在胡鬧。但它的歷史根基是相當深厚的,延續了提香、委拉士貴支、華托、戈雅和德拉克洛瓦以來的傳統,還吸收了日本版畫、攝影等多方面的影響。當然,最重要的是,這些新派畫深刻地表達了現代生活的體驗,它的作為美術史的現代變革的橋梁的地位絕非偶然。中國近現代傳統國畫革新運動中出現的那些名師巨匠,諸如黃賓虹、潘天壽,根基也是非常寬廣和深厚的,這是造就他們藝術創作的大格局和新高度的根本所在。《詩經》中的雅和頌是廟堂之音,中正平和、沉穩寬厚的審美境界的獲得,需要經過堅持不懈的學術探索和藝術創作實踐才能達到的層次。

另外,藝術語言方面是否有新拓展,也能反映作品達到的高度。新時代的新體驗,與創作者對於歷史傳統的獨特理解相結合,構成一種新的藝術語言的探索,過程中,出現走得太快或太遠的情況,是正常現象。事實上,過分超前的先鋒性,或者僅僅把先鋒性作為姿態,容易導致自身創作語言的邏輯混亂,其結果是得不償失。當代藝術中,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常常是那些在新的視覺語言探索層面上體現出嚴肅的前衛精神的作品。年輕藝術家在藝術上嘗試新的東西,或多或少都會給人以離經叛道的印象,但這種新嘗試是有可能發展成為強大的社會藝術力量的,也是有可能與主流文化價值和意識形態相結合的,使之産生新活力。所以,涵容和鼓勵嚴肅的前衛創造精神,對於營造一個健康的美術創作氛圍是非常必要的。這裡並不是説只要前衛的就是好的,最根本的還在於,對於那些嚴肅的藝術探索者在創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視覺智慧、勇氣和階段性成績是需要加以肯定的,也許,他們在駕馭語言方面,還沒有達到十分嫺熟的境界。

剛才説到了電影評價,美術作品當然也跟電影一樣,是需要口碑的,但我覺得,也不能完全與電影等同起來,電影作為大眾娛樂樣式,從起源時候開始,就是明確的,而美術作品的社會公眾接收面是不能與影視作品同日而語的,更多地屬於高雅藝術的行列,我們在重視美術作品的大眾性、重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同時,也要注意到美術作品的文化基質中的精英性和嚴肅性,即我們需要思考,傳統的造型藝術與現代影像産品相比,它的優勢到底在哪。如果説揚長避短的話,那麼,這個造型藝術的“長”到底在哪。這是關乎視覺文化時代,造型藝術未來發展和繁榮的問題。事實上,新穎的藝術表達樣式,前衛的探索,也是能夠很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發揮建設和諧社會的作用的,只是方式可能會與過去有所不同罷了。 張堅(中國美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副院長)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個案與切片——展覽中的個案研究意義
· 學術的理性尊嚴:潘公凱談當下美術史論批評
· 捐贈:義舉為公與公而忘私
· 當代藝術會有“中國標準”嗎?
· 專訪今日美術館館長張子康:民營美術館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