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典藝術 主流聲音 您的位置: 首頁>觀點
 關鍵詞推薦
 瀏覽中國網欄目

鄭欣淼:故宮的價值與地位

藝術中國 | 時間: 2009-05-31 02:27:50 |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三)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故宮(1987年以後)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産公約》,確定為了人類的今天和未來,將世界範圍內被認為具有突出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和自然景觀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以確保遺産的價值能永續保存下去。公約規定,對於世界遺産,整個國際社會都有責任予以保護。1987年,故宮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世界遺産組織對故宮的評價是:“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故宮成為世界文化遺産,使人們對故宮古建築價值的認識有了深化。建築是人類歷史文化的紀念碑,偉大的建築往往成為一個城市、一個民族,甚至一個國家的象徵物。故宮就是這樣的象徵物,故宮不只是宏偉的古建築,還包括珍藏其間的文物精品,它們聯結在一起,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與中華文明成就的一個標誌。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把它們結合起來,就可看到,故宮博物院是世界上極少數同時具備藝術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宮廷文化博物館等特色,並且符合國際公認的“原址保護”、“原狀陳列”基本原則的博物館和文化遺産。世界文化遺産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的多樣性,從世界文化遺産的角度,人們努力挖掘和認識故宮具有的突出的和普世的價值。

  “文化遺産”觀念的引入,突破了傳統的“文物”觀念的局限性,強化著遺産的環境意識、共用意識,以及全社會都必須承擔管理和保護的理念,促使人們從“大故宮”的觀念來看待故宮保護。這在故宮保護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不僅要保護故宮本身,還要保護它的環境。過去只重視對故宮本身的保護,後來認識到與皇宮連在一起的護城河也是皇宮的當然組成部分,必須治理,於是就有了20世紀90年代投資6億元人民幣、費時三年的護城河治理,改變了長期存在的臟、亂、差面貌。根據世界遺産委員會的要求,在文化遺産地的周邊必須劃定“緩衝區”,以保護其周邊原有的歷史風貌和環境。2005年故宮緩衝區方案確定,總面積達到1463公頃。這一方案的實施,將使故宮週邊環境傳統風貌的歷史真實性得到有效保護。北京舊城是以故宮為中心規劃發展起來的,人們更認識到,北京舊城的整體保護必須重視作為中心區域的故宮的保護。這種不斷提升的文物保護意識與理唸有力地推動著故宮的整體保護。

  故宮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對它的保護提到了重要的議事日程。2002年10月17日開始的故宮百年來的大規模修繕,引起海內外的高度關注。這次維修,通過保護故宮整體佈局、徹底整治故宮內外環境、保護故宮文物建築、系統改善和配置基礎設施、合理安排文物建築的使用功能、提高文物展陳藝術品味與改善文物展陳環境等“完整保護、整體維修”的五大任務,使故宮重現盛世莊嚴、肅穆、輝煌的原貌。故宮維修堅持祛病延年、最少干預、最大限度地保存故宮古建築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從世界遺産的高度,故宮修繕工程既是保護我國珍貴的文化遺産,也是履行我國對國際社會的莊嚴承諾,它的根本意義在於實現人類文明延續和可持續發展。世界遺産事業所倡導的是由各國政府保護文化的多樣性。故宮修繕所秉持的保護理念及修繕中所堅持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實踐證明是正確的技術與做法,不但對國內,而且也對國際世界遺産保護理論作出了應有的貢獻。2007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東亞地區文物建築保護理念與實踐國際研討會”通過的《北京文件》,對中國遺産保護的政策和原則給予很高評價,對故宮等世界遺産地的修繕給予充分的肯定,這是對不同文化背景的世界遺産及其特色的保護方式的尊重。

  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是在重重阻力中艱難建立的。圖為建院當天遵義門內擁擠的參觀人群。

   上一頁   1   2   3   4   5   6   下一頁  


列印文章    收 藏    歡迎訪問藝術中國論壇 >>
發表評論
昵 稱 匿名

 

相關文章
· 故宮藏曆代書畫展 國慶獻禮“中秋貼”
· 台北故宮 年輕態的借展路子
· 吳冠中“壓箱”長卷贈故宮
· 鄭欣淼:故宮兩院合作 雍正大展定會轟動海內外
· 北京故宮與台北故宮達成8項實質性合作[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