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頁> 資訊> 教育

穿越分界——國際新格局下的中美藝術教育對話

藝術中國 | 時間: 2014-06-23 10:32:47 | 文章來源: cafa

2014年6月18日下午,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和美國大學中國藝術家學會共同主辦的“穿越分界——國際新格局下的中美藝術教育對話”論壇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本次論壇由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發展中心協辦,美國加利福尼亞長灘州立大學宇計教授和中央美術學院教務處處長王曉琳擔任論壇主持人,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徐冰教授擔任論壇的學術主持。出席論壇的嘉賓有來自普渡大學、威斯康星大學、雪城大學等美國藝術院校的中國教授和中央美術學院、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們。

“穿越分界”論壇是由在美國大學執教的華裔美術家歷經十餘年努力,在美國發起和創建的一個學術交流平臺。論壇發起人為美國加州長灘州立大學宇計教授和中央美術學院徐冰副院長,自2003年在加州長灘州立大學舉辦第一次全美華裔美術教授美術作品展覽和學術討論會後,這一批中國藝術學者們利用這一學術平臺,就美術教育和實踐,特別是中國藝術家在海外美術教育中所處的位置與社會公眾建立起對話,並得以互相分享他們在藝術實踐和學術研究中獲得的成果。在過去的十餘年裏,“穿越分界”論壇通過舉辦藝術展覽、研討會,以及其他有關藝術教育和文化的活動,已經成為一個全美高校華裔美術家和學者熱情關注,積極參與的學術活動。同時,參與論壇的藝術家和學者們在近年來也積極參與在國內學術機構組織的學術活動,將“穿越分界”論壇學術視角擴展和提高到對美術教育和藝術實踐在全球化影響下的透視,促使社會公眾以一個新的視角對跨越文化分界的藝術表現和美術教育加以審視。現在全美中國藝術家學會在全美大學有近五十余名成員,其教學與工作經驗涵蓋美術所有藝術媒介及美術史與藝術批評。

此次“穿越分界——國際新格局下的中美藝術教育對話”得到了中央美術學院和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教育委員會的大力支援,來自中美藝術院校各個專業領域的教授和學生們借此機會一起探討中美藝術教育最新動態問題,促進對話並推動中美美術教育發展。

張利(普渡大學藝術及藝術史係教授):跨文化的視覺設計

來自普渡大學的張利教授的發言從公益廣告和資訊設計兩個方面展開,他先就跨文化視覺設計的宗旨進行了闡釋,即“跨越文化背景,運用概念傳遞資訊,跨越文字語言,用視覺引領溝通”。隨後張利教授通過作品成果、創作過程和創造性的顯示資訊不同方面展示了同一話題下不同文化背景學生的作品差異,並進一步分析文化背景對創作的影響及跨文化視覺設計的重要意義。

張曉紅(威斯康星大學白水校園藝術系副教授):美國大學藝術學院的評估

張曉紅在發言中首先簡要的從認證程式和認證內容等方面介紹了廣為人知的美國藝術和設計院校協會(NASAD)的認證,隨後從定義、歷史、影響力等方面著重介紹了還不太為人知的美國大學藝術教育的評估。目前在美國數百所高校興起的本科教育品質評估運動——美國“通才教育/全人教育”(LEAP)理念是由美國大學和學院聯合會(AAC&U)發起的。這一運動的興起與美國近年的高失業率以及僱主對雇用標準的提高密切相關,是為了提高藝術教育品質和高等教育自身的發展而普遍興起的。張曉紅教授總結到LEAP的影響不僅在於學校機構的公司化,同時也存在管理階層與教師的對立、教師地位的下降以及造勢運動過於程式化的問題。她的演講為中國高等美術學院評估方式和體系的探索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徐瑞鴿(雪城大學視覺與表演藝術學院跨媒體藝術系副教授):美國數位藝術跨學科教育-密蘇裏州立大學和雪城大學的經驗及分析

