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 彩墨紙本 1990
而這種和諧的自然觀,浸潤人心,形成了中華哲學思想的精神基石,當然這也是山水畫的靈魂所在。在這,我的宇宙觀也逐漸成熟。
《佇立——殘失的流雲》 彩墨拼貼 1989
1984年,我便開始了對中國山脈的行走。首先我做了兩個準備,第一是對中國所有的山脈、河流進行了分門別類,查閱了歷代的相關文獻、詩歌和畫家創作的圖畫,這項工作我下了大工夫,當然過去多年臨摹的歷代名家的作品,是我首先的嚮往。再者就是根據這些山脈、河流的地理位置制定了尋山的路線。
《雲靄》 彩墨紙本 1996
《綠蔭》 彩墨紙本 1988
我首先到達的就是位於安徽的黃山。我如癡如醉地跌入山中,醉心於始信峰,經常面對筆架山揮毫寫之,時常在野徑山溪旁奔走,臥于巨石仰天觀月吟詩,人的靈魂與山、與水、與樹悄然邂逅。
《暮色下的秋季》 彩墨紙本 1988
松風作伴,溪聲如琴,石為硯,霧為水,晚霞如墨,墨中含思,思中解夢,好個自在!
《對話》 彩墨紙本 1990
我在那深秋裏留下這樣的詩句:“伸手一乞天匠意,大笑朱墨勝秋山。”懷著對仙山的崇拜與求索,大有做“神仙”之感。
《竹子》 彩墨紙團丙烯拼貼 1991
我在十年後的1994年又一次進行了系統的探求。我東到浙江舟山群島的普陀山,西到青海省的崑崙山脈,北到大興安嶺,南到海南五指山,按古法尋山問道。並與三十幾座名山大川進行了為期數年的對話。另外,對長江、黃河、淮河、鄱陽湖等與山相關的河流、湖泊以及沿岸的城市進行了考察。
《尋覓》 彩墨紙本 1989
《秋吟》 彩墨紙本 1988
1996年,我繼續進行著山水行走的計劃,從滇藏進入川藏高原,從玉龍雪山、哈巴雪山、白茫雪山到梅裏雪山的卡瓦格博峰,再過大雪山,在這裡仙山變成了神山。
《擱淺》 彩墨撕拼紙本 1990
這年中旬,我又進入了青藏高原的崑崙山脈,延綿不斷的群山,紫褐色夾著赭色的山體落在天邊被微風撫摸著,當一輪明月爬上了山脊,給那浩瀚靜謐的天際帶來了一絲明凈。虔誠朝拜的信徒那遠去的背影,給我帶來更為深刻的思考。
(本文選自徐冬冬所著《我的藝術生活》)
畫家在法國登歐洲最高峰勃朗峰(2001)。文中之印象繪畫作品,均為畫家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所繪。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從中國傳統意象繪畫起步,八十年代吸取了西方印象派中的色彩運用,並沿用中國畫的散點透視,將色彩與水墨聯繫,在色彩中尋求著中國文化的筆墨情趣,在光影中探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這一階段的會通中西文化的探索,為其日後進入抽象繪畫領域、創立中國抽象繪畫流派,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啟下的作用。
人物連結
畫家近影
徐冬冬,1959年生於北京,祖籍浙江寧波。字苦藤,號寄人籬下人。國家一級美術師(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對意象繪畫、印象繪畫、抽象繪畫都有著深入研究和創作實踐,並涉獵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作品跨度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至今已逾40年,畫風幾經突變,充滿創新的精神。代表作品有《壽圖》、《紅河谷》、《距離二十三》、《圍與不圍》、《無根的神韻》、《太極》、《四季》系列組畫等。他提出了“心造境”的藝術思想,形成了自有的宇宙觀,在中國的哲學裏尋找著抽象的概念,使之成為其繪畫語言,創建了獨具風度的中國抽象繪畫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