徐瑞鴿的發言結合了她在密蘇裏州立大學八年的教學經驗和在雪城大學學習及教學的經驗,通過比較闡述了當今美國電子藝術跨學科教育。她首先簡要介紹了當今對跨學科的定義,隨後從招生、跨學科課程設置、跨學科課程的師資準備和跨學科課程的學科成效等方面分析了兩所大學電子/數位藝術專業的各自特點以及發展跨學科教育的優勢和劣勢。最後得出了如下結論:跨學科教育不只是幾個構成專業的綜合,對其他學科的了解有助於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專業課程和跨學科課程要均衡設置,這樣對電子藝術學生才最有益處。徐瑞鴿通過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提出了對於跨學科課程設置的具體建議,為中美藝術院校跨學科教育提供了啟發。

李帆(中央美術學院版畫係副教授):大學專業美術基礎教育初探

李帆的發言從中央美術學院基礎教學和版畫係教學出發,分別介紹了版畫係各個課程的基本內容、學時分配以及與學生相互交流的方法及課程效果,讓在場的其他院校教授深入了解了中國一流美術院校的教學方式及其特點所在,也讓大家重新思考在紛繁複雜的當代藝術中重塑專業基礎教育的重要性。他從中國本土基礎教學特點一直延伸到本科和研究生階段,他認為在中國美術基礎教育中特別重要的就是設計教學。李帆在發言中重點介紹了他在美院講授的視覺思維轉換課程,強調了因材施教以及本科教育中方法論學習的重要性。他指出老師不是萬能的,但是老師需要掌握方法,並將這種學習、創作的方法教給學生。李帆還以許多學生案例具體解説了他是怎樣在多年的教學中貫徹自己的教學理念、建立起與學生之間教學相長的深厚的感情,以及如何鼓勵學生開闊眼界建立自己的藝術風格。

鄭勤硯(中央美術學院美術教育學系副教授):藝術教育與發展的大腦

鄭勤硯從藝術教育的作用、學習藝術的意義、藝術思維的本質以及培養創造性思維的最佳技巧幾個方面出發探討了藝術教育與大腦發展之間的關係。她首先提出了一個重要的結論:藝術家有不一樣的大腦,她介紹了美國大腦繪畫測試報告的詳細數據和分析以及許多美術作品的分析,通過這些分析論證了她的結論。從她的舉例中我們發現,儘管許多人並不是專業學習繪畫的,但是右腦通過其他方式得到鍛鍊,也能創作出非常好的作品。她指出學生構圖能力和創造能力越高,他的左腦前小腦觀測到的灰質密度就越高,正是這種灰質密度的增加可以使我們的智力、觀察力飛速發展,而藝術專業的學生在大腦的前葉和頂葉有著更多的灰質。因此,當我們全方位的拓展大腦時,將使我們藝術能力更強,同時,藝術教育也將使得大腦得到更為全面的開發,這也是藝術家為什麼能夠有更開闊的思想和更強的藝術靈感和思維爆發力。鄭勤硯發言中的新穎觀點為在場的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研究藝術教育的新視角。

演講環節結束後,來自美國高校和中央美術學院的老師和在場學生共同就一些感興趣的話題進行了交流,如創造性思維的開發、課程設計、教學方法以及中美藝術教育差異等。最後,中央美術學院徐冰副院長對此次論壇進行了總結,他認為這是一次非常有意義的會議,每位教師都在自己專業領域的實踐和思考中帶來了對藝術教育新的視角和觀點。無論是國內藝術學院教師還是在美的華裔藝術家和教授,我們都無法擺脫自己的身份和背景,我們需要中國這種既有傳統技法又有新發展的教學方式,也正是這種特質樹立起我們自己的地位,同時為我們培養了很多有創造力的藝術家。徐冰提出我們藝術學院教學一開始其實是學習西方,從西方藝術史中借鑒的,但是西方現在已經丟失了這種傳統的東西。他指出今天的藝術教育比任何時候都複雜,藝術教育面臨著更多的挑戰,中國的藝術教育更具有自身的複雜性,未來藝術教育的發展需要海內外同仁們的共同努力和相互促進。

凡註明 “藝術中國”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於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 “藝術中國” 浮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註明來源藝術中國,否則本網站將依據《資訊網路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路智慧財産權。

發表評論

用戶名
密碼


留言須